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新加坡首艘“胜利级”多用途战舰“胜利舰”举行下水仪式,标志着本区域海军力量进一步巩固。不过,这艘战舰得继续装配、整合,进行海试,之后才能正式列装海军。
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虽然“胜利级”离万吨大驱还有不少距离,但却是东南亚各国海军当中最大的战舰。“胜利舰”长150米,排水量8000吨,最高航速22节。在它之前,本区域最大的战舰是印尼海军今年九月列装,从意大利购置的新型护卫舰,长度143米,排水量6250吨。当然,有读者说,泰国航母才是本区域最大的舰艇。不过,这艘船舰很少使用,驻港时间远超出海时间,几乎成为一个巨大的“摆设”。所以本文不把它算进作战序列中去。(胜利舰下水仪式)
新加坡海军表示,“胜利”级多用途战舰一共将列装六艘,从2028年开始陆续取代目前的“胜利”级导弹驱潜快艇。这一系列导弹驱潜快艇在90年代开始服役。
(九十年代开始服役的“胜利”级导弹驱潜快艇即将退役)
与新型“胜利”级多用途战舰相比,服役已经超过30年的“胜利”级导弹驱潜快艇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排水量只有600吨不到,只是后者的10%,长度63米,是后者的三分之一左右。
在下水仪式上,新加坡公共服务统筹部长兼国防部长陈振声说,在以往,新加坡海军主要是从事近海防御,但是,由于新加坡现在的海上战略航道已经往外延展许多,因此必须确保这些对新加坡生计至关重要的航道畅通无阻,不能被居心不良者掐断,严重干扰我们的日常生活。“胜利”级多功能战舰具有远程作战与指挥能力,可持续作战21天,续航7000海里(约1.3万公里)以上,半径可达日本北海道、非洲亚丁湾、马达加斯加,可以启动中型直升机、无人机、水面无人艇、无人潜航器的母舰,从天空、水面、水下执行任务。
它的另一个特点是设有八个各种功能的任务舱,包括医疗舱、加护病舱、根据不同任务替换,例如对敌作战、人道主义救援。虽然“胜利”级多功能战舰比原来的驱潜快艇大了三倍,但由于采用高科技,人员精简。例如舰桥(指挥中心)原本需要五人,现在只须两人;轮机工程部原来需要四人操作,现在一人即可。多功能战舰装有MICA舰空导弹、Aster舰空导弹、舰对地导弹,以及STRALES 76mm舰炮和MK30-G 30mm遥控速射炮,并且装有网络安全防御系统。我经常说,工业革命和地理大发现带来了海上国际贸易。海上贸易推动了海洋文明,大大改变了全球格局。在农耕时代,重要的城市往往处于陆路交通的中心,例如长安、开封、洛阳等。但是,到了航海时代,上海、广州、厦门、香港等滨海城市或海岛就发达起来。新加坡也就是在这样的时代和科技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如果没有自由的海上航道,新加坡别说发展,连生存都毫无指望。民以食为天。新加坡90%以上的粮食和食品靠进口,并且是海运进口。如果海上航道受阻,我们就得吃西北风了。(新加坡90%粮食与食品都靠海运进口。图源:新加坡眼)交通。新加坡几乎所有的车辆——小汽车、公交车、货柜车、货车、甚至地铁,以及所有燃料,都是通过船运送到新加坡的。如果海上航道断了,新加坡交通网络和供电就瘫痪了。经济。每年,全球海上贸易40%的货物途经马六甲海峡。新加坡外贸是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倍,这是全球最高的比例,没有“之一”。全球七分之一的海运集装箱在新加坡转运,海航运业占新加坡GDP比重高达7%,提供了17万个工作岗位,占新加坡就业的5%。看到这些就知道,保持海上航道的自由畅通,对没有战略纵深的小岛国新加坡来说,简直就是在保护生命源泉。要保持海上航道的自由畅通,拥有制海权异常重要。制海权就像一个大玻璃罩,把新加坡保护起来,保障新加坡的海上贸易通道不受封锁。失去制海权,随便什么人都能让你的石油、食品断供。你一孤悬海外之小岛,靠什么生存?
打怪——升级——买装备——再打怪——再升级——再买装备——继续打怪……什么是打怪?经济建设。有了经济建设,有税收,买装备。有了装备,可以保护经济果实,继续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税收增加,继续买装备,继续保护经济果实……新加坡独立于1965年。那一年,新加坡人均GDP是500美元,穷得叮当响。当时并没有海军,只有两个营的步兵,而且其中不少军官和士兵还是马来西亚国籍。海军一直到1967年5月5日,才以“新加坡海防志愿军”的名义成立,比独立建国还晚了两年。当时的海军只有英国皇家海军留下来的两艘木制船舰。1970年,独立之后五年,人均GDP 925美元,新加坡才购置了第一艘巡逻艇,叫“独立号”,只能用来做海岸防卫,对付海盗和走私。
1971年,人均GDP 1070美元,成立潜水单位。1972年,人均GDP 1264美元。新加坡购置“海狼”级导弹快艇,前后服役20年。两年后,1974年,“海狼舰”成为本区域第一个成功发射反舰导弹的海军舰船。
1973年,人均GDP 1929美元,新加坡购置八架SH 7 Skyvan海上巡逻机,大大拓展了海军搜寻敌人活动的范围。
同年12月,新加坡以每艘1元的价格,从美国购入运输舰。
1975年,人均GDP 2559美元,新加坡从美国购入两艘扫雷艇。一直到1975年4月1日,这支海上武装才正式命名为“新加坡共和国海军”。这时离独立建国已几乎十年。1980年代中期,人均GDP 6788美元,新加坡购置射程130至220公里的“鱼叉”型反舰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