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军事评论 > 正文  
普京设下“记者通道” 重演伊洛瓦伊斯克?
www.wforum.com | 2025-10-31 16:37:43  边解感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当地时间10月30日,俄罗斯国防部对外宣布,已接获总统普京的指示,将在乌克兰东部前线的波克罗夫斯克与库皮扬斯克两个方向,设立临时人道主义停火窗口,允许外国记者进入战地“实地采访”,通道预计开放5至6小时。

这是俄方在近几个月战事焦灼背景下,首次主动向国际媒体释放“欢迎进入”的信号。声明称,此举旨在“提升信息透明度、展示实情”,并特别强调这是出于对记者人身安全的考量。

但对比俄军最近在东部展开的大规模火力压制与推进行动,此次开放记者通道显得格外不合时宜。波克罗夫斯克与库皮扬斯克正是乌东战线最激烈的交火区之一,俄军此前在该地使用了大批UMPK滑翔炸弹与无人机集群,力图突破乌军防线。此刻突然宣布“暂时停火”,难以不引发外界疑虑。

更何况,俄方并未说明记者进入的具体条件、是否有安保安排,也未提供第三方监督机制的安排。在战争状态下,无前提的“开放”,本身就显得过于刻意。

考虑到当前俄军面临国际舆论压力、国内动员焦虑与军事推进进展不一,这种“通道开放”更像是一种宣传策略:通过主动制造“人道窗口”,向国际社会展示“道义姿态”,同时也借此争夺战地话语权。

“人道主义走廊”的法律困境

乌克兰方面对俄方此举的回应极为强硬。乌克兰外交部发言人乔治·季希明确表示:

“不要相信普京提出的任何‘走廊’。我不建议任何记者信任这些安排。我见过其后果——2014年伊洛瓦伊斯克。”

这不是简单的外交驳斥,而是一种极具历史警告意味的提醒。2014年8月,在顿巴斯战争初期,乌克兰军队在伊洛瓦伊斯克被俄军包围。俄方宣布开设“人道通道”允许乌军撤离,但随后却在走廊中发动炮击,导致大批乌军士兵伤亡。这一事件至今仍被乌克兰军界视为“骗局的血证”。

季希此次援引伊洛瓦伊斯克,显然不是偶然。他指向的是一种战争手段的重复使用:以“人道”为名设局,以“走廊”为幌掩杀。这样的历史记忆,已使乌方对任何未经协调的“人道提议”高度警惕。

图片

从国际法角度来看,乌方的反应并不无据。依据《日内瓦第四公约》,战区中设立“人道主义通道”必须取得交战双方的同意,且需有中立方或国际组织监督实施,否则不能构成合法的“人道安排”。

而俄方此次通告未见有任何乌方授权、也无联合国或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参与,其所谓“人道窗口”在法律上难以成立。在乌克兰国内法中,任何外国记者进入俄控区的行为,亦可能构成“非法入境”。

从现实到法律,从历史记忆到制度约束,俄方的“走廊”并非一张通行证,更像是一枚信息炸弹。

西方媒体为何回避进入?

面对俄军抛出的“开放橄榄枝”,大多数西方主流媒体并未积极响应。截至目前,BBC、CNN、《纽约时报》《法兰克福汇报》等主流新闻机构均未宣布派驻记者进入库皮扬斯克或波克罗夫斯克。

这并非因为他们不关心前线局势,而是对“通道安排”的可信度存疑。早在2022年,曾有CNN战地记者在赫尔松附近试图进入“由俄方允许的采访区”,结果在进入通道途中遭遇炮击,不得不中断任务。此后,西方媒体对于“单方宣布的走廊”普遍抱持高度戒心。

有英国媒体人对路透社表示:“没有第三方保障的战地走廊,可能既是媒体样板区,也是安全陷阱。记者进去后,看到的未必是战场,而是舞台。”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战地报道早已从单纯“讲述事实”,转变为对“事实呈现权”的博弈。谁能率先引导画面、设置语境、选择剪辑内容,谁就拥有了战争的部分叙事权。

此种背景下,俄方开放“短暂停火窗口”,实则是在以新闻自由的名义,邀请舆论“进入它的框架”。而对于需要保持中立和安全的西方媒体而言,这种邀请更像是一种测试:你敢不敢走进我的地盘,被我引导拍摄?

