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军借打捞失事飞机,欲把南海摸透? | |
| www.wforum.com | 2025-11-01 13:43:56 时谈有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
10月底,美军“尼米兹”号航母在南海海域接连发生两起飞行事故,一架MH-60R直升机与一架F/A-18F舰载战斗机先后坠海,间隔时间不足半小时,五名机组人员全数生还。这场表面看似“单点事故”的海军意外,却迅速在美国国内引发关于军费优先级、舰队维护机制与西太部署节奏的连锁反应。与此同时,美军在南海持续扩大搜救范围,并动员多艘配备深海声呐的舰艇长期逗留,引发各方对其“打捞之名,侦测之实”的警惕。 以海空力量投射为基石的美国全球部署战略,正迎来一次灰色地带内的集体失衡。本次事故不只是一次技术与气候变量的叠加结果,而是美军战略资源紧绷状态下,高节奏部署模式与过载舰队运力之间矛盾的缩影。坠落的是飞机,撼动的却是美军西太前沿态势的心理稳定线。 美军航母的强撑假象“同舰、同日、前后不足三十分钟”——这三点,令10月26日的双机坠海事件在美军航空史上显得格外刺眼。即使从最保守的统计角度来看,这种高度时间与平台重合的空难组合极其罕见。即便美军迅速通报“无人员伤亡”,强调“不会影响后续行动”,但对于航母舰载系统的安全冗余能力、任务调配流程与维护链条而言,这已经构成了全系统的红灯警告。 “尼米兹”号此番部署本已接近退役前的最后阶段,美方媒体此前就有报道称其“部署任务可能为最终交班演练”,意即将于交舰前完成最后一轮全要素航行训练。但从部署节点看,这艘1975年服役的老航母正被硬性压上高强度节奏:据美国“海军时报”此前发布数据,尼米兹此次南海部署期内每日舰载机起降量稳定保持在70架次以上,远超同类航母日均40—50架的训练负荷上限。 舰载机坠落只是症状,真正的问题还在于:整套“舰队调度—装备补给—人员训练—系统维护”的联动机制,已在长期过载中接近极限。而“事故不减派兵、航母照常巡弋”的表面强硬背后,是其不敢暴露“后备舰队空窗期”的深层恐慌。 航母扛不住,军费救不了这起事故之所以引发高度敏感,不只是因为时间重合、平台重合,更因其暴露出美军在装备管理与战略节奏之间长期存在的断层。据美海军最新报告,2025财年结束时,美军11艘现役航母中,真正保持全天候可用状态者不超过4艘,其余皆因核燃料更换、中期大修或系统整合而处于停航或待命状态。 这种“可用率危机”直接打破了美国自冷战以来“两个大洋、三艘航母部署可轮替”的战略常规。更令五角大楼头疼的是,新一代航母交付迟缓,建造成本溢出成常态。第二艘“福特”级航母“肯尼迪号”延迟交付至2027年3月,第三艘“企业号”更被推迟至2030年,空窗期不断拉长。与此同时,退役舰艇如“华盛顿号”“林肯号”等皆因维修积压长期滞港,新舰难来、老舰难退,直接压缩了美海军在全球的部署机动空间。 更深一层问题则出在预算分配与国会审议的矛盾上。新任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斯自年初接任后,一直推动“加快航母舰队转型”“缩短维护周期”与“强化装备现代化配套”的政策。然而,截至10月,相关预算改革方案在参议院仍遭民主党主导的军事委员会连续拖延。更雪上加霜的是,美军2024—2025财年初期实施的临时拨款案中,有高达18%的维护经费被冻结。 这意味着:海军被迫在“不能停工”与“不能报废”的双重限制下,将退役期老舰“带病上阵”,将训练周期压缩至最低,同时推迟对关键舰载装备如F/A-18F“超级大黄蜂”、MH-60R直升机的大修替换——这两架恰好就是此次坠海的主角。 美军如何在南海深潜布局?如果说这次“双坠”反映的是美国航母体系的内耗危机,那接下来几周的“打捞与搜救”行动,则可能成为一场针对中国南海战略纵深的“灰区操作”。 事故发生当晚,美军即宣布在南海部分海域划设临时“禁航禁飞区”,部署多艘具备深海声呐系统的海洋监测舰,配合打捞船全天候作业。外界一度猜测,其目的不仅限于残骸回收,而更可能是在“打捞掩护下”进行海底磁异常测绘与水文数据库更新。 表面上看,美军以“残骸有毒、需尽快处理”为由,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98条规定下拥有“搜救豁免”空间,甚至可以拒绝通报具体作业计划。