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军事评论 > 正文  
环球:对华态度变迁 美国骨子里“暗恋”中国
www.wforum.com | 2015-08-25 19:10:44  环球时报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习主席即将于今年九月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大学知名中国问题专家蓝普顿近期撰文公开表示,中美关系当前处在历史的转折期,前景不确定,令人担忧。事实果真如此吗?究竟发生了什么导致中美关系出现过多杂音?带着这样的疑惑,记者在8月中旬在纽约、华盛顿和波士顿进行了实地考察与新闻调研,了解最近美国政治、经济、社会变化的公开细节,了解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对中国的态度变迁与民间真实的意愿。

  复苏的美国“在意”中国

  最近一年来,中国的方方面面都在被美国认真的观察与研究,公开的新闻舆论对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积极评价比负面的质疑要少得多,尤其反映在有影响力的媒体以及政府间第一轨道的交流过程中。那么,究竟是中国出了问题,还是美国出了问题,还是中美之间有了误解和分歧?

  记者返回阔别了9年的华盛顿,第一个拜访了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

  早晨8点半,在约见之前,记者在麻省大道智库一条街上一个人漫步。这条路记者留学期间曾经经常走。如今到这里,还是很熟悉和亲切。记者看见又有几座新的建筑在有秩序的新建。在智库卡耐基研究中心旁边,一座不错的建筑打出了房屋出租的商业广告和联系电话号码。这个细节说明,如果中国要在这里安营扎寨一些非盈利组织与研究智库,便利的办公空间是客观存在的,不存在所谓的没有地盘的问题。

  8点半钟的华盛顿是清净与寂静的。记者步行到了紧挨着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尼采高级国际学院的“杜邦圈”。我习惯性地去了紧挨着杜邦圈的星巴克咖啡店,点了一杯普通咖啡。普通咖啡的价格与北京星巴克的价格相比,如果汇率水平按照一美元兑换6.2元人民币的价格计算,比北京要便宜一些,不足北京星巴克咖啡店一杯美式咖啡24元的价格水平。如果人民币贬值一些,两边价格才差不多。在华盛顿喝了一杯相对便宜的咖啡,不觉心里一乐。出了店门,在“杜邦圈”公园的木椅子上做了下来,等待9点半钟见人。

  这个公园没有什么变化。喷泉哗啦啦的自在地喷洒着。鸽子悠闲地在人面前踱步,像在他们自己家里一样自在。不到十个人静坐在公园里,他们表情平静与祥和,没有明显的痛苦与忧伤。一个40岁左右的黑人还用一个普通的非智能手机在大声的通话,他在催促一些事情要快些行动,不要拖沓。虽然细节不详,但他表情显露的焦急和忙碌的感觉让我感觉又回到了忙碌的故乡中国,想到了在京沪高铁上电话不断的城市新移民,虽然生活还不算富裕,但是,希望犹在。

  记者观察到,公园里静坐的人,白人、黑人都有,没有一个是乞丐,没有一个是无家可归的等待救济的绝望的人。9年前,记者在这里留学读书的时候,情况可不是这样,即便在次贷危机之前的股市繁荣期,杜邦圈也是一些不幸的人夜宿街头的看上去优雅的场所。

  九点半,记者在华盛顿最知名的经济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进行了交流与沟通。记者对这位知名研究中国的经济学家的工作场所的细节的好奇要远远高于他对中国经济的高见。我看到,这位中国经济问题专家的办公室在研究所的二楼的西南角,透过明亮的落地窗,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麻省大道的来往行人。他的办公室很简单,一个办公桌,两把椅子。靠墙的书架上整齐的放着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以及一些经济研究相关的文献。拉迪拿了一份从北京订阅的关于中国经济形势的中文刊物用略带京腔的中文告诉记者,“每天我都要阅读这些来自中国的各种本地的分析报告。”

  拉迪跟记者侃侃而谈了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他说,美国对当前中国以及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非常关心,非常在意”。

  彼得森国际经济所研究员刘利刚对记者表示,中国经济中的那些对于经济转型有重要作用的举措需要具体化。“中美关系未必处在真正的转折期,但是,华尔街与华盛顿的金融投资机构的确需要了解更多中国经济的实情与风险管理的手段。在中美首脑峰会之后两周左右的时间之内,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会在纽约与华尔街各主要金融机构召开重量级的经济会议,给华尔街阐述中国经济与金融市场的前景与风险管理,”刘利刚博士介绍说。

