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无人机装甲套件 设计上参考乌军方案 | |
www.wforum.com | 2025-09-10 00:18:38 零度Military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中国新推出的一种模块化步兵战车反无人机解决方案,再次证明了他们正在密切关注俄乌战争,并试图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鉴于无人机在俄乌战争中的大规模应用,一家未透露姓名的中国制造商推出了一种专门为步兵战车设计的复合栅格装甲套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设计与乌克兰专家研发、并且已经在实战中使用的装甲防护方案非常相似。 本文是乌克兰《国防快报》(Defense Express)于2025年9月8日发布的一篇专栏文章,由本人翻译并编辑给大家。需要强调的是,因为原文作者是乌克兰人,所以部分认知与实际情况不太符合,请大家理性看待。翻译此文章只是为了转述外国人员表达的一些看法,并非个人观点,希望大家能够理解。 根据《现代坦克》网站公布的专利文件,这种设计是一种应用于装甲车辆的模块化、多功能外部结构。由框架和两层栅格式防护网组成,其中内层还能安装反应装甲或陶瓷装甲板等额外防护措施。 车辆普通装甲与新型外部防护结构之间的间隙在侧面约为50至60厘米,在车体顶部最多可达10厘米,从炮塔顶部到新型外部防护结构的间隙为70至80厘米。这些套件保护车辆免受FPV无人机和破甲弹药的攻击,通过改变撞击角度并削弱穿透力来提高防护能力。 《国防快报》指出,此类防护结构并非首创。当廉价可消耗的武装无人机充斥战场时,乌俄双方都曾推出类似方案。况且,这种防护体系所依据的栅格装甲基本原理早已为世人所知。 不过,相比野战工坊临时拼装而成的乌克兰版本,中国的设计看上去更加完善,甚至带有一些未来感。这其实也在意料之中:专利文件自然会以正式、系统化的形式呈现,而实际战场上修理厂或工厂生产的套件往往更强调实用性和低成本。 中国设计的创新亮点在于,解决了车辆后部舱门的防护难题。这个舱门是步兵上下车的重要位置,也是防护薄弱部位。中国方案建议用复合装甲来覆盖,但这需要额外安装液压机构来驱动开关,这种复杂设计可能影响关键时刻的可靠性。 如上所述,这种设计允许在内层栅网上加装陶瓷装甲板,甚至是爆炸反应装甲。这个想法并不新鲜,但在乌克兰军队使用的M2布雷德利战车上已经被证明非常有效。 这种方案的模块化特性意味着还可以支持更复杂的防护手段,例如电子战设备或主动防御系统,而这些都是西方先进战场上常见的传统装备。 总而言之,中国正密切跟踪俄乌战争中的新发明,并根据自身需求调整其中最成功的技术。目前所展示的仍然只是专利,尚未进入实用阶段。但鉴于中国武器研发过程的保密特性,不排除某些工业原型已经在秘密研制之中。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