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不下场,中国战机会一直领先美国 | |
www.wforum.com | 2025-07-14 16:21:11 人机与认知实验室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7月8日,马斯克对川普的论战,终于延伸到了军工领域。 马斯克接受记者采访说,川普所主导的F-47六代机项目“毫无用处”,就算花了万亿美元,造出来也比中国落后了。 仿佛是为了印证马斯克的话,美国空军前部长弗兰克·肯德尔也在一次公开谈话中披露,F47可能“无法有效应对中国军事力量,反而可能成为解放军的靶子”。 在他看来,继续投入巨资研发这种"过时"的战斗机,不仅浪费资源,更可能在未来战场上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与此同时,中国的两款六代机正在紧锣密鼓地试飞之中,预计2030年之前就可以服役。 F-47呢?2030年之前能试飞就不错了。 问题来了,为什么中国战机一下子实力领先美国那么多? 为什么美国坐拥世界第一的科研实力,但搞个六代机却这么拖拖拉拉的? 今天我们聊一聊这个问题。 1 工程能力 首先要明确一点,虽然美国这些年衰落了不少,各种拉胯的事也不少,但我们要承认,美国人在军工技术上,是不弱的。 比如具体到六代机NGAD计划,美国人早在2010年(歼20还没有试飞)的时候,就提出了下一代战斗机计划。 四年后,正式宣布启动“下一代空中优势” 项目研发,也就是NGAD计划。 为了这一计划,美国这些年其实一直在进行相关技术的预研,包括新型变循环发动机、新型隐身材料、新型电子技术等等。 这些技术,在某些领域,可能比中国要领先,而且领先不少。 但是为什么NGAD计划搞了这么多年,反而搞了个一地鸡毛? 不仅中间被暂停多次,甚至连试飞都没试飞,就直接被川普宣布波音中标,匆匆忙忙定下项目呢? 原因很简单,工程能力跟技术能力,是两回事。 啥叫技术能力? 技术能力指掌握某一项或几项专门技术的能力,它意味着知识的边界、理论的深度和原理的可行。 啥叫工程能力? 工程能力是一个更加宏大的综合概念,它涵盖的是将无数个零散、前沿甚至不完全成熟的技术要素,经过精心组织设计、试验验证、集成制造,最终转化为一个能在极端条件下可靠运转的大型复杂系统,并且能保证在设定的成本和时间内达成目标的能力。 打个形象的比喻。 你对计算机硬件很感兴趣,知道哪个CPU好,哪个显卡性价比高,哪个主板更能发挥硬件性能等等,你甚至还会进行芯片维修,这都是你的技术能力。 这个时候有个妹子找你,哥哥帮我配一台打游戏的电脑吧。 那么,你光了解硬件知识就不够了。 你哪怕跟妹子讲再多硬件原理,妹子也不会感兴趣,因为妹子只想要一台电脑,也就是一个“装配电脑”的工程。 那么,你需要做的是: ——开一个配置单子,既要满足妹子的硬件需求,又要不能太贵。 ——去电脑城跟店铺老板斗智斗勇,把价格砍下来,而且还要防止老板以次充好。 ——把硬件一个一个安装好,接线接好,然后送到妹子的家里调试好。 ——按照妹子的身高调整好电脑桌高低和机箱位置,然后帮妹子下载好必备软件。 最后妹子坐下来,试了试,满意地说,谢谢哥哥。 你看,这就是工程能力。 技术能力回答的是“能不能、行不行”,工程能力则聚焦于“怎么做”和“如何做得更好”。 从“知道”到“做到”,这是工程能力的核心价值所在。 特别是军工开发更类似于航天工程或高难度基础设施工程,其庞杂度和开发耗时要远超我们能看见的几乎所有市场民用产品。 比如六代机、大型空间站、新一代核潜艇、新型战略轰炸机等,它们不是简单技术的叠加,而是技术集成度的极限挑战,是千锤百炼才能交付的国家重器。 比如一个六代战斗机项目,需要集成空气动力设计、材料科学与结构设计、强有力的动力系统、顶尖的航电系统、射频/红外综合隐身系统等等。 如此复杂的工程,导致其实施时几乎比登天还难。 ——一个子系统参数的微调,可能引发另一个子系统完全意想不到的非线性反应,需要大量的交联分析与联合测试来解决。 ——人力、试验台架、超级算力、高端试制设备等核心资源永远是稀缺的,如何调度这些资源保证项目的流畅推进而非相互阻塞,是巨大的协调艺术。 ——如何管理跨越10年甚至15年的研发项目,确保项目在遭遇技术挫折、预算约束甚至外界环境变化(如供应链中断)时,目标不迷失并保持清晰推进? 对于这种大型项目研制和开发,组织研发生产的能力,即工程能力,往往要比技术力本身更重要。 工程能力强了,无论干什么都是事半功倍。 但如果工程能力缺位,那就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大短板。 2 今昔对比 实事求是地说,美国的工程能力,在历史上,是非常强的。 比如美国的阿波罗计划,就是人类历史上工程能力的巅峰之作。 阿波罗计划耗资255亿美元(相当于2025年的2600亿美元),调动30万人力,涉及波音、北美航空、IBM等2万余家企业分工协作,120所高校负责基础研究,一共有3000多个子任务,工程实现复杂程度难以想象。 然而,美国人把它摆布得井井有条! 就是靠着这种恐怖的工程能力,美国才在1969年就实现了载人登月。 