  美国智库界对中国经济的研究是偏政策性,那么,学界的中国经济专家如何看呢?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马不停蹄地拜访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经济系终身教授芮德骏(詹姆斯-瑞德尔)。这位经济学家的办公室位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尼采高级研究院国际经济系7楼。朝北和朝东的两面大玻璃可以俯视整个智库一条街。办公室也很简单。一张书桌,上面放着一个笔记本电脑。书架上放着美国经济学界主流的学术期刊,《美国经济评论》《政治经济学评论》《经济视野》《金融评论》等,还有一些工具书和书法卷轴。这位经济学家的墙壁上非常有趣的挂了一幅中国书法家启功先生的条幅与两幅中国古代的人物画。

  “这是我的新书,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的,送给你。中国经济增长的秘密都在里面。”这位经济学家俏皮地对我说。我接过一看,书名叫《中国是如何经济增长的:投资、融资与改革》。

  “中国的经济前景是乐观的,中国人特别勤奋、努力工作。就弹钢琴这个复杂的难以驾驭的技艺而言,中国人同样做的非常成功,已经拥有了世界上最多的可以弹奏钢琴的人口。这个现象如何解释?是因为中国人勤奋和努力,不断的练习和重复练习这个技艺,做到了这个水平。对于自身的优势,中国人是应当自豪的,也是值得美国人尊敬的,”瑞德骏教授颇为赞叹地说。

  “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总说中国和中国经济的坏话呢?”记者不解地问。

  已经年过7旬的瑞德骏教授微笑着说,“美国成功的时候,日本成功的时候,都遭遇过类似的经历。不过,世界经济如同一场音乐会。大部分人只看过钢琴独奏,一架钢琴与交响乐团的协奏。很少有人创新地看到两架钢琴同时表演的演出,很少有人看到两架钢琴与爵士乐一起合奏的欢畅表演。事实上,这样的演出是存在的,在北京的中山音乐堂,以色列的艺术家就表演过。换句话说,世界经济增长是大家的事情,中国可以是其中一架钢琴,美国也可以是一架钢琴,任何一个经济体都可以做一架钢琴,此外,还有架子鼓的位置,小提琴手的位置,大提琴手的位置,萨克斯管手的位置。大家一起合作,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奉献出美妙的乐章。这才是经济发展的主题。”

  瑞德骏教授中午请记者在学校附近的土耳其餐馆吃了午饭。大家一边感叹这里的美食,一边感叹恐怖势力ISIS还在土耳其边境侵扰。

  “世界就是这样。政治的纷争与动荡一直不停。我们要专注经济发展,把经济发展搞好。这才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的。就是棘手的南海纷争,中国与美国和越南其实也是可以用经济手段来缓和的。”瑞德骏教授若有所思地、缓慢地说,他仿佛是在跟他自己的内心说,而不是跟记者交流。他头发花白,深邃的目光透过厚厚的眼镜片,睿智中流露出一种历史般的困惑与迷茫,而不是对北京咄咄逼人的遏制。

  失速的中国“陪伴”美国

  从华盛顿白宫附近的酒店打车去机场,大约需要40分钟。在路上,记者与出租车司机随意攀谈。这位黑人司机很有礼貌,不问不答,安静开车,对目的地都使用车载GPS地图导航仪,确保行车安全准确。美国出租车司机不会在送客人的时候自己还接手机或者高谈阔论。他们把出租车司机这份工作看得更加职业化。我问送我的30岁出头的黑人司机,为什么开一辆混合动力的出租车。他说,这个混合动力的出租车节省汽油,对环境好。实际上对乘客的出租费没有太多影响,比如,从白宫到机场的出租费大约70美元左右,做普通出租车与混合动力出租车的价格是差不多的,没有大区别。说完了,他就没有再说一句话,专注地开车。到了机场,记者给了司机12-15%左右的消费以表示他对认真安全开车服务的感谢,他非常感谢,还给记者客气地略微鞠了一躬。

  到了纽约。在曼哈顿的公园大道301号的华尔道夫酒店门口,记者看见这里车水马龙,一个比国贸三期还高的新的大楼在不远处刚刚封顶,直耸云霄。蓝天白云下的华尔街繁荣有序,气色不错。

  在酒店大堂的咖啡厅,记者陆续见了几位纽约金融界的朋友。

  一位在纽约比较活跃的华人对冲经理雅各布(化名)对记者说,“我们华人最大的心愿是期待中美关系好,发展的更好。这样对于我们华人的事业发展是最积极有利的。”

