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把歼-35“冷却进气口”当成机炮 | |
www.wforum.com | 2025-07-24 20:48:06 瞩望云霄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中国空军参与阅兵排练的歼-35A战斗机,其独特设计引发全球热议。尤其是机身右侧进气道上方的开口,不少人误以为是机炮口。然而,这完全是个误会!这个开口根本不是航炮口,而是机载电子设备的冷却进气口,用于为务计算机等高热量设备散热。现代战斗机电子系统发热量惊人,堪比电脑运行3A大作需要水冷散热,歼-35A的这个“风冷入口”正是为其先进电子设备量身设计的热管理通道。 对比美国F-35,其机炮位于左侧进气道,带有明显突起和舱盖,而歼-35A左侧进气道上方平滑无开口。早期原型机(鹘鹰2.0版本)也显示未装备机炮。尽管歼-35A作为自用型3.0版本可能有结构改进,但冷却进气口的功能明确,压根不是炮口。把冷却口误认成机炮,纯粹是以“炮之心”度“风口之腹”。 歼-35A是否需要机炮?这个问题不仅关乎技术选择,更涉及现代空战趋势。20世纪60年代“导弹万能论”盛行时,美国F-4战机因放弃机炮在越南战场吃尽苦头。当时导弹技术受限:中距弹需半主动雷达制导,载机必须持续瞄准;格斗弹视场小、易受干扰。如今,格斗弹引导头敏感度极高,可感知飞机蒙皮摩擦热量,离轴发射角达90°,甚至能“越肩”打击后方目标。主动雷达制导的中距弹射程超百公里,远程空空导弹更达三四百公里,超视距作战已成为主流。 实战数据印证了这一点:海湾战争中,中距弹击落26架战机,远超格斗弹的12架;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战机全被AIM-120超视距击落;俄乌冲突中,乌军战机多被R-77或R-37M远距离摧毁。隐身五代机虽雷达反射面积小,但在体系作战中,预警机、陆基海基雷达和多节点探测网可捕捉其侧后方信号,配合“A射B导”模式,超视距空战优势明显。格斗弹已足以应对近距威胁,机炮的开火机会少得可怜。 配装机炮的弊端显而易见。首先,机炮增加系统死重,占用宝贵的机内空间,迫使战机牺牲燃油或弹药载量。其次,机炮的舱盖和发射机构增加结构复杂性,需额外加强机体以承受开火震动,这不仅提高维护成本,还可能影响隐身性能。此外,机炮开火时的震动会对精密航电系统造成潜在损害,降低可靠性。相比之下,优化热管理系统或增加燃油容量,能显著提升战机的续航和作战效能。F-35就有三个进气口,就是给液冷系统的热交换机用的,同时也进行辅助散热。 对地攻击方面,隐形战斗机更倾向使用射程的滑翔制导炸弹,而非冒险扫射。现代战斗机的冷却需求远超以往,风冷、液冷和热管理系统的优先级远高于过时的机炮设计。 歼-35A是否装备机炮的答案,早已经不是秘密。中国在五代机设计上显然吸取了历史教训,避免了美国当年的误区。冷却进气口被误认成机炮的插曲,更凸显了歼-35A在热管理上的先进考量。现代空战已迈入超视距与体系化时代,机炮的传统角色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
|
|
|
![]() |
![]() |
相关新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