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中国军情 > 正文  
中国新一代火箭家族全部亮相 外媒:成功绝非偶然
www.wforum.com | 2020-12-27 19:02:50  海外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图为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区垂直测试厂房拍摄的长征八号遥一运载火箭。

  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家族又添新成员。12月22日,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中国新一代可重复利用的运载火箭长征八号 “一箭五星”成功发射,完成首次飞行试验。长征八号的成功首飞,意味着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家族已经全部亮相。

  液氢、液氧推进剂燃烧后“绿色无污染”;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中运载能力达到4.5吨;性价比高、安全性能优良等特性可有效满足未来商业发射市场的基本需求……连日来,长征八号的环保特性、运载能力和市场前景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画上圆满句号”

  “火箭飞行正常,首飞搭载的5颗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中国新型运载火箭长征八号发射升空后,德新社及时更新了动态。

  “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356次发射。”据塔斯社报道,长征八号的主要任务是将航天器送入太阳同步轨道。该型火箭将为可重复使用火箭的研发奠定基础。这将大大降低每次发射的成本,使其对商业用途特别有吸引力。

  “未来长征八号火箭的发射周期将缩短至10天。”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网站援引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副总指挥段保成的话报道称,长征八号的新一代低温火箭发动机采用“绿色”的液氢和液氧推进剂。这种推进剂燃烧后产生水,发射过程环保高效。

  德新社关注到,长征八号采用了模块化组装理念。长征八号的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5吨级,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2.8吨级。

  外媒报道称,长征八号火箭首飞成功,还标志着“十三五”期间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已悉数完成亮相。

  “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对加速推进运载火箭升级换代具有重要意义。”法新社报道称,长征八号火箭的研制探索,可为后续其他大型、重型火箭的技术奠定基础,大幅缩短研制周期、降低研制费用。长征八号搭载的5颗试验性卫星将开展空间科学以及遥感、通信技术试验与应用。

  “长征八号的发射,为中国航天计划繁忙的一年画上了圆满句号。”据路透社报道,本月早些时候,中国从月球带回了岩石和土壤,这是自1976年以来的首次月球采样。今年7月,中国还启动了首次独立火星探测任务。

  “成功绝非偶然”

  12月以来,中国在航天领域连续取得突破性成就。据德新社报道,12月17日,中国的一项探月任务圆满完成。这是人类时隔40多年再次把月球样品带回地球。中国由此成为继上世纪的美国和苏联之后第3个成功做到这一点的国家。

  亮眼成绩单背后的努力引发外媒广泛关注。韩联社报道称,中国成为第3个带回月球土壤的国家,其成功绝非偶然,背后是国家的整体支持和每月两次以上的发射活动积累。中国为了实现航天跨越,去年进行了34次发射,今年进行了包括探月飞船和新型火箭在内的40次以上的发射。中国航天崛起的雄心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要强烈。中国研究人员锲而不舍的研究精神也令人叹为观止。仅返回舱和探月舱的太空对接,中国科研人员就进行了661次演练。为防止太空对接失败,中国科研人员设想了35项故障预案,不过最后一项也没用到。

  英国《金融时报》刊文称,近年来,中国对科研的投入大幅增加。今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两年一次的评估报告显示,从2000年到2017年,中国研发支出年均增长约17%。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一位官员在新闻发布会上评论说,2019年的初步数据表明,目前中国的研发支出总额已超过美国。

  “中国在科学创新理念方面的进展很迅猛。”法新社报道称,越来越多的决定权和学术自由正被赋予中国科学界和工程界。这促使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新理念并令其在研究中敢于承担更大风险。曾经盛行的风险规避文化已让位于更勇于积极进取的文化。

  《纽约时报》刊文称,中国“能够致力于一个长远的目标”,始终保持步调,按照长远计划和时间表一步一步走。

  “有条不紊取得进展”

  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物理系教授约翰·迪齐认为,中国“已和北美、西欧一样,成为全球科研中心”,中国的“研究人员群体与世界上任何发达国家的同行一样出类拔萃,且富有创造性和组织性”。

  “中国的航天事业正在有条不紊地取得进展。”英国《泰晤士报》的一篇报道盘点了中国近些年在航天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该报道指出,中国自2003年将第1位航天员送入太空后,至今“神舟”飞船已经将数名航天员送入太空;今年7月,中国发射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并计划在2022年前后建成空间站。

  据路透社报道,中国打算在2022年前后建成多舱段、有人居住的空间站。中国还希望到2045年实现每年总飞行次数达到千次量级、总货运万吨级、总客运万人次的航天运输计划。

  印度《铸币报》称,未来10年是人类太空探索的关键期,人类正在不断向深空探索,嫦娥五号以及中国2022年将要建立的太空站代表了这种趋势。

  独行快,众行远。中国积极开展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近年来,中国国家航天局始终按照“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开展相关国际合作,与40多个国家签订了140多份合作协议,并深度参与了18个国际组织的相关工作。

  最近,中国宣布,将开放位于贵州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俗称“中国天眼”)给国际科学家使用,从2021年开始接受全球申请。

  法新社报道称,这彰显中国争取成为全球科研中心的雄心。位于波多黎各的另一座射电望远镜“美国天眼”于本月初坍塌后,在天文探索领域,FAST成为全球唯一、也是最大的“天眼”。如今,它将对外国天文学家打开大门,以期吸引全球顶尖科学人才。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不要再打啦!只剩最后一架”
重大反转,歼10不要了?印尼敲定阵风大单
印度要求俄停供发动机 切断“枭龙”生产
歼15DT亮相 中国第二型舰载电子战机来了
俄军后院失火?日本在北方四岛开第一枪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不要再打啦!只剩最后一架”
重大反转,歼10不要了?印尼敲定阵风大单
印度要求俄停供发动机 切断“枭龙”生产
歼15DT亮相 中国第二型舰载电子战机来了
俄军后院失火?日本在北方四岛开第一枪
靠中国救命?朝鲜驱逐舰侧翻事故追责至部长
普京迎来一个坏消息
阵风折翼 印度翻脸取消74亿美元军购?
印度传来坏消息 日本抢先研究霹雳15残骸
折叠弹鳍霹雳-15:让歼-20携带由4枚升至6枚
热门专题
1中印冲突2天安门阅兵3中国航母
4神舟航天5南海仲裁6南海局势
7两会8中国陆军9中国海军
10中国空军11军事文学12核武二炮
13中国军工14军史钩沉15惩越战场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5. Wfor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