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前三轮的谈判,俄乌已经达成共识,开通人道主义走廊,让平民离开战区。
有意思的是,在亚速海沿岸的重要城市马里乌波尔,乌方武装力量却阻挠本方平民离开。乌克兰则指责阻挠平民离开的是俄方。在双方互相指责对方阻挠平民离开时,真相究竟如何呢?
这就需要我们看清,人道主义走廊对冲突双方,究竟意味着什么。如果只从名称上看,这是一个标准的道德话题。
但实际上,远非如此简单。我们知道,这次冲突是智能手机普及后的第一次大规模军事冲突。在这个信息爆炸,信息全球流通的时代,双方的军事行动都时刻受到多方的密切关注。这对俄军的影响尤其明显。尤其在牵涉居民点地区的战斗时,俄军的重火力优势,明显受到了巨大限制。
假如平民大规模退出,这就意味着,俄军将获得较大的战术自由。而俄军获得的,将不仅仅是战术优势。
我们知道,俄军这次出动的兵力规模,和战场规模完全不成比例。近期还传出了俄军紧急征用大量民用车辆,往前线运输物资的新闻。这就说明,即便是目前这种规模,俄军的后勤压力也是很大的。
这就意味着,即便俄军未来成功控制了哈尔科夫等要点城市,仍会面临两大困难。
第一个困难是,如何对大量人口聚居区进行日常治安维持。这必然要消耗大量的步兵单位。
第二个困难是,如何维持大量人口的日常生活。这就意味着,所有大型城市,对俄军都是沉重的负担。一旦无法满足这些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俄罗斯就会陷入更大的被动境地,遭遇严厉的国际舆情攻击。
相反,从乌克兰一方来看。随着东部地区难民的大规模西撤,无可避免地会散布恐慌情绪。同时,这些难民离开了自己的家园,失去了日常工作和居住地。必然需要乌克兰政府的安抚和照顾,虽然可以从国际社会寻求帮助,但短期内,仍将成为乌克兰政府的巨大负担。
这就告诉我们,人道主义走廊的开通,对俄方更加有利。首先,这可以增强俄罗斯的道义形象。其次,可以加大乌方的压力。最后,还可以给俄罗斯提供更大的选择自由。俄罗斯既可以顺坡下驴,逐渐实现停火。同时,如果谈判进展不利,还可以抢在3月中旬返浆期到来前,再发动一波军事行动,到时候,形势将对乌军更加不利。
从这一点上说,俄方虽然在国际社会遭遇了被动,但在俄乌冲突中,依然占据着主动地位。
在这个背景下,马里乌波尔地区乌方武装阻止平民离开,虽然看上去不可思议,实际上符合乌方的客观利益选择。反过来,很难想象,俄军会阻挠平民撤离。因为这样做只能对自己不利。
有意思的是,乌克兰政府为何会和俄方达成人道主义走廊的共识。按理说,既然对俄罗斯如此有利,乌克兰应该坚决抵制才对。合理的解释只能是,乌方已经丧失了继续战斗下去的信心。同时,俄军的行动,对战区内平民的压力已经非常之大,使得这些平民急于离开战场。而这种情况如果不能及时处理,比如引发乌政府与乌平民的内部冲突。
泽连斯基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说,“冲突必须结束。为了人民,我们必须诚实地坐下谈判。”他同时更抱怨说,乌克兰对加入北约的问题已“心灰意冷”,因为“北约不准备接纳乌克兰,北约害怕与俄罗斯产生矛盾”。
这就说明,乌方的选择自由越来越少。最终的问题是,双方的平衡点究竟在哪里。接下来,谈判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谈判和有限军事部署的互动,也将更加微妙而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