世界论坛网 > 军事评论 > 正文  
俄军工“重负难撑”:老旧装备硬撑前线
www.wforum.com | 2025-11-20 18:42:56  边解感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11月中旬,乌克兰战场公布的新一批作战画面,再次让外界看到俄罗斯军工体系的底色——战场上出现的主力装甲,已经从俄军官方宣传里的T-90、T-14,倒退成二战后早期的T-62,甚至更老的轮式火力平台。这类画面并非个例,而是过去两年愈发频繁的现象。

如果说2022年冲突初期俄军还能靠冷战时期积累的装甲库存维持高强度攻势,那么如今的情形明显不同。战场上越来越难看到主力坦克,取而代之的是翻新老旧装备与各类临时改装车。

战场公开画面与多份战况评估报告显示,俄军在装甲兵力补充中大量动用翻新老式车体(如T-62、轮式火力平台),体现了新品产能难以覆盖损耗的现实。

火力也出现类似趋势。俄罗斯依旧能够每天发射大量制导航空炸弹与巡航导弹,但补给来源愈发依赖外部。朝鲜提供的低等级炮弹与火炮部件,已经成为俄军补充远程火力的关键渠道。

路由航次与卫星图像的公开证据显示,朝鲜对俄提供大规模弹药与部件,叠加俄境内高强度消耗,使“数量维持”更多依赖外部供给;在多份研究评估中,这被视为产线产能与工艺约束的集中反映。

俄军工过去依赖传统“数量优势”维持威慑,如今这一优势正在迅速消耗。苏联留下的巨大装备库房仍然存在,但可直接投入战场的装备已经耗费殆尽。T-62被重新翻修后上阵,不是俄军的战术选择,而是生产能力远低于损耗速度的结果。

军工体系变成“吞金巨兽”

俄罗斯的国防工业基地表面庞大:2022年开战前登记在册的涉军企业达到1356家,几乎涵盖整个重工业体系。但这套体系长期以来并未产生可持续利润,而是依赖国家财政输血维持运转。

早在2019年,俄罗斯军工系统的不良贷款规模已达到约86亿美元,总体信贷负担则超过246亿美元。进入2022年后,随着高强度战争消耗持续推高订单,军工企业反而出现更大规模的资金缺口。原因很简单:军品价格被国家压低,产能指标被行政命令拉高,越是扩大生产,亏损越深。

这套机制导致军工企业的经营状态与市场无关,而与财政能否继续兜底直接相关。大量资金被投入到落后设备、低效工厂与冗余管理结构中,“套娃式企业架构”不仅没有提升效率,反而让资金在多个法人主体间循环耗散。

为了满足战场需求,工厂不得不维持满负荷生产,但满负荷也意味着更高的成本、更大的补贴压力。在这种模式下,俄罗斯军工体系逐渐变成“吞金巨兽”:每生产一件装备都需要额外的财政支撑,而财政本身已承受战争导致的社会福利、军事开支与能源收入波动。

最终形成恶性循环:为了让战争继续,国家必须维持军工;而为了维持军工,国家必须投入更多战争强度。

图片

工资翻倍、工时暴涨,人才流失却加剧

俄罗斯官方在谈及军工产能时,常强调“扩大就业”“提高薪酬”“吸引人才”。从表面数字看确实如此:2022年俄军工系统员工达到约200万人,部分岗位的月薪从6万卢布提升至10万卢布以上。

但这套激励体系的实际作用颇为有限。

薪酬增加伴随的是每周70小时以上的劳动时间,远超俄工时法规对普通行业的限制。换算到时薪,收入几乎没有显著变化。许多工人把军工岗位视为“免于被动员参军”的保护伞,而非职业选择,激励机制更多是在用“避免生命风险”交换劳动。

更关键的是,军工体系最紧缺的并不是普通工人,而是工程师、材料专家、火控技术人员等技术岗位。但这些岗位的培训周期长、待遇提升有限、晋升路径受限,年轻人才不愿进入该行业,导致技术能力持续空心化。

欧洲政策分析中心和萨拉托加基金会的高级研究员卢津的研究指出,35—40%的军工员工接近退休年龄,平均年龄高达43岁。一支老化的技术队伍无法支撑高复杂度装备的研发与生产,即便俄军拥有规模可观的工业设施,也缺乏足够人力让其发挥作用。

这种“劳动力困境”看似是经济问题,本质却是政治问题:
军工厂不能停,员工不能走,岗位不能裁。
一旦裁员或停产,将直接影响地方经济与社会稳定。

于是,俄政府选择继续提高薪酬、延长工时、推动职业学校培训,但这只是在延长消耗性生产体系的寿命,而不是让它恢复活力。

神兵不过舆论战

近年来,被俄方宣传为“改变战略平衡”的武器层出不穷,其中最典型的两款——“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与“榛树”中程导弹——已成为俄军工神话破产的典型案例。