乌克兰舆论战焦虑

乌方的抵制,既是对2014年历史的回应,也显露出其在信息战场上的焦虑。

当前,乌军在东部战线兵力持续吃紧,西方援助迟缓,加上冬季临近,补给线脆弱、火力差距拉大。在此形势下,乌克兰政府必须在舆论场维持“士气与正义”的叙事。

然而俄方借“人道走廊”引入记者,极有可能反转这种叙事优势。假设有媒体进入并拍摄到“战场秩序良好、平民配合俄军、乌军空无一人”的画面,哪怕只是局部,也足以在全球舆论中种下怀疑:乌克兰是否已经溃败?俄军是否其实并非“残暴占领”?

这种“话语渗透”方式,比任何一次导弹打击都更难防御。因为它打击的是认知,而非阵地。

因此,乌克兰才会动用外交部最高级别话术,甚至不惜指控记者“违法”,以此震慑潜在进入者,确保其在信息战中不被动摇。

在战争已转入长期化与资源化比拼阶段的当下,战场不只是土壤与炮灰的较量,更是话语、图像与信任的争夺。

普京的媒体战逻辑

这并非普京政府第一次借“人道主义通道”进行舆论操作。从马里乌波尔、赫尔松到巴赫穆特,俄军在多个前线使用过类似的“窗口策略”:

  • 一边制造“短暂停火”,

  • 一边允许特定记者进入“安全区域”,

  • 并安排“采访民众”“视察医院”“看平静街道”之类画面,

  • 再由俄媒与部分中立媒体扩散至社交网络。

这种模式不是新闻自由,而是一种媒体编排。它让冲突区域“安全化”“文明化”,使外部观察者产生“其实并不残酷”“战况已稳”的错觉。

本次开放波克罗夫斯克与库皮扬斯克通道,也是相似剧本的延续。但更加值得警惕的是,俄方这次主动加上了“欢迎外国记者”的标签——目标已不仅是展示秩序,而是争夺国际媒体圈中立地带的声音。

而对普京政府而言,这类信息战也正是其应对西方政治打压、对抗外交孤立的重要工具之一。在军事推进放缓、经济制裁难解的背景下,“讲好俄军故事”,已成为一种替代型战略。

(0)
相关新闻
比利时防长豪言壮语:从地图上抹除莫斯科美夸大俄制导弹成本,掩盖本国武器危机
俄军强攻波克罗夫斯克 乌军第二防线危在旦夕达则火力覆盖!俄军新型300mm萨尔玛火箭炮
乌军击退俄军秋季攻势,大捷遭质疑俄乌阵亡遗体交换比1:37,为何如此悬殊?
看懂俄乌战争,只需要明白一件事俄军大杀器残骸里,藏着中国发动机?
没钱打下去,普京或被迫停战?乌克兰军工奇迹背后,谁掏空了军援红利?
乌军炸毁大坝 俄军4个旅补给被切断俄罗斯经济还能持续支撑前线多久?
乌军炸完水坝又炸莫斯科,俄军如临大敌俄军无人机蜂群突遇克星?北约测试枪械拦截
川普东亚行,普京为何急着试射核动力导弹?泽连斯基:乌克兰计划打造250架战机编队
克里姆林宫闪电战让乌克兰“陷入黑暗”俄构建“莫斯科堡垒” 抵御乌军无人机袭击
无人生还!俄军再损失一架卡-52攻击直升机ARX机器人,乌军亮出战场大杀器
更多相关新闻请点击"乌克兰战争"专题新闻报道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俄乌阵亡遗体交换比1:37,为何如此悬殊?
空军司令也栽了? 曝中共高层震荡 传他被查
第二架“歼-36”亮相 整体设计进行重大调整
俄罗斯脸挂不住 印度公开羞辱苏-57
看懂俄乌战争,只需要明白一件事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俄乌阵亡遗体交换比1:37,为何如此悬殊?
空军司令也栽了? 曝中共高层震荡 传他被查
第二架“歼-36”亮相 整体设计进行重大调整
俄罗斯脸挂不住 印度公开羞辱苏-57
看懂俄乌战争,只需要明白一件事
解放军报警!有人拾取3吨多炮弹残片卖钱
法国突然对德、西打响战机第一枪
中国五层结构的海底杀伤网,且“可自愈”
美国稀土供应链破局 战略博弈全面升级
二战重演!俄乌双方在红军城巷战拼刺刀
热门专题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5. Wfor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