  这位四十多岁的华人拥有金融学博士学位,曾经在国内金融机构工作过,夫人也在华尔街高盛投资银行工作。几年前,他和几位美国人合伙创业在曼哈顿的对冲基金谷租了办公室,开了自己的公司。

  “连续若干天的恶意做空把他们吓傻了,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情况,也不知道究竟谁干的 ,”谈到中国股市的跌宕起伏,凯文兴致勃勃,两眼发光,语速极快,“不过,恶意做空的力量不在纽约。我们这个圈子的人信息都很灵。”

  “我们海外华人真心希望中国发展的好,”凯文略带自豪地告诉记者,“这个华尔道夫酒店被中国安邦保险收购后,订房的平均价格上涨了20%,但是,订单量听说却大幅上升,客人都要排队登记入住。我在这里吃个饭或者喝杯咖啡,见见朋友。虽然内部装修与管理基本没有改变,但是,作为华人,我还是感觉在这里聊天比较愉快。”

  一名美国AIG投资部工作的华人对记者表示,还有两年40岁了,现在已经在回国创业的最后过渡阶段,个人看好中国的新三板发展前景。

  “这附近又新建了一些新的高楼,哪里来的资本?”记者对这个新楼的悄悄崛起非常好奇。

  一名在中国工作过的美国新创业的中小金融企业的高管迈克尔告诉我说,“是从中国来的钱。就要售楼了。当地的纽约人现在都知道,新的世贸大楼顶楼那一层是中国人买下的,是业主。中国资本在纽约受欢迎的。的确,北京没有让纽约倒下。”

  “那你们觉得中国经济在下滑是怎么回事?你们不想来中国了吗?”记者问。

  “哦,不是的。他们说中国经济下滑了。我们并不知道究竟为什么下滑,各种说法都有,

  不知道相信谁的。我们看见从中国过来投资美国的资金在增加,如果中国经济完蛋了,那么为什么他们还这么有钱,来纽约投资买楼造楼?我们看见中国的手机ZTE中兴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在增加,紧追苹果和三星。如果中国企业不行了,他们为什么会市场份额扩大?我们看见投资美国脸谱的风险投资人吉姆-布莱尔最近换了太太,娶了一个中国女人。如果中国前景不乐观,他那么聪明的人为什么对中国这么有兴趣?我们看见来往中国和美国的航班几乎每趟都爆满,如果中国经济硬着陆了,他们为什么不先找个地方着陆,还在天上飞来飞去的?我们对投资中国有长远的考虑,会和中国伙伴合作共赢,把一些先进的技术与资本带过去,和中国熟悉情况的本土优秀企业家合作,大家都一起投资和发展,成为新型中美合伙人。”记者问他,为什么对中国的策略这么清楚。这名美国人不好意思地说,“我有一个中国女朋友,但还没有结婚。”

  “哈哈,你有中国的战略陪伴,” 记者跟他开玩笑说。

  中美关系的软实力究竟在哪里?

  美国战略界大师约瑟夫-奈和中南海高层都反复强调软实力对于一个国家前途的至关重要。那么,中美关系的软实力究竟在哪里呢?中美关系未来十年的走势令美国的中国通感到担忧,认为中国强大的领导力不能推动改革,未来充满不确定。的确如此吗?如果打开美国的媒体,关于中国的担忧与负面报道不断。无论在南海问题上,还是最近突然又热起来的网络安全问题上,中美之间的不愉快仍在增加。美国的知识界与大众对这些高深问题的本质与深入了解的程度究竟达到了什么水平?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华盛顿杜邦圈康州大道上的小书店、纽约第54街与莱克星顿街交界处的Barnes&Noble书店以及位于波士顿哈佛大学的哈佛大学书店。记者在有关中国、历史、国际问题与财经方面的书架前驻足学习。

  令记者吃惊的是,我发现自2013至2015年,在最近两年,美国知识界与战略界公开上架的与中国有关的书廖若星辰,其中仅仅以下五本比较醒目。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著《论中国》、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著《邓小平时代》、哈佛大学教授文安立著《不安的帝国:175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五角大楼政策顾问专家、新美国安全智库高级研究员罗伯特-坎普兰著《亚洲大锅:南海与太平洋稳定的终结》、美国纽约客杂志驻华记者欧逸文著《野心时代:在新中国追求财富、真相和信仰》以及网络安全专家哈佛法学院研究员布鲁斯-施奈儿著《数据与巨鹭:看不见的数据战斗》。此外,自2006年以来出版与再版的关于中国的书也仅仅包括以下三本,美国国务院前东亚问题高级外交官谢淑丽著《中国:脆弱的超级大国》、美国前驻华大使李洁明著《中国通:90年在亚洲的冒险、间谍与外交》、费正清著《中国历史》。记者在三个各有特点的正规的实体书店里都没有看见美国哈德逊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前国防部情报局分析员白邦瑞的新书《百年马拉松:中国取代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秘密策略》,这说明美国书店的工作人员还是有独立素养的,没那么“重口味”的中国威胁论,代表美国五角大楼一些人意图的研究在事实上“忽悠”不了美国大众。

