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长鹰无人侦察机
1月8日,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揭晓,北航研制的长鹰高原型远程无人侦察机系统赫然在列,标志着国产无人侦察机技术水平达到了新水平。
这已经是长鹰无人侦察机第二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早在2010年长鹰无人机侦察机系统(基本型)已经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个型号连续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在中国航空史上还是非常罕见的,突出显现国家对于这个型号重视程度。
根据相关资料,新世纪初有关部门向北航下达远程无人侦察机系统研制任务,这就是长鹰无人机侦察机,首架飞机于2004年首飞成功,2007年完成设计定型,标志着中国已经掌握了新一代无人侦察机系统技术,在研制之中,北航在向锦武总师带领之下,突破了隐身、气动和结构一体化技术,克服了隐身设计对于气动性能带来不利影响,大量采用了复合材料,有效降低了无人机结构重量,同时对推进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在航程、留空时间等指标在同类飞机之中全球领先,另外飞机采用了更加先进航空电子系统,多余度飞行控制与管理等,实现了飞机自主起飞、巡航、着陆,地面指挥系统可以同时控制多架飞机,编队之间可以进行信息交换和共享,无人机可以配备合成孔径雷达、光电吊舱和电子侦察系统、通信侦察系统,具备较强侦察能力,整体性能居世界前列,为此长鹰无人机侦察机系统在201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长鹰无人侦察机是中国在无人机领域一次重大技术突破
新一代无人机侦察机系统列装部队之后,大大增强了我军空中侦察、情报和监视能力,尤其对边远地区、远洋岛礁等以前难以到达地方,现在可以通过布署长鹰侦察机对这些地区进行连续监控,获得近实时画面,大大提高我军对于这些地区控制能力,也为国家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例如有消息说长鹰侦察机在中国海洋方向战略斗争之中就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利用搭载侦察系统对相关岛礁进行了长时间、连续监控,获得了相关地区高分辨率图像,为我国加强对这些岛礁管理和控制打下了坚实基础。
众所周知,中国西南高原山地海拔高度较大,山高谷深,空气稀薄,地理地形复杂,依靠人力来守边护边,十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利用长鹰无人机侦察机执行高原边防任务显然更加理想,不过高原山地复杂地形、气象环境对于飞行器飞行、载荷等性能都会造成不利影响,例如空气稀薄会影响飞机气动和操纵性能,降低发动机功率,从而减少飞机飞行、载荷等性能,因此长鹰无人机侦察机在这样环境之下执行任务,还需要进行一系列改进,这就是长鹰高原型无人机侦察机研制背景。
高原(高空)型无人机首先解决发动机问题,国外先进无人机大多选择换装涡桨发动机,但是国内小功率涡桨发动机空白较多,所以长鹰高原型无人机应该和以色列苍鹭无人机一样,采用涡轮增压活塞发动机来提高无人机执勤高度,根据相关资料,苍鹭无人机通过采用涡轮增压活塞发动机,成功将升限提高到1万米左右,已经可以满足高原无人机大多数使用要求,另外长鹰高原无人机还针对无人机空气动力、信息传输等进行了改进和完善,例如高原环境下有源/无源全天候侦察、复杂地形条件下宽带数据链等,通过这样一系列改进有效提高长鹰高原型无人机性能。
从海外媒体报道来看,中国空军已经成功在西南高原机场部署长鹰高原型无人机,这些无人机在西南边防发挥了重要作用,保证我军和国家有关部门对于那些地形复杂地区管理和控制,正是因为如此,长鹰高原型无人机才会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