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解:川普的28点停战方案,谁会最终得利? | |
| www.wforum.com | 2025-11-22 17:31:04 边解感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
11月21日,一份由美国主导拟定、共计28点内容的“俄乌战争停战草案”突然被西方媒体全面曝光。文件透露,乌克兰必须在美国“感恩节”前作出回应,这一强行设定的时间表,也成为全文争议的起点。 草案内容极具颠覆性:不仅要求乌克兰割让目前仍处于乌方控制之下的顿涅茨克东部要地,还提出将乌克兰军队人数压缩至60万以下,禁止其加入北约,甚至要求美欧“事实性”承认克里米亚、卢甘斯克与顿涅茨克为俄罗斯控制区。 而这一切,正发生在战争未停、前线未稳、乌克兰全国仍处戒严状态之下。外界哗然的背后,一个显见的事实逐渐清晰:美国正试图以一纸文件,重塑欧洲地缘版图与全球秩序的底线。 顿巴斯“中立区”设定最具争议的,是草案中的领土安排。文件明确提出:乌克兰军队需从目前控制的顿涅茨克州部分区域后撤,这些撤离区域将设定为“非军事中立区”,但“国际上将视为俄罗斯联邦的领土”,同时“俄罗斯军队将不进入该缓冲区”。 这不仅等于默认俄方对未实控地区的主权宣示,更直接触碰乌克兰宪法中“领土不可分割”的红线。草案所指区域,包括了斯洛维扬斯克、克拉马托尔斯克、德鲁日基夫卡等乌东工业要地,被乌方长期视为“顿巴斯防线的最后堡垒”。 乌克兰代表赫里斯蒂娜·哈约维申在联合国安理会直接回应:“我们不会、也绝不承认任何俄罗斯对乌克兰领土的控制。我们的军队、我们的主权、我们的防卫权都不容谈判。” 事实上,俄罗斯在过去一年攻打波克罗夫斯克未果,这份草案却要求乌克兰主动放弃苦守的战略枢纽。对乌克兰而言,这不是和平协议,而是“背书失败”的文书。 乌克兰裁军600万草案还设定了一项极具现实影响的内容——将乌克兰军队限制在60万人以内。对比之下,乌克兰目前的现役部队为88万人,而在2022年战争初期,仅为25万人。 在俄军尚未撤出、冲突尚未降温的前提下,要求乌方进行“主动瘦身”,无异于迫其失去最后的战场谈判筹码。而60万人这个数字也极具模糊性:对于俄方而言仍过大,对乌方来说却意味着战力砍半。 更关键的是,草案对俄罗斯军力的部署并无对应限制,也未提出“常规对等”原则。美方只在草案中附上一句:“如乌方对莫斯科或圣彼得堡发射导弹,则安全保障将失效。”这等于设定了“不能打俄境”的单向门槛,却未限制俄方对乌克兰的后续军事行动。 哈约维申对这一裁军要求也直言拒绝:“乌克兰不会接受任何对军力或自卫权的限制。”此番表态不只是战略坚持,更反映出乌方对整份草案倾向性的判断——它从未设想乌克兰还能赢。 禁止加入北约,只许靠近欧盟对乌克兰而言,主权的另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是外交自主。草案明确提出:乌克兰将修改宪法,承诺不加入北约,而北约也将在其章程中写入“乌克兰永不加入”的条款。 在此基础上,草案允许乌克兰“获得进入欧盟的候选资格”,并享受“短期优先市场准入”。 这项安排表面看似给予“平衡路径”,实则将乌克兰永久排除出安全联盟,却鼓励其向经济体靠拢。而欧盟至今尚未就乌克兰入盟达成一致意见,草案却直接写入“乌克兰可入欧盟、但不可入北约”,此种“制度代替安全”的设定,不仅无法满足乌克兰的宪政要求,也势必引发欧盟内部摩擦。 乌克兰宪法目前明文写入“加入欧盟与北约为国家战略方向”。任何更改需经全民公投,而在战争尚未结束、戒严令尚未解除的现实下,根本无从操作。 换句话说,美国想为乌克兰定下一个“没有选项”的未来:不许靠近北约、暂缓进入欧盟,却必须割地停战,换取一份缺乏明晰担保的“安全保证”。 冻结资产重投乌克兰,美国拿利息、欧洲买单除了领土与主权,草案还专设了一整节用于安排俄罗斯冻结资产的去向。 文件写道:将动用1000亿美元的俄方冻结资产,用于“美国主导的重建投资”,美国将获得其中50%的利润。与此同时,欧洲将再追加1000亿美元用于乌克兰重建。 此举在形式上是“投资重建”,本质上却是“美国收息、欧盟买单”。而欧洲方面目前掌握的俄方冻结资产大多集中在比利时Euroclear账户内,总额约2000亿欧元,尚无一致动用机制。 草案所设的“美俄投资平台”亦未说明法律路径,仅设想“部分资产可由俄方重新获利”,同时“重建计划由美方主导”。这不仅绕过了欧盟内部尚未成型的法律框架,还提前瓜分未来经济权利。 而重建成本此前由世界银行评估为5240亿美元,草案安排的资金远远不够,还暗示未来更多“市场化融资”将落在欧洲肩头。换言之,美国在设计和平方案时,不仅重新安排了地缘格局,还顺手切走了“战后红利”的最大份额。 普京的“愿望清单”?还是美方“快签”操作?草案部分条款的措辞与俄罗斯一贯主张高度重合:如乌克兰军力限制、不准打境内、不许入北约、事实承认克里米亚归俄、推动俄重返G8、逐步解除制裁、为俄公民在乌境内争取媒体与教育“平等待遇”等。 外界普遍质疑,这份文件更像是“普京愿望清单”,其设计意图并非平衡,而是劝诱乌克兰“认输”。 尤其令人警惕的是,美国特使斯蒂夫·维特科夫据称与俄方特使德米特里耶夫曾密会三日,其间多次讨论条款细节。尽管华盛顿表示该草案只是“构想草案”,但设定“感恩节前必须回复”这一“攻击性时间表”,明显意在推动迅速落地,而非公开协商。 欧洲多国对草案感到陌生甚至愤怒: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在草案披露后公开表示“欧洲并不知情”;欧盟至今未收到正式通报。 对乌克兰而言,这份文件意味着“无法谈判的谈判”:割让主权、削弱军力、放弃北约,还要接受一个“自称是安全担保”的模糊制度。在尚未战败之际被迫签署这份协定,可能比战场溃退还更具摧毁性。 从割地、裁军,到剥夺外交自主权,再到以重建为名重新分配战后收益,美国主导的这份草案,远不止一份停战提案,更像是一次对乌克兰国家未来的再规划。 它尝试用“非北约承诺”“事实承认领土归属”“资产重建收益重分配”构筑一个符合俄美新共识的“后战时代秩序”,但几乎忽视了乌克兰当前的政治现实、法律体制与主权意志。 更深一层,这份文件的突然泄露、急迫时间表、双边密谈痕迹,都已说明:所谓和平协议,并不一定是为和平而设。 当“和平”成为一纸文件中的交易筹码,当“重建”变为金融安排的词语包装,乌克兰不只是被要求停战,更是在“被安排未来”。 而这份安排,在欧洲并不知情、乌克兰并未参与、俄方暗中推动的情况下悄然成形。和平并未到来,战场未曾停火,但“投降协议”却已悄悄出现在日历上的某一页——感恩节之前。 |
|
|
|
|
|
|
| 相关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