“海燕”号称使用核动力系统,可实现“无限航程”。但熟悉俄军工体系的专家帕维尔·卢津直截了当地指出:这种武器在工程上根本无法实现。让一枚巡航导弹在极小空间内运行一个稳定、安全的核反应堆,不仅违背安全逻辑,也不符合材料与冷却技术的限制。换言之,它更像是一件“宣传武器”,而非实战装备。

另一个被“神化”的项目是“榛树”导弹,官方描述为俄军的新一代中程弹道导弹,但深入研究后发现,它只是“亚尔斯”洲际导弹的缩小版本,射程下降、性能缩减,用来补齐库存数字。

苏-57的量产与部署节奏长期受限,公开证据显示其作战多采取境内远距投射,规模与频度均相对谨慎。

卢津等研究者认为,“榛树”更接近“亚尔斯”的缩小版,用于在退役节奏加快背景下维持库容,军事意义主要体现在“数量指标”的维系。”

这些武器的共同点是:
功能虚高、宣传先行、产能有限。
背后折射的是军工体系无法再为莫斯科提供真正的技术突破,只能依赖战略宣传维持威慑形象。

这种舆论战工具短期内可以维持俄方“先进武器即将问世”的强国叙事,但长期看却削弱了其国际军贸地位,让“俄罗斯军工是否还能生产现代武器”成为公开质疑。

简化版军火难撑战局

在卢津看来,俄罗斯未来的武器生产路线已经清晰可见——不是追求先进化,而是全面简化。

未来战场上可能出现更多轮式坦克、低成本无人机、模块化火力平台、减配版导弹。装备退化不是战术选择,是产能无法覆盖损耗,是财政无法负担研发,是人力无法支撑复杂工艺。

按常理推断,装备退化应会削弱俄军作战能力,但现实却更复杂。俄军工体系并非完全服务于战场,而是服务于“让战争可以持续存在”。军工厂的存续维持就业,就业维持地方稳定,稳定维持政权结构。

因此,哪怕武器性能下降、造价偏高、产能有限,只要体系能继续运转,克里姆林宫就会继续支持它。

战争并不会因为军工退化而停止。
相反,正是这种退化,让战争以更低效、更持久的方式延续。

结语可以这样概括:
俄罗斯军工神话的破产并不意味着俄军无法作战,却意味着这场战争越来越依赖“最低限度维持能力”而不是“真实作战优势”。
而这种最低限度,恰恰是最难被制裁击垮、最难被技术封锁终结的部分。

(0)
相关新闻
乌克兰“水淹七军”后,为何丢了更多阵地?裹足不前!波克罗夫斯克,俄军未能巩固优势
口袋扎不严!俄军转而从西部牵制乌军内外交困!俄战争机器已经陷入停摆状态
俄军再下一城!扎波罗热战线全面吃紧红军城告破后,泽连斯基还能走多远?
乌法签下军援大单,能否逆转不利战局?六周推进30公里 俄军“蚕食战术”直逼乌重镇
乌军“海王星”导弹突击 已深入俄腹地?乌情报宣称打爆朝俄补给线,朝鲜弹尽援绝?
浅析:俄新型TOS-1A喷火坦克 增加反无人机防护基辅陷入被动,北欧8国死磕俄罗斯
俄乌陷入对耗:前线杀害军兵、后方摧毁家产朝鲜扫雷部队现身俄乌战场执行排雷任务
欧盟用俄冻结资产继续供弹 俄将全面反击北约战争预算排到2028 乌克兰是想拖死莫斯科?
明天就能出兵俄乌前线!德军将领亮出底牌泽连斯基迎来终局 欧盟宣布不再替乌克兰兜底
乌军突袭打击俄油大动脉 切断全球2%石油出口难分难解!乌军称波克罗夫斯克仍处争夺中
更多相关新闻请点击"乌克兰战争"专题新闻报道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罕见同框!中国“霹雳火”和美国“眼镜蛇”
古列波利要丢了!俄乌最精彩的部分即将上演
让美国感到落后 攻击-11,到底是怎样了?
印军山地单轨车 真能成为“高原物流奇迹”
在日本最需要的时候 美为何把“堤丰”给撤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罕见同框!中国“霹雳火”和美国“眼镜蛇”
古列波利要丢了!俄乌最精彩的部分即将上演
让美国感到落后 攻击-11,到底是怎样了?
印军山地单轨车 真能成为“高原物流奇迹”
在日本最需要的时候 美为何把“堤丰”给撤
日本全境将沦为战场 美国听进去了?
日本战败以来首次对中国发出武力威胁
美军F-47隐形战机已投产 2028首飞倒计时
红军城固若金汤!乌军克服浓雾摧毁俄军进攻
日本称已做好准备 配合美国击沉中国航母
热门专题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5. Wfor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