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系再亲近,也不要向孩子透露这些“隐私” | |
| www.wforum.com | 2025-11-20 13:12:47 武志红(ID:wzhxlx)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
好的父母,是孩子成长的保护伞,会在危险和伤害面前勇于承担,护孩子周全。 然而有一类父母—— 他们非但不会保护孩子,还会在危险和伤害来临时,拿孩子去替自己“挡刀”。 脱口秀演员小帕,曾在节目中讲述自己的成长遭遇: 大约6、7岁的时候,她的妈妈跟酒后的爸爸起冲突, 爸爸朝妈妈扔过去一把折叠刀,妈妈下意识地拿小帕挡了一下。 小帕吓得尖叫,非常害怕,耳朵一直在流血。 事后,妈妈拒绝带她去医院,只是拿白色毛巾将她的伤口捂上。 这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糟糕行为,它对孩子的伤害肉眼可见。
在现实生活中,像小帕妈妈一样在物理层面拿孩子挡刀的父母,或许并不多; 但那些在心理层面拿孩子“挡刀”的父母,则非常普遍: 他们将自己无法承受的创伤和痛苦,像刀子一样扔给孩子,让孩子替自己去承担。 比如有的父母,在遭受伴侣的冷落、暴力和背叛后, 他们不断向孩子抱怨、诉苦,将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让孩子为自己的痛苦买单。 这同样是一种非常糟糕的行为,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冲突。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展开来讲讲。 01 来访者欧女士,有一名15岁的女儿。 两年前,女儿产生了幻听,经常在房间自言自语,被诊断疑似精神分裂症。 为此,女儿先后住了两次院,至今还在服药。 这不是一个突发的症状。 事实上,女儿从上初一开始,性格就变得很孤僻,情绪波动大,有自残冲动。 当时,欧女士跟丈夫的婚姻出现了一些变故—— 丈夫抓获了她精神出轨的证据,气急败坏。 他一边用肮脏的字眼咒骂妻子, 一边将妻子与网友的聊天记录翻给女儿看,其中包含很多露骨的、少儿不宜的内容。 女儿看完以后沉默了,连续几天不搭理妈妈,也不让妈妈碰她。 欧女士一方面觉得很羞耻,不知该以什么姿态面对女儿; 另一方面她觉得很恐慌,害怕女儿从此以后再也不理她。 于是在某个夜晚,她强行闯入女儿的房间,向女儿倾诉她过去的不幸遭遇, 包括她年少时期被长辈猥亵,长大后又被贪财的母亲逼着嫁人的不堪经历。 她的本意,是想让女儿理解她身不由己的处境,共情她的痛苦,并原谅她, 但没想到,女儿根本不愿意听她诉说,而是声嘶力竭地冲她大吼: “你为什么要告诉我这些?这关我什么事?我不想听!不想听!” 经过那件事以后,原本活泼开朗的女儿,逐渐变得忧郁、孤僻, 她常常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每日没夜地玩游戏,成绩因此一落千丈。 丈夫将女儿的“堕落”归因于欧女士“不守妇道”,变本加厉地羞辱她,两人越吵越凶。 每每这时候,女儿都会愤怒地让父母“闭嘴”, 如果父母不依,她就会通过自残(用头撞墙,拿小刀割自己)的方式,逼父母闭嘴。 时间久了,女儿的情绪波动越来越大,行为越来越偏激, 直到后来她产生了幻听,被诊断为疑似精神分裂症。 02 欧女士的案例,令我感到深深的压抑、无力与痛心: 一个孩子,在她最需要父母保护、最需要被温柔对待的年纪, 却被父母以一种极其残酷的方式,推到了家庭系统的最前面,去承担整个家庭的创伤。 这不是为了孩子的成长,而是为了父母自己的情绪宣泄与心理逃避。 这种行为,本质上是一种精神上的“替罪羊”机制:孩子被迫成为了父母情绪创伤的容器。 当丈夫不愿意面对妻子出轨带来的痛苦, 将妻子的聊天记录翻给女儿看,让女儿替他去承受“被抛弃”和“被背叛”的痛苦时, 当欧女士无法承接婚姻危机带来的恐慌, 将自己过去的创伤一股脑地倾倒给女儿,让女儿替她去承受创伤带来的羞耻与痛苦时, 这种行为就像一把“看不见的刀刃”—— 慢慢割裂孩子的心灵,令孩子在孤独、混乱和痛苦中迷失自我。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类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一种深层的“自恋需求”。 父母无法处理自己的情绪,无法面对自己的创伤, 于是他们试图通过让孩子“共情”自己,来获得一种情感上的认同和安慰。 