  关于中国的研究,仅仅十本书而已。与中国北京图书发行大厦、王府井新华书店内关于中国的图书以及中国关于美国研究的图书相比,在数量上,中美的研究水平是存在“认知逆差”的,这或许才是中国长期对美贸易顺差的重要原因。美国在对中国文化历史政治与政策的研究还算是一个“知识上的超级大国”吗?仅仅凭借这几本书,美国思想库就可以带动美国大众深入探讨与构造中美关系的未来吗?我思考着这个问题,开始担忧美国的未来,担忧美国未来前途的不确定。为此,记者决定必须到美国最高学府哈佛大学去走走与看看。

  查尔斯河边的哈佛大学校园非常美丽。记者首先到了商学院。哈佛商学院随意进,十几座气派的大楼撑起来的气场,一看就知道商学院实力雄厚。学院在暑假中,一个学生与老师没有。中国的大学,无论北大清华南大,还是一般的大专院校,一般在暑假期间,多少还能找到几个值班的老师或者在教室考研究生苦读的学生。但是,在哈佛商学院,这里一个人没有。记者注意到,只有一个正在兴建新楼的工地上还听见有几个带着头盔,身穿荧光服的身材高大的建筑工人在远处大声说话。于是径直走过去与他们闲聊起来。

  “这是哈佛商学院给进修的高级管理人员以及硕士和博士交流用的!是美国华人赵小兰家族捐赠的!叫赵朱木兰中心大楼。在哈佛,这是第一座以美籍华人名字命名的建筑,”现场的建筑工人见到我这个黄皮肤黑眼睛的人特别兴奋,一边跟我握手,一边跟我大声嚷着。

  “厉害!这个楼后面还有一座新盖的楼,也是商学院的吗?”记者随便问。

  “那是印度塔塔集团捐赠兴建的大楼,还没到一年,就被赵家要求在塔塔的楼前再盖一个新楼,用华人的名字命名。赵家有四个女儿都上了哈佛商学院。哈佛商学院院长很聪明,马上同意接受捐款。”建筑工人补充说,“赵小兰的丈夫好像是一个很有名的美国参议员。”

  “中美关系未来如何,我不知道,但是,我不相信有谁会把这座楼给拆了,”记者一边笑着与这位身高至少1.9米的魁梧又热情的美国建筑工人告别,一边暗自思忖,身子不急不慢地向哈佛广场移动。

  哈佛广场和北京三里屯的感觉有点像,有点文化与小情调,咖啡馆、酒店、餐厅,花花绿绿。

  偶尔,走过一个貌似香港人的年轻女生,肤色是香港女人的那种典型的黄,目不斜视,面无表情,带着耳机,健步流星。高高瘦瘦的身材一看就知道是每天在健身房里练习过的。看到这样酷酷的年轻女生从身旁飘过。这种骨子里的自信是哈佛新生有的气质,跟到这里来膜拜的大部分游人是不同的。

  “这个人以后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扎尔伯格的夫人? 年轻人好好学习,考到哈佛谈个恋爱,也蛮好的。”记者这样想。

  当记者随意走到著名的哈佛大学创始人铜像前时,仿佛自己一下子回到了北京,到了中山公园——满眼都是中国人围着参观。学校组织的、家长带的、旅行社安排的。哈佛校长的那只智慧的皮鞋头早被摸的“油光发亮”。既来之,则安之。记者也摸了一把那个智慧的大鞋头,但愿好运。

  紧挨着铜像的哈佛图书馆门口,记者注意到也是人头攒动,络绎不绝,美国人很多在这里拍集体照,毕业十年,20年的来这里聚会拍照。也有结婚的来这里拍婚纱照。图书馆门口跟拍电影的实景场地差不多热闹。中国人不少,都会走到图书馆门口探望一下里面,然后,因为没有门卡,进不去,笑着退去,想象着子孙某天在这里学习读书成才。

