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装备在战场上大行其道 后果相当恐怖 | |
www.wforum.com | 2025-07-31 18:22:40 海峡新干线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当无人机(UAV)占据各大军事媒体头条时,它们在地面上的“表亲”——无人地面载具(UGV),也正在悄然掀起一场近距离战斗的革命。 据日本《产经新闻》7月28日报道,俄乌冲突已持续3年有余。双方一方面开展堑壕战和突击战,另一方面向空中投放大量无人机用于侦察和攻击。如今,两国正加快向地面投放作战机器人和支援机器人。大量地面机器人参与作战,在人类战争史上尚属首次。从这个意义上说,战争形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新的机器人战场 要理解地面机器人影响,首先要拨开科幻迷雾,看看它们在现实中究竟能做什么。目前,它们还不是电影里的“终结者”,只是一些为人类士兵分担脏苦累活的任务专业工具,常见的有: 机器人“骡子”(后勤运输)。这是目前最普遍,也最具影响力的角色。这些UGV是不知疲倦的驮兽,将弹药、食物、水等补给运送到前线阵地,还能在炮火中后送伤员。这项任务对于人类医护兵来说往往意味着九死一生。典型装备包括美国的“多用途战术运输车”(MUTT)和乌克兰的重型“保护者”(Protector)UGV。 机器人“侦察兵”(侦察与监视)。这些小型的履带式或轮式机器人,是作战单位的眼睛和耳朵。它们可以探查拐角后的情况,进入危险建筑物,或长时间监视敌方阵地,无需让人类侦察兵以身犯险。韩国部署在朝韩非军事区(DMZ)SGR-A1哨戒机器人就是这种应用的极致体现。 机器人“工兵”(排雷与爆炸物处理)。这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应用领域,像美国的“派克机器人”(PackBot)和“利爪”(Talon)等机器人,早已被广泛用于检查和拆除简易爆炸装置(IED)和地雷,这是典型的“危险”工作。 机器人“哨兵”(火力打击)。这是最具争议性的角色。这些UGV装备了机枪、导弹甚至火炮,由后方的人类操作员远程控制开火。俄罗斯的“天王星-9”(Uran-9)和乌克兰的“凶猛”(Liut)系统都属于此类,它们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或充当移动的火力平台。 从实验品到必需品 俄乌战争极大地加速UGV研发和部署,将理论变成残酷实践。双方都在以惊人速度进行创新。 乌克兰在这方面尤为突出,部署了大量国产UGV。例如,被称为“死亡之镰”和“瓦力”(Wolly)的遥控机枪平台,可以从一公里外攻击俄军阵地。而“神风”UGV,即滚动式的炸弹,则被用于直接冲击俄军的战壕。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乌克兰军队曾首次在不投入任何步兵的情况下,仅依靠无人机和UGV就俘虏俄军士兵。 这些战术上成功直接催生战略层面变革。乌克兰在其武装部队内正式成立了独立的“无人系统部队”,一个专门负责机器人作战的部队。这一举动意义深远,表明机器人战争已不再是辅助性或小众场景,而是被视为与陆、海、空并列的核心作战领域。这种军事组织架构演变,是新技术从战术有效性上升为战略必要性直接体现,标志着现代军事思想根本性转变。 作为回应,俄罗斯也部署“信使”(Depesha)和“越野车”(Buggy)等UGV。不过,其早期的“天王星-9”等型号在演习中曾暴露出现场软件失灵等严重的性能问题。 “电子缰绳” 当前所有遥控UGV都存在一个致命弱点:它们依赖于与操作员之间的无线电通信,就像一根无形的“电子缰绳”。缰绳一旦被切断,机器人就会变成一堆无用废铁。 