但现实中,这种模糊地带常被美军用作深潜侦测的合法遮蔽。尤其MH-60R直升机本身搭载AN/ASQ-22磁探系统,其数据存储、引导系统对南海复杂水下地形具备高价值情报意义;而F/A-18F残骸若携带多模雷达核心模块,更可能成为海底精准作业的坐标基准。 中国外交部在事故发生第二天即提出“警惕军事挑衅与海域情报操控”,北海海事局也随即宣布“在北部湾举行军演”,以形成“区块封控”的对冲机制。舆论虽未升温,但行动层面,中方已默默将“合法性叙事”作为主战场。如何以“环境污染预警”“外国军舰长时间停留破坏海洋生态”为由,启动区域抗议、打捞干预与外交申明,将成为未来数周内博弈的看点。 美军欲借事故重绘西太部署?此时不能忽视的另一层现实,是此次事故发生正值美国重新布局西太部署的关键窗口期。10月27日,美国防长赫格塞斯启程访问夏威夷印太司令部并前往日本、韩国、越南与马来西亚,核心目标是修复因航母部署事故、舰艇维护延宕而引发的同盟信任裂痕。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美越两国在本月签署《金兰湾舰船维修协议》,首次允许美军在金兰湾进行中修与补给,同时马来西亚也传出与美国就购买军用潜艇达成初步意向。这种“以事故为由促安全合作”的策略,表面是应对风险,实质上是通过新一轮军事外交来扩大“存在压强”。 换句话说,美方并未因事故后退,反而加速利用“受害者”身份来推进区域部署合法性。这与传统印象中“事故导致收缩”的常规认知完全不同——美国正在把技术失败,转换为战略授权的一部分。 战舰老化、航母难产,海军制度断裂无处可躲回到五角大楼内部的权力与责任坐标轴,这场事故对国防部长赫格塞斯来说无疑是一场提前到来的考验。 这位被称为“军购效率派”的鹰派政客上任时便强调“不能让工业瓶颈绑住军事节奏”,一度主张大幅精简采购流程、简化飞行安全报告结构,以提升作战资源分发效率。但这次“双坠海”事件将其理论推向验证阶段。舆论普遍担忧,赫格塞斯所推动的“流程压缩改革”,是否在无形中挤压了“安全冗余带”,成为事故的间接诱因。 而更令人焦虑的,是赫格塞斯能否修复“总统节奏”与“海军现实”之间的裂口。川普此前屡次批评“电磁弹射系统无用且浪费”,并公开要求“重新引入蒸汽弹射与液压升降”,这令新一代航母设计进程陷入左右互搏。军事专家指出,这种政策“回摆”本身已导致新舰系统集成严重滞后,间接延误了“肯尼迪号”“企业号”等后续舰艇的成军时间。 此次事故为五角大楼高层敲响警钟:硬件拖延、理念混乱与预算割裂,正在加速形成制度性风险闭环。问题不在“谁失误”,而在“制度不容失误却已习惯失误”。 信任塌方的起点2025年的南海双机坠海事故,表面看是一起局部技术故障,实则撬动了美国航母战力、区域部署、海权叙事与制度改革四条隐线的同时震荡。 它提醒我们,美军不是因事故而退场,反而会借事故再次入场;而中国的应对,不应仅限于军事反制,更应掌握“合法性话语主导”的主动权,在打捞、海域封控与外交声明中,精准地对接《国际法》、对冲战略博弈,才能避免南海舆论空间被“打捞遮蔽侦察”所篡夺。 事故发生,信息透明与行动应对才是真正的实力。在这一点上,谁能更早布局,谁就不只是掌握南海的声纳图,更将主导这场心理战与法理战的未来剧本。美航母的坠落不只是一次重力事件,而是一次战略信任滑坡的起点。而中国该做的,是让南海从“故事会”拉回“操作台”。 |
|
|
|
|
|
|
| 相关新闻 | |
| 俄罗斯脸挂不住 印度公开羞辱苏-57 | |
| 二战重演!俄乌双方在红军城巷战拼刺刀 | |
| 法国突然对德、西打响战机第一枪 | |
| 四川舰舾装收官 电磁起飞或改写两栖战法 | |
| 中国五层结构的海底杀伤网,且“可自愈” |
| 俄罗斯脸挂不住 印度公开羞辱苏-57 | |
| 二战重演!俄乌双方在红军城巷战拼刺刀 | |
| 法国突然对德、西打响战机第一枪 | |
| 四川舰舾装收官 电磁起飞或改写两栖战法 | |
| 中国五层结构的海底杀伤网,且“可自愈” | |
| 加拿大总理拿手机狂拍 习近平看呆了 | |
| F-35深陷交付泥潭 美军空中优势一夜崩塌 | |
| 从7000枚破片到蜂群压制:央视曝光雷达杀手 | |
| F-47战机性能参数曝光 西太格局生变? | |
| 打造新三体式无人艇 表明中国海军重视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