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官:不该摧毁中国港口,应该保护它们 | |
www.wforum.com | 2025-10-22 17:42:41 世界军事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当人们想象中美在太平洋开战时,最先浮现的往往是航母对决和空中格斗。但鲜少有人注意到,美国陆军手中握着一把能改变战局的钥匙——射程直达中国沿海的远程导弹系统。 从短程精确打击导弹到暗鹰高超音速武器,这些可覆盖1000至3000公里目标的装备,让原本专注于地面作战的陆军突然拥有了威胁中国腹地的能力。
这就引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战略困境:这些导弹(图1)应该瞄准什么目标? 传统军事逻辑指向了中国沿海的港口群。这些港口不仅是维持中国经济命脉的咽喉,更是潜在攻台行动的后勤枢纽。 自B-17轰炸机时代起,摧毁敌方战略基础设施就是美军的标准战术。但一位名叫迈卡·尼多弗勒的陆军军官却提出了颠覆性观点:美军不仅不该摧毁中国港口,反而应该保护它们。 这背后的逻辑却冰冷而现实。在全球化深度交织的今天,美国社会从iPhone、稀土到农产品出口,每个环节都与中国制造紧密相连。 彻底摧毁中国港口不仅会重创全球经济,更将让胜利后的美国陷入比战前更糟的经济困境。迈卡·尼多弗勒犀利地指出,鉴于中国拥有世界第三大核武库,任何中美冲突最终都必然以谈判告终,届时完好保存的港口将成为战后重建和贸易恢复的关键。
那么,是否存在两全其美的方案?这位陆军军官给出了精妙的折中策略:通过对港口(图1)子系统的精准打击实现“暂时瘫痪而非永久摧毁”。 港口是一个复杂系统,起重机、铁路站场、储油罐都是其脆弱环节。针对性打击这些组件可以让港口暂时停摆,却不会造成难以修复的破坏。 这种“可逆性破坏”既能在战时削弱敌方,又为战后快速恢复贸易留有余地,更重要的是避免了战略升级的风险——毕竟摧毁几个起重机与轰炸整个港口在政治含义上截然不同。 与此同时,陆军还在谋划另一着棋:夺取中国在海外投资的港口。中国在全球129个港口项目中拥有权益,这些散布在各大洲的设施既是中国的战略支点,也成了美军的潜在目标。 特种部队突袭、外交官员与东道国协商,这些非传统军事手段可能比导弹打击更具战略价值。但这里暗藏政治陷阱:强行扣押他国境内的中国资产将引发主权争议,特别是在全球南方国家,这种行动很可能招致强烈反弹。
不过,这些创新战略在美军内部也遭遇质疑。 前陆军中校朗尼·亨利就尖锐发问:在空军海军已经拥有大量导弹的情况下,陆军再增加几十枚导弹究竟能带来多少边际效益?更何况部署这些武器需要前沿基地(图3),这些基地本身就会成为敌方反击的目标。 至于夺取海外港口,如果传统海上封锁就足以切断中国贸易,这种高风险行动的实际价值又在哪里? 这场争论暴露出美军战略文化的深层矛盾。陆军传统上追求“在最短时间内取得决定性胜利”,但在核威慑下的中美对抗中,这种速胜思维可能已经过时。 当两个核大国且经济深度融合的巨人发生冲突时,战争目标不再是彻底摧毁对方,而是为谈判创造有利位置。这就意味着军事行动必须始终考虑战后的政治和经济格局。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陆军的战略困境折射出现代战争的本质变迁。在全球化时代,武力使用边界正在重新划定。单纯追求军事效益而忽视经济后果的决策,可能带来“赢了战役却输了战争”的讽刺结局。美军需要重新定义胜利的含义——不是在战场上消灭多少敌人,而是能否在战后构建更有利于己方的国际秩序。 |
|
|
|
![]() |
![]() |
相关新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