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军事评论 > 正文  
“新加坡陷阱”:保卫欧洲需要何种代价?
www.wforum.com | 2025-09-11 16:06:42  外交政策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欧洲对威慑俄罗斯含义的误解:政客们不敢告诉国民保卫欧洲大陆需要付出什么代价。

1941年12月,当日本轰炸机和登陆舰逼近新加坡时,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仍坚信这块英国领土兼海军基地固若金汤——正如负责防务的英军指挥官所称的那样 ,这是"我们自诩的要塞"。

丘吉尔在其沉痛的评价中称,新加坡沦陷是"英国历史上最惨重的灾难与最大规模的投降",其私人医生后来透露,这场败仗在他心中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痕。

实际上,新加坡从来不是坚不可摧的堡垒 。当日军发动最后攻势时,丘吉尔发出绝望命令 :"现阶段绝不可考虑保全部队或怜惜平民......指挥官与高级军官必须与士兵共存亡。

大英帝国与英国陆军的荣誉危在旦夕。"然而再多的激励也无法弥补战略失误——早在二战第一枪打响前,这些失误就注定了败局。

如今,当欧洲领导人制定应对俄罗斯侵乌之策时—— 随着北约就俄军夜间无人机袭击波兰事件启动第四条紧急磋商—— 他们正重蹈新加坡沦陷的根本性错误:用战术姿态替代战略清醒,让政治便利驱动本应全面周密的战略决策。

这种相似性发人深省,揭示自我欺骗如何引发可预见的军事灾难连锁反应。

新加坡的沦陷源于英国在远东地区的重大战略误判——那种认为海军优势可以替代领土防御的幻想,其根源在于20世纪20年代的帝国战略,即将新加坡海军基地视为远东防御的基石。

英国规划者设想与日本的战争将按三个清晰阶段展开:新加坡守军固守这座所谓的堡垒,同时英国主力舰队从欧洲驶来,通过一场决定性海战击败日军,随后封锁日本本土诸岛。

海军史学家斯蒂芬·罗斯基尔指出,到1937年时,"‘主力舰队驰援新加坡’的概念或许因不断重申,已具有某种《圣经》般不可亵渎的权威"。这一战略框架完全忽视了海战形态的演变、空中力量的崛起,以及仅靠海上行动根本无法守卫陆基堡垒的现实。

欧洲当前对乌克兰的做法同样充满自欺欺人的色彩。欧洲大陆的领导人采纳的实质上是一种渐进策略 ——提供足够支持防止乌克兰溃败,同时避免需要真正战略牺牲和风险的承诺。

然而除了避免与俄罗斯直接军事对抗、通过某种谈判解决结束冲突外,欧洲并未形成界定其乌克兰战略目标的完整成功理论。

这不过是风险管控而非宏大战略——欧洲人只明确了自己想要避免什么,而非立志达成什么。这种做法既无法导向可持续的结果,也无法提供衡量成功的标准,充其量只能终止当前冲突。

这种战略模糊性反映出更深层的问题:欧洲尚未就"维持乌克兰独立是否值得冒与俄罗斯直接军事对抗的风险"达成共识。

事实上,乌克兰已成为欧洲安全体系的一部分——俄军导弹袭击乌克兰基础设施直接威胁欧洲能源网络,乌克兰粮食出口影响欧洲食品安全,乌克兰领土完整更决定着欧洲威慑力的可信度。

若乌克兰沦陷,欧洲面临的后果将远超人道主义危机范畴:北约将在波兰和罗马尼亚边境直面实力增强的俄军,崩溃的乌克兰政权将催生数百万新难民,而乌克兰境内将持续爆发抵抗运动。

但危险的局面并不需要俄罗斯获胜才能出现:西方的疲惫与乌克兰的幻灭可能迫使基辅向莫斯科妥协。

无论哪种情况,处于俄罗斯势力范围内的乌克兰都将为克里姆林宫提供久经沙场的乌军士兵用于未来冲突,并控制乌克兰加速发展的国防工业,彻底改变欧洲的力量平衡。

然而欧洲国民并未被告知这一现实,导致政治决策者与民众之间出现危险的认知鸿沟。

欧洲领导人的战略回避正变得尤为危险:法国将于2027年举行总统选举,意大利在国内经济压力下对乌克兰的支持持续减弱,德国执政联盟在联邦选举前显得脆弱不堪,而极右翼和极左翼政党正在整个欧洲大陆崛起。

若不能与选民就欧洲在乌克兰的战略目标进行明确对话——也缺乏令人信服的战略论述来解释乌克兰的成功为何符合欧洲利益——任何"意愿联盟"都可能面临政治分裂的风险。

为威慑俄罗斯在未来停火后再度发动侵略,欧洲自愿联盟威慑部队可能向乌克兰部署3至5个旅——约1.5万至3.4万兵力。

尽管欧洲领导人似乎倾向于更保守的方案,即以培训乌军为主、主要威慑力量仍依赖乌克兰武装部队,但更具雄心的联盟可提供与乌军协同的威慑部队,专门用于阻止俄军再次入侵——这理应成为欧洲在乌克兰最核心的战略目标。

实际部署这些欧洲部队将是一场艰苦的战斗,除其他事项外,还需要对北约东部边境的防御计划进行重大调整。还需考虑各国的限制条件:德国将其参与——对整个任务的后勤可持续性至关重要——取决于美国对乌克兰的安全保障,而这一保障在很大程度上仍未明确。

美国高级官员已向欧洲同行表示 ,华盛顿愿意为任何欧洲主导的部署提供"战略赋能",包括情报、监视和侦察;指挥与控制;以及防空资产。

但这些承诺仍以欧洲国家在战后西方部队中发挥主导作用为条件,形成了一个类似于困扰大英帝国规划的悖论:欧洲需要美国的能力来使其威慑可信,但美国人在提供这些能力之前要求欧洲做出承诺。