  在哈佛校舍的树林间,游人、看客熙熙攘攘,记者心想,这么热闹,能读下书吗?不远处,长椅上,一个20岁不到的少年,金黄色的卷发,皮肤白皙,没有待眼睛,眉清目秀,捧着书,旁若无人地静静地埋头读着,一只腿盘在椅子上,一只腿在椅子边,有节奏没节奏的晃悠着。

  过了几分钟,我再看那个读书的少年,发现他还是那样,一个人在那里埋头读书,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么多人中,看面相,这哥们最有点记者印象中的哈佛味道,酷酷的书呆子样。这样的人在哪个国家都是少数。

  在哈佛闲逛了两个小时,记者准备离开前往麻省理工的时候,不禁欣然,“有这么多中国人热爱哈佛,醉心教育,带着子孙来朝圣,未来的中美关系会差到哪里去吗?中美关系的未来未必是不确定,而是更加确定和稳定。中美是打仗的概率大,还是合伙做生意的概率大?来哈佛转一圈就知道答案了。”

  顺着查尔斯河,从哈佛往东走,记者到了麻省理工大学,一个类似教堂的建筑。这天也巧,里面正在搞喜庆活动。我凑过去看看,门口的一位美国白人老太太人美滋滋地告诉我,是这里的毕业生在这里举行婚礼。我定睛一看,哎呦,还是是一对黑头发、黄皮肤的新人。真喜气,祝福他们。

  麻省理工的校园远不如哈佛热闹,也没有人家的建筑颜色统一。但是,校园内部的建筑很现代,一看就是高科技的范儿,但是比哈佛冷清多了。

  记者在麻省理工稍作短暂停留,就去了波士顿港口附近的餐馆再看民情。出租车司机是个印度老头,他也很有礼貌,说波士顿是全美国最好的地方,麻省理工的校园也是最美的。看得出,他每天很享受自己的工作。这种状态远比经济增长率是多少要温暖。

  波士顿港口,人来人往,经济繁荣。阳光下,私人游艇在风浪中摇摆。远处的货轮依稀可见。码头边的餐馆,生意红火。周围充满了欢乐的笑声。大家都很享受现在的时光。作为中国人在这里漫步,没有什么不安全感。我在一个餐馆点了一份知名的波士顿大龙虾套餐,50美元左右,厨师们现场表演厨技给顾客看。墨西哥服务员态度和善热情。记者身边坐着的年轻的美国女士不时微笑着点头致意,目光友善与尊重。记者心想,“如果中美之间有什么如美国媒体深度担忧地那种深仇大恨的话,我这个典型的中国长相的人估计会被身材魁梧的美国厨师从餐馆里直接给扔到海里去喂龙虾吧。可惜没有啊。中美关系的未来并没有出现媒体上和智库界反映的那种民意上的对立与敌视。”

  自由“反对”自由

  那么,中美之间究竟有什么问题在摩擦,导致关系僵硬呢?

  在华盛顿智库国际战略研究所,负责网络安全的研究员告诉记者,有关网络安全的议题需要中美之间进一步协调与沟通,有效地管理好分歧。

  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北京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计算机毕业的高才生对记者表示,网络安全的摩擦确实在受到媒体关注。但是,客观地说,还是美国基础设施好,能力强,中国也不弱。中美需要增加直接沟通。互联网是崇尚自由的,但是,没有绝对的自由,信息自由反对黑客自由。

  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国艺术展吸引了许多美国人和华人,人头攒动,他们为中国的艺术魅力和艺术历史折服,艺术的融合让不同的民族格外有凝聚力,中美人民的友好在一张张笑脸和一件件小艺术纪念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记者在这里买了英文版本的《中国画的历史》和《如何欣赏与解读中国书法》。艺术自由反对冲突自由。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外交问题专家告诉记者,美国崇尚在南海的航行自由。不过,美国的侦察机在南海上空恣意自由飞翔的时候,这种窥视的自由似乎也在与美方关切的航行自由在冲突。天上自由反对海上自由。

  在白宫旁的教堂里,周五下午3点钟,记者注意到,只有一个人匆匆做了祷告,然后就出来了。记者随后在空无一人的教堂里坐了十分钟,心灵纯净。在纽约莱克星顿街旁的教堂里,周日上午9点,陆续有虔诚的基督教徒或者夫妻,或者一人,或者全家前来祷告。教父非常虔诚的带领大家唱教歌,还有人专门弹钢琴伴奏。一切井井有条,真诚又放松。环境十分干净与整洁,难怪当年中国的文化大师林语堂选择在安静纯净的教堂里写下了一部部不朽的惊世巨作。的确,美国信仰美国。信仰自由尊重信仰自由。

