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昨天开始,网上就疯传基辅陷落,泽连斯基失踪甚至遇刺的消息。但实际上,基辅远没到陷落的程度。泽连斯基也还在继续“演出”。
基辅之战,或者说目前整个俄乌冲突的真实军事景象究竟是什么?其实和网络上的各种传闻,还是存在很大出入的。
比如,下面这张图相信很多朋友都看到了。如果只从这个图上看,基辅昨天就该沦陷了。
但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
这张图最大的误导性,就是让人觉得,俄军已经成功控制了,从边境到基辅的连片区域。但真相是,俄军目前的战术,主要是依赖机降、空降,再加部分穿插深入的摩托化步兵,对基辅周边的交通枢纽点,进行攻击和瘫痪。并没有出动重型地面部队,也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面控制。
这种打法只能算是大规模作战的前奏。也就是为主力部队的前出扫清前进障碍,创造机会。同时,通过这些打击,扰乱对手,并逼对手出动战略预备队。
反过来说,真要想控制基辅和哈尔科夫这种规模的大城市,必须使用足够数量的地面部队,光是装甲部队还不行,必须有数量足够的步兵。这样才能实现对局势的控制,以及后续的治安管控。美军在伊拉克的行动,早已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目前根本没有看到与之相匹配的军事行动。如果只是目前这种打法,就算某个俄军突击队能打进总统府,后果也是自投罗网。
事实上,乌军总参谋部在开战当天有一个预判,也就是下面这张图。
俄军三面出击,尤其侧重南北对进,通过大纵深突击,形成合围,不仅将乌克兰一分为二,还要夺取首都基辅。
可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无论是在基辅,还是哈尔科夫,战斗都是在外围进行,并没有发生针对城市本身的大规模进攻。而俄军这些深入基辅周边的小型战斗群,大多属于营连级别,缺乏重装备,尤其显得孤立。其中部分单位,已经陷入优势乌军的围攻之中,处于苦战状态。
为什么大部队迟迟没有出动呢?
我觉得,这里面也许有军事上的原因,如制空权还没有彻底控制,乌军战略预备队也没有完全使用。但是,更重要的其实是非军事因素,也就是政治因素。
正如开战当头我就指出的那样,这次俄军的行动,在态势上是泰山压顶。但在行动上,绝对不是经典的苏军式大纵深全面进攻,相反,是一个保持高度弹性的有限战斗。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地面部队,依然是控而不发。
这就说明,普京其实还是很在意局外势力和国际社会的反应。所以,俄军行动总体上说,是比较克制的。对大型城市的攻击,是比较谨慎的。
但是,这种克制和谨慎不能无限期的拖延下去。否则,那些孤立的小分队的状况会越来越差。
接下来,除非乌军自我崩溃。否则,无论美国和北约的态度如何,普京都必须在未来一到三天内,做出决断。
或者大打,或者准备鸣金收兵。
目前来看,普京显然不甘心立即鸣金收兵。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泽连斯基昨天呼吁和谈,普京原则上不反对和谈,但俄外长说和谈的前提是乌军全面放弃武装。这其实等于已经关闭了和谈之门。
在这种情况下,俄军接下来如何行动,将成为关键。比较大概率的选择是,增强空降和机降的规模,强化前沿的各战斗群。同时加强空中火力支援。先缓解一线的危机。接着,更根本的解决办法,还是大规模地面部队的出动。但真到了这一步,战争也就全面化了。
所以,战争是一个很复杂、很专业的事情,不是简单的三板斧。是战略战役战术多层次复杂互动的结果。现在的网文,左一个黑虎掏心,右一个砍瓜切菜。其实都是不理解战争复杂性和专业性的表现。而乌克兰方面,则乐得渲染危机度,从而对国际社会施压。
接下来,真正值得关注的是,俄军的大单位地面部队动向,和乌军的战略预备队动向。
目前来看,乌军已经开始大规模动员民兵武装。这些民兵武装对付重装部队,意义不大。但是,对付轻型部队,还是有作用的。由此可见,乌军也在努力保留自己最有战斗力的单位,维持精锐正规军做预备队。这个预备队,在最差的情况下,要等到俄军真正出动主力单位时再动。好的情况下,乌军其实也在等待一个拐点,打赢一场战术胜利,迅速在国际社会斡旋下,重回谈判桌,占据好的位置。
而普京,显然仍然受到场外因素巨大限制和干扰。
所以,这场冲突暂时还不是一边倒。普京面临的压力远比看上去要大得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