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宫发言人李威特(Karoline Leavitt)23日宣布,美国总统川普(Donald Trump)将在明晚展开亚洲行,并计划在30日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韩国釜山举行双边会谈。这将成为川习两人睽违6年的首度碰头,上一次两人面对面会谈是2019年日本G20峰会时。
这场双边会谈会在川普亚洲3国访问行程的最后一天进行,尽管川普几周前就曾公开说会在亚太经济合作会议(APEC)峰会与习近平见面,但直到现在才确定日期,届时会面将于韩国当地时间周四(10月30日)上午举行。
李威特补充,除了与习近平的会晤外,川普此行还将分别与马来西亚、日北与韩国领导人进行双边会谈。
川普预言:几乎所有议题都能达成共识
川普22日自信地告诉记者,他预期自己与习近平将在“从贸易到核能”等各项议题上达成协议,同时再度提及自己的首要任务是“结束俄乌战争”,表示自己打算在会中谈及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的问题,并声称“习近平现在也希望那场战争结束”。
美中之间的紧张情势在近几周急速升温,川普10日才在社交媒体“Truth Social”上宣布将对中国出口商品加征100%关税,并计划在11月1日正式生效,作为报复中国日前对“稀土金属及相关高科技、军事产品”祭出的出口管制。川普发文写道,新关税将是“额外的惩罚性关税”,“超过中国目前所支付的任何税率”。

尽管川普似乎对自己的“个人魅力”很有信心,但多位华府专家与前官员认为,川普“凭感觉”的外交方式,很难打动这位精密算计的中国领导人。
前白宫国安会中国、台湾及蒙古事务主任、布鲁金斯研究所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何瑞恩(Ryan Hass)表示:“我从未见过有人像习近平那样,对国家利益或个人利益的算计如此冷血、彻底。他不是会被情感左右的人,也不会被魅力打动。”
《南华早报》指出,川普一向自诩“靠自觉”做决策,不太在意事前准备或幕后工作,他相信这样的行事风格能让对手陷入被动。当在4月被问及取消“解放日关税”后如何与中国谈判时,他回答:“主要是靠直觉⋯⋯你几乎无法靠纸笔计算,这完全是种直觉。”川普在第一任期时也曾表示:“我的直觉有时比别人的大脑更准。”
然而,面对习近平,川普遇上的是一个完全相反的对手——中共运作讲求缜密规划、严防临场发挥,以免领导层出糗或显得软弱。
近来,北京姿态更为强硬。9日,中国宣布加强对稀土矿物与磁铁的出口管制,这些材料对从手机到战机的高科技产品都相当重要,导致全球市场震荡。华府智库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研究员、中国问题专家席恩(Jonathan Czin)指出:“这是中国的战略性出招,而非只是著眼于下一轮谈判的战术安排。”
分析人士指出,习近平认为美国近期在台湾与科技限制上的退让展现出其弱点,因此信心十足。在国际舞台上,习近平刚结束一场广受好评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与北京阅典礼;而在国内,他刚清洗了9名高官,彻底消除了“谁才是老大”的疑虑,并准备在即将四中全会上迎来政治胜利。
一位分析师告诉《南华早报》:“中国领导层乐于展示他们能团结一致地推出下一个五年计划,相比之下,美国政府正陷入停摆、无法执行任何规划,更别提为下一年度预算提供资金。”
双方都过于自信,但都比想像中脆弱
美国企业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资深研究员库伯(Zack Cooper)的看法则相对悲观,他点出美中双方都过于自信,反而更容易误判:“双方都觉得自己很强,没人愿意退一步,这种情况往往会埋下误解的种子。”
《南华早报》指出,中国第三季GDP成长降至4.8%,房市跌势创11年新高,内需疲软、人口老化、青年失业情况持续恶化;而美国则面临通膨风险与关税压力,国会瘫痪、失业率上升、行政量能流失。
由于缺乏沟通管道,两国在行动上往往出现“互相吓唬”的行为——美国扩大对中制裁后,北京立刻还以稀土管制——双方都被对方的反应吓到措手不及。
分析人士则普遍预期,下周的会谈不太可能出现“历史性突破”。过去美国曾施压中国改革其“国家主导的经济模式”、停止倾销并推动结构性改革,但这种压力如今已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川普偏向“交易式”的做法。
目前讨论的“小型协议”内容,可能包括中国限制芬太尼(fentanyl)原料出口、增加飞机与大豆采购——这是川普迫切希望在2026年期中选举前达成的;而美方可能会放宽科技出口管制,以及缓解部分关税。
但布鲁金斯学会的另一位研究员派翠西亚・金(Patricia M. Kim)直言:“即使双方签了协议,也不过是权宜之计,北京不期望这能从根本上改善双边关系。对北京而言,这能争取时间与空间,继续推动科技自主与高端产业的领导权,这才是他们认为赢得与美国战略竞争的真正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