空中力量同样构成挑战。要在乌克兰执行强有力的地面任务,欧洲国家需具备压制和摧毁俄罗斯防空系统的能力——然而近几十年来欧洲空军已让这些能力逐渐退化,在北约干预巴尔干、利比亚等地区时严重依赖美国军力。

对于最低需要三个旅(约70架战机)的威慑部队而言,欧洲"意愿联盟"成员国实际仅能部署约60架,至少存在10架缺口,唯有土耳其参与才能填补。若组建更强大的五旅部队则需超100架战机,缺口将扩大至40架以上,而这已超出欧洲军队现有能力范围。

这完全复刻了英国当年在新加坡规划时的资源困境:先假设存在政治决策无法提供的军事能力,再基于这种错误假设制定作战方案。三到五个旅的部署将把欧洲军力逼至极限,且此类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仍存疑。

面对俄罗斯更高的风险承受力以及对乌克兰的持续图谋,欧洲威慑部队究竟能取得什么成效?一支仅由三个旅组成的部队无法阻挡俄军坚决的进攻,但足以通过顽强抵抗使俄军的军事突破代价高昂且政治正当性存疑。

这种局面理论上可能迫使俄罗斯投入更多兵力以确保突破,而北约更广泛的介入将急剧推高俄罗斯的军事成本与政治风险。此类升级机制理论上可通过让俄罗斯承受难以承受的违约代价,来维持停火协议的效力。

新加坡的陷落源于英国战略将军事计划视为政治偏好的延伸,而非基于实际需求的分析,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帝国过度扩张与资源不足——这一事实被英国领导人刻意回避。

日军闪电战在不到两个月内横扫英属马来亚400多英里, 震惊世界的空袭击沉了皇家海军威尔士亲王号与反击号战列舰,13万英联邦军队的投降彻底暴露了这个试图以有限资源维持全球存在的大战略的破产。

然而即便遭遇如此惨败,英国仍迟滞了十余年才重新审视其世界角色——丘吉尔及其同僚将新加坡沦陷视为意外事件,始终拒绝承认用捉襟见肘的军力保卫全球帝国在结构上的不可行性。

如今欧洲领导人在大陆安全保障雄心与国家实际军事实力之间的差距上,表现出惊人相似的回避态度,他们更倾向于渐进式政策调整,而非坦诚而彻底地评估保卫欧洲大陆所需的真实条件。

当今欧洲领导人正陷入"新加坡陷阱",他们设计的训练任务旨在展示决心而非达成实际军事目标。他们不仅系统性地回避资源问题——包括修订北约区域防御计划等战略取舍——更回避了欧洲究竟愿意承担何种风险才能使威慑更可能成功这一核心问题。

历史证明这是不可饶恕的:正如丘吉尔在新加坡所见,当面对不惜为野心付出全部代价的敌人时,任何战术能力都无法弥补战略混乱带来的致命缺陷。

如果欧洲各国不与选民坦诚对话,说明在乌克兰和北约东部边境威慑俄罗斯需要付出何种代价——接受欧洲可能出现伤亡的可能性、维持永久性扩大的前沿部署、重组北约的区域防御计划——那么这个自愿联盟就可能沦为又一个"吹嘘的要塞",纸上谈兵时看似威风凛凛,一旦经受现实考验就会暴露出战略上的空洞。

(0)
相关新闻
1939年的回声?波兰再次成为欧洲战争前线攻心为上!俄军战场劝降手段融入作战平台
剥洋葱战术!乌军摧毁两套俄罗斯先进雷达俄军集结红军城之际 乌军拿出新导弹打击
9月以来十几个俄罗斯能源目标被袭击德国提供新防空系统 助乌军对抗俄无人机
鉴证 | 俄乌战争新逆转,无人机是关键?对普京而言,讨价还价与狂轰滥炸并不矛盾
红军城久攻不下 俄军战略战役出了啥问题?俄巡航导弹命中乌克兰内阁大楼 未能引爆
与普京唱反调?卡德罗夫强硬喊话吞并乌克兰德将援乌反无人机武器 防空范围16平方公里
乌特工定点清除六千公里外涉布查惨案俄军乌克兰无人机技术快速迭代 美欧寻求进口
俄乌战局——朝兵援俄再加码?战争不止!俄拟将导弹年产量提升至2500枚
冯德莱恩鼓动欧洲向乌克兰派兵特种作战部队:库尔斯克实验
爆惊天骗局!乌克兰木头坦克戏耍俄军乌军想在战略上获胜 只有放弃一城一地得失
更多相关新闻请点击"乌克兰战争"专题新闻报道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美国引进韩国船厂!印度:那我呢?
用廉价防空导弹对攻无人机 中国亮出解决方
中国战略核力量 距世界一流还差多远?
90岁老人离世,孙子晒旧照惊艳60万人
从未见过!4款中国神秘新步枪意外曝光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美国引进韩国船厂!印度:那我呢?
用廉价防空导弹对攻无人机 中国亮出解决方
中国战略核力量 距世界一流还差多远?
90岁老人离世,孙子晒旧照惊艳60万人
从未见过!4款中国神秘新步枪意外曝光
武德充沛!搭载24枚垂发的德国装甲运兵车
红三代看九三北京阅兵:今非昔比 绝望的呐
鹰击19,比在12级台风里点燃一根火柴都难
仁爱礁防线被突破?菲军方宣布补给成功
影片公布 美死神无人机实战首攻UFO
热门专题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5. Wfor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