但这种认同不是建立在理解与尊重之上的,而是建立在控制和索取之上的。 孩子被迫承担了本不该由他们承担的情感负担,这令他们陷入一种深深的困惑和挣扎。 当他们被要求去理解父母的痛苦,原谅父母的错误,为父母的情绪负责时, 实际上是在被剥夺了“做自己”的权利。 他们被迫成为父母创伤情绪的容器,而不是一个独立的、有感受的人。 这种关系模式会让孩子在心理上感到极度压抑、恐惧和断裂,甚至发展出精神上的问题。 欧女士的女儿,从活泼开朗变得孤僻、沉默,甚至出现幻听和自残行为—— 这不仅仅是身体疾病的结果,更是长期心理压抑和情感创伤的外在表现。 她的愤怒、拒绝和自残,其实都是在试图保护自己免受更深的伤害。 她在用这种方式告诉父母: “我不想承接你们的痛苦,我不想接受你们的控制,我只想活出我自己”。 03 欧女士的案例,就像一面被放大的镜子,映射着现实生活中不少家庭的影子。 曾何几时,我们就是那个无辜的孩子—— 缺乏来自父母的爱、看见与守护, 却被迫为父母的情绪负责,被迫替父母去承接那些不该由我们来承受的伤害, 我们的内在充满了混乱、羞耻、恐惧,以及一种无法言说的孤独。 而后我们长大了,并有了自己的孩子—— 但我们却不知道如何去爱护孩子, 总是会忍不住在情绪上头时,将内心的愤怒、恐惧与不安,一股脑扔给孩子, 我们渴望获得孩子的共情、理解与亲近,却无形中将孩子越推越远。 如果你正在面临此类困境,并为此感到懊悔、无措,甚至深深挫败, 我想对你说: 你不是失败的父母,你只是一个在黑暗中挣扎的人。 你有权利去爱,也有权利去寻求共情、理解与帮助。 但孩子不是我们的“情绪垃圾桶”,更不是我们用来缓解自身痛苦的工具。 如果你发现自己正在用孩子去“挡刀”,请立刻停下来,面对自己的创伤。 首先,我们可以去觉察并识别自己的情绪/行为冲动。 当你感到一股强烈的冲动—— 想要向孩子倾诉婚姻的不幸、生活的艰难, 或者希望孩子跟你站在一边去对抗伴侣时, 这就是一个关键的预警信号: 你正在试图把孩子拉进复杂的成人世界,替你“挡刀”。 此刻,无论多难,请告诉自己:“停!这是我的课题,不是孩子的。” 哪怕只是短暂的沉默,或者转身离开现场,给自己一个缓冲空间,都是对孩子的无声保护。 紧接着,我们可以寻找一个安全出口,释放情绪。 你的痛苦是真实且值得被看见的, 你有权利为自己发声,有权利去寻求帮助,有权利去重建一个更健康、更有爱的家庭关系。 你可以寻找一个信赖的朋友、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者一个能够提供情感支持的心理团体, 当情绪的浪潮袭来时,向这些“成人容器”倾倒,而不是那个内心同样惶恐不安的孩子。 请记住,寻求专业帮助不是软弱,而是为自己和孩子负责的勇敢表现。 而后,我们可以尝试将孩子,与我们的创伤进行分离。 欧女士将自己过去的创伤(被人猥亵、被迫嫁人)告诉女儿, 本质上是希望女儿能理解自己的痛苦,原谅自己当下的行为。 但她却混淆了一个很重要的边界: 她的创伤历史,需要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比如心理咨询中)进行梳理和疗愈。 将这些未经处理的沉重记忆抛给孩子,只会让孩子感到困惑、恐惧和不堪重负。 我们需要明白: 孩子要的是稳定、安全和理解,而不是被强行拉入父母的痛苦深渊。 父母的创伤,是父母自己的生命课题,不是孩子需要背负的十字架。 04 最后,我想对那些曾经或正在被迫替父母“挡刀”的孩子说: 关于父母的痛苦,虽然你什么也做不了,但是你什么也没做错。 你无需为他们的婚姻、他们的情绪或他们的生命选择承担责任。 你当时无法反抗,不是因为你弱小,而是因为你的爱和忠诚被错误地利用了。 现在,如果你已经长大,请开始学习为自己建立情感的边界,学着将父母的课题还给他们。 这不是不孝,而是你走向心理健康和人格独立的必经之路。 写在最后 回归文章开头的比喻—— 父母,应该是孩子成长的保护伞。 我们要为孩子遮蔽风雨,而不是让孩子成为我们手中抵挡利刃的盾牌。 这份保护,源于我们情绪的稳定、内心的强大以及对界限的清晰认知。 当我们开始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痛苦和创伤,并为之负责时, 我们便收起了那柄无形中刺向孩子的刀, 也真正撑开了那把能够护佑孩子一生温暖与安全的保护伞。 |
|
|
|
|
|
|
| 罕见同框!中国“霹雳火”和美国“眼镜蛇” | |
| 古列波利要丢了!俄乌最精彩的部分即将上演 | |
| 印军山地单轨车 真能成为“高原物流奇迹” | |
| 让美国感到落后 攻击-11,到底是怎样了? | |
| 在日本最需要的时候 美为何把“堤丰”给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