切断这根缰绳的主要手段就是电子战(EW),即信号干扰。通过向空中释放大量噪声,敌方可以轻易地阻断机器人与操作员之间的联系。在美国的军事演习中,UGV就曾被俄式干扰器反复压制,动弹不得。而在乌克兰战场上,电子战与反电子战的较量每时每刻都在上演。 所以,唯有机器人走向完全自主才能完全克服这个问题。为了摆脱“电子缰绳”,军方迫切需要赋予机器在没有人类干预的情况下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包括自主导航、识别目标,乃至最终的开火决策。 于是,一个旨在解决战术问题(信号干扰)的技术方案,却不可避免地催生了一个巨大的伦理难题——“杀人机器人”的诞生。这种为了让武器更具韧性而做的努力,恰恰将其推过了一条关键的道德红线。 “杀人机器人”一词听起来很耸动,其学名是“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统”(LAWS)。它的核心定义不在于外形,而在于决策过程。一个LAWS一旦被激活,它就能够独立地搜索、识别、瞄准并杀死敌方人员目标,而无需人类操作员的进一步干预。当这项技术成熟,便可实现真正意义上无人战争,最大程度且有效避免人员伤亡。 恐怖后果 当战场机器人全面走向智能化,LAWS的存在,粉碎传统法律和道德责任链条。 在战争中,如果发生非法杀戮,问责链是清晰的,扣动扳机的士兵和下达命令的指挥官得上军事法庭,但如果发起屠杀的是一个自主武器呢?因其代码与环境的意外交互而犯错,该由谁来负责?是编写了数百万行代码的程序员?是激活了它但无法预知其行为的指挥官?还是制造商? 这就迎来一个灵魂拷问:机器人会屠杀平民和战俘吗?基于该技术的基本性质,答案是:这种风险非常高! 许多LAWS支持者声称,机器人可以通过消除恐惧、愤怒和复仇等人类情感,从而比人类士兵更“人道”。然而,这恰恰是一个危险悖论。真正战场伦理危机在于,这些系统缺乏人类独有的同理心、情境理解能力和解读意图的能力,而这些品质正是遵守战争法的基石。危险并非来自一个心怀恶意的AI,而是一个道德上盲目的AI。 机器人如何解读一名士兵放下武器、举起双手的动作?人类明白这是投降的意图。而AI可能只看到一堆数据点:“人类”“武器存在”“突然移动”。它缺乏理解“投降意图”的背景知识,因此很可能会果断开枪。 机器人如何区分一名逃离战火的平民和一名正在转移阵地的敌军士兵?两者都在奔跑。人类通常能从姿态中读出恐慌与战术移动的区别,而AI不能。 因此,机器人所谓的优势——没有情感、纯粹依靠逻辑——反而成了它最大伦理弱点。它可以计算,但无法理解。当前,汽车智能驾驶AI尚且无法妥善处理复杂路况,何况还是比交通线路凶险百倍的战场环境呢? 地面机器人已不再是科幻。在俄乌战场,它们承担战争中那些肮脏、枯燥和危险的工作,拯救士兵生命,是宝贵工具。然而,现代战场巨大压力,尤其是电子战威胁,正在加速推动各国赋予这些机器自主杀戮权力。我们正以远超法律、伦理和外交框架发展的速度,逼近红线。 所以,乌克兰不费一兵一卒,只靠无人机和地面机器人就俘虏俄军士兵的案例,听起来很滑稽,很可笑,但细细想一下,当机器人可以直接杀人,它可不会愧疚,不会PTSD,不承担责任。要知道,古往今来,战场上处理战俘和难民向来是件麻烦事,很难保证只以现实利弊做决策的机器不产生危险结论,当屠杀发生后,你把它押上军事法庭又有什么用呢? |
|
|
|
![]() |
![]() |
战略要地到手 俄罗斯或许能体面停战了 |
![]() |
运20B和运20A同框 差别有多大? |
![]() |
卫星拍到9架先进无人机 今年阅兵还有惊喜 |
![]() |
俄机场再次遭袭 一架苏27被女特工破坏 |
![]() |
俄罗斯放弃游说中国 普京全力拉拢印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