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无人机威胁的扩散,越来越多国家的军队开始将枪械视为反无人机的“最后手段”。立陶宛陆军近期开展的实弹测试便是典型案例——其防空炮兵部队在靠近白俄罗斯边境不到10公里的训练场,用重机枪和瑞典萨博公司研制的RBS 70 NG防空导弹打击高速目标无人机,装甲车辆搭载的机枪也参与其中。立陶宛军方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在西尔维斯特拉斯·茹考斯卡斯将军训练场测试武器系统(重机枪、RBS、FPV无人机)对抗无人机,有些一次成功,有些则不然。但这正是我们测试和武器 crews 训练攻击此类目标的原因。”此次测试前几周,立陶宛刚通过新法案,授权军方击落敌对无人机,以提升对空域侵犯的快速反应能力。
这一动态并非个例。俄乌冲突中,轻武器反无人机的实践已引发广泛关注,并吸引了部分西方国家军队的兴趣。乌克兰近期推出的一种步枪新型弹药,能同时发射5枚呈云状散布的运动弹丸,旨在打击来袭无人机。据乌克兰政府支持的国防技术集群Brave1介绍,该弹药于今夏推出,可在最远50米距离有效击中无人机。其设计初衷是让步兵无需携带两种武器,只需根据作战场景快速更换弹匣——对抗无人机或人员时灵活切换,大幅提升了单兵装备的多功能性与作战效率。
英国陆军也在积极评估霰弹枪的反无人机潜力,负责全军测试活动的实验与试验小组已将其纳入研究范围。轻武器反无人机的兴起,本质上是应对“低成本无人机蜂群”威胁的现实选择。欧洲政策分析中心近期发布的报告指出,若俄罗斯具备一晚发射1000架、2000架甚至4000架无人机的能力(现代生产方式完全可实现),乌克兰将迅速耗尽导弹库存。因此,报告主张“枪械与拦截无人机结合,而非单纯依赖导弹,才是军方寻求的低成本反蜂群方案”。
传统防空导弹虽精度高、射程远,但面对低成本无人机蜂群时,存在“成本不匹配”的致命缺陷——一枚导弹造价动辄数十万美元,而一架自杀式无人机成本仅数千美元,用导弹拦截无异于“用黄金打蚊子”。相比之下,枪械及配套弹药成本低廉、弹药储备充足,更适合应对大规模蜂群攻击。以德国“猎豹”防空坦克为例,其可携带640发弹药;莱茵金属“天空游骑兵35”炮塔单座可装载220发弹药,且具备快速重新瞄准能力,能在短时间内连续打击多个目标,这些优势使其在反蜂群作战中具备独特价值。
不过,轻武器反无人机也面临固有挑战。无人机飞行速度快、目标小,尤其是小型消费级无人机,给射手的瞄准和射击带来极大难度,有效射程也远低于防空导弹。因此,各国在实践中多采用“弹幕射击”“散布弹丸”等战术,通过增加弹丸覆盖范围提高命中率。乌克兰的5弹丸弹药、霰弹枪的散射弹头,均是基于这一思路的技术创新。同时,将枪械与雷达、光电探测系统结合,构建“探测-瞄准-射击”一体化简易防空系统,也成为提升反无人机效率的重要方向。

在无人机技术快速扩散、战场威胁日益多样化的背景下,枪械反无人机的探索意义重大。它不仅为军队提供了一种低成本、高性价比的防御选项,更填补了“导弹防空”与“单兵防御”之间的空白,成为应对中低空、近距离无人机威胁的“最后防线”。从立陶宛的重机枪测试到乌克兰的新型弹药研发,从英国的霰弹枪评估到智库提出的“现代高射炮+拦截无人机”组合,这些实践共同指向一个趋势:在反无人机领域,“低成本、规模化、多手段”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核心关键词,而枪械凭借其独特优势,正在其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