  记者的一位老同学在华盛顿也对美国的最近的社会自由颇感烦恼。她说,在美国,同性恋结婚也合法了,更自由了。加州的一些中小学在填写学生性别时,竟然有7种选择,比如,男,女,同性男,同性女,不男不女,可男可女,中性等等。这种自由究竟是社会进步了,还是退步了?这位毕业于复旦大学的80后已经是美国公民,也是两个儿子的母亲。她个人非常反对这种自由,认为直接影响到她如何以后教育两个儿子。社会自由反对社会自由。

  美国的自由是矛盾的,自由反对自由也存在于国家的决策与方略的制定中,这种自由反对自由的矛盾的自由事实上在加剧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中美关系的不确定并非完全来自中国。比如,没有知道美国究竟是要推动TPP,还是要推动BIT,还是两边同时下注。一个自由的方向是排斥中国,另一个自由的方向是连接中国。大家都看得清楚开局,却无法猜透结局。这种不确定性是美国带来的,未必是北京。

  就推动中美双边投资协议而言,一位美国智库研究员对记者表示,美国的精英媒体都披露了,美国国会的共和党积极支持,白宫执政的民主党却遭到来自国会民主党势力的阻扰。这种美国政治的自由也是矛盾的。

  一位北京的美国问题专家对记者开玩笑说,有时候,对于中国人而言,看美国的外交决策现在越来越像看一场NBA篮球总决赛,不到加时赛的最后三秒钟,你都不知道最后的结局。这样的政治竞争自由对于他国的外交与政治决策而言,这样的不确定性是让人“紧张心跳”的,难以适从。中美之间的摩擦,有时候,也是因为美国的一种政治自由在反对美国的另一种政治自由。

  在回国前,一位美国教授问我,“有没有看美国共和党总统大选的电视辩论。”

  我说,“没有,我休息了。”

  其实,记者已经明白了,美国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的现实呈现着“自由反对自由”的矛盾特点。无论谁当选总统,对中国既不会好到天堂里,也不会差到地狱去。无论美国政府、媒体和智库如何公开指责与批评中国,美国都挣扎不开对中国骨子里的难以抗拒的、执着的“暗恋”。

  的确,这个世界需要领导自由,但是,自由的领导未必就能领导自由。

  就领导世界而言,自由反对自由。

  随意,随缘,不争,无为而治。

(0)
相关新闻
东南亚导弹竞赛拉开序幕!印尼部署KHAN菲律宾又出新招:伪装成民船的自杀无人艇
中国在南海再添“猛将”印度插手南海,与菲律宾在黄岩岛举行军演
美核潜艇在南海撞山 揭开美国修复能力缺失美军30%兵力闪电撤离欧洲 转向亚太地区
美国加速武装菲律宾:南海,下一个台海?日本突破战舰出口限制 第一单就剑指南海
中越陆军首次联训:迷彩服下的新棋局“堤丰”实弹射击 美军首次在本土外进行
越南大秀国产巡航导弹 对准南海中方部署距离南海仅一步 美军悄悄在这里现身
解放军南海台海战力飙升菲律宾对台政策大转向 已做好出兵准备?
菲律宾喜提F-35 真把中国当伊朗了?什么情况?菲律宾“驱逐”中国电子侦察船?
“南海仲裁案裁决”九周年 北京:一张废纸“看到中国正在如此之快地赶上来令人震惊”
帝国耻辱!7万吨航母不敢进南海?菲防长要求中国带头销毁核武器 什么算盘?
更多相关新闻请点击"南海局势"专题新闻报道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在仁爱礁9000多天的菲军舰 不可能拖走了
全球第一!中国为何打造庞大的护卫舰群?
054B护卫舰全球第一?其实差距不小
中国最新隐形战机又曝光
洪森父子差点“被斩首” 全靠红旗12?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在仁爱礁9000多天的菲军舰 不可能拖走了
全球第一!中国为何打造庞大的护卫舰群?
054B护卫舰全球第一?其实差距不小
中国最新隐形战机又曝光
洪森父子差点“被斩首” 全靠红旗12?
没苦硬吃?越南女兵戴着防晒面罩排练阅兵
五艘小型055黄海集结 中国“下饺子”神舰
中国军方罕见一幕
普京真不想打了 12万平方公里换停火?
中国意外坠毁一架卡-32直升机
热门专题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5. Wfor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