此时距离人类第一次太空飞行(加加林),也只不过过去了8年。 不过,阿波罗计划是美国工程能力的巅峰,这个计划结束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比如阿波罗计划的继任者——阿尔忒弥斯计划。 阿尔忒弥斯计划是2017年川普针对中国雄心勃勃的登月计划提出的,可以说是川普的政绩工程。 当时计划是2024年前运送宇航员安全抵达月球。 但是呢?今年都2025年了,美国人登月了没有? 没有。 为啥?因为美国已经没有这种组织复杂工程的能力了。 在整合方面,阿波罗计划的核心经验是“强总体设计+分系统协作”(这一点和中国很像)。 阿尔忒弥斯却过度依赖商业外包,把技术主导权让渡给了企业后,NASA从“系统建筑师”降级为“合同协调员”,就丧失复杂系统集成的话语权了。 举个例子,阿尔忒弥斯计划中,飞船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搞的,火箭是波音公司搞的,着陆器是马斯克搞的。 这三家公司,设计标准、验证流程、总线接口,完全不一样。 NASA想统一搞一次统一,但哪家都不愿意接受别家的标准。 比如,“猎户座”飞船返回时隔热层异常烧蚀开裂,后来一检查,发现是火箭发射时的振动伤害了隔热层的稳固,波音根本没有替SpaceX考虑。 还有发动机,你能想象,属于2020年代的阿尔忒弥斯计划,用的竟然都是冷战时期的发动机? 没错,SLS火箭的一极火箭发动机RS-25,其实就是美国退役的航天飞机的主发动机。 波音把它拆下来翻修了一下就装上去了,而且NASA也同意了。 你以为用老零件省事?其实一点也不省事,毕竟这些发动机都几十年了,故障率激增。 2022年首飞时,火箭都立在发射架上了,结果发生了4次燃料泄漏,不得不返修。 整个计划期间,SLS一共连续推迟了项目17次,最后才勉勉强强成功。 当然,NASA的善变也是计划不顺的原因之一。 为应对中国2030载人登月计划,NASA强行将阿尔忒弥斯3号提前至2025年(实际上也大概率搞不成)。 但SLS单次发射成本达41亿美元,计划调整后,总预算超支68亿美元。 为压缩开支,NASA砍掉“门户”空间站的关键路径作用,导致登月任务复杂度陡增—— 宇航员需直接驾驶着陆器从月球轨道降落,很多项目方案都要重新改。 现在,马斯克和川普交恶,川普威胁要取消马斯克所有政府项目,那SpaceX的着陆器还能不能用? 如果不能用的话,岂不是又要重新研发着陆器?那时间不就又要推迟了? 所以啊,计划赶不上变化,恐怕这次中国的登月计划,真的要领先于美国了。 其实,类似的情况,不仅仅在登月计划中有,纵观近些年美军下马的项目,无一例外都有类似原因。 比如E-7A预警机。 预警机就是个飞机加雷达,美国有飞机也有雷达,按理说搞个预警机不难。 然后呢?然后美国空军的E-7A预警机项目居然难产了! 为什么? 很简单,雷达系统(诺格研发)与航电(洛马集成)、载机平台(波音737改装)分属不同承包商,设计标准与验证流程独立。 结果呢? 雷达电磁波段与机体金属结构产生谐振干扰,敌我识别系统(IFF)与电子战设备的频谱冲突,波音交付的原型机雷达罩气动外形与设计不符,等等等等。 所以,美国正在计划取消这一项目。 还有美国的KC-46加油机,情况也差不多。 军用加油机无非也就是个客机加加油设备。 对于美国,难度一点都不大,民航货机直接改就行了。 然后呢?KC-46加油机,直接在波音767货机基础上改装的加油机,波音拿到合同后足足“研发”了八年才开始交付。 又数次因为严重质量问题被美军拒收,到现在交付进度不足预期一半。 相比预警机,KC-46起码是搞出来了,但问题在于,波音说,自己卖一架KC-46,就要亏2个亿。 为啥?因为波音波音高估了自己的工程能力。 在研发时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比如加油吊杆强度不足、远程视觉系统(RVS)人机工学缺陷,RVS 1.0系统因图像失真引发操作员眩晕,被迫开发RVS 2.0,研发费用激增。 当然,最离谱的还是美国的下一代护卫舰——星座级护卫舰。 2020年时,美国海军授予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团设在威斯康星州的Marinette Marine建造星座级护卫舰的合同,签订了购买第一批10艘星座级护卫舰中6艘的合同。 但是呢?合同签订五年,开工两年后,星座号的完成度仍只有10%,预计交付时间已推迟至2029年。 价格也从此前预计的10亿美元,上涨至14亿美元。 甚至,在意大利护卫舰基础上进行的功能性设计,到现在还没搞完! 从现在的方案来看,排水量从6890吨增至8200吨,超重13%。 搞得造船厂提心吊胆,生怕造出来因为超重而沉掉。 这对三十多年前就能造宙斯盾驱逐舰的美国来说,是不是挺搞笑的? 美国是缺燃气轮机技术吗?是缺垂发技术吗?是缺雷达技术吗?都不缺。 你说说,这是技术能力不足的事吗? 3 根因深究 那么问题来了,美国为啥工程能力拉胯成现在这个样子了? 第一,就是美国的去工业化。 工业是最考验工程能力的,工业不行,必然带来工程能力的衰落。 大概从70年代开始,美国资本开始推动全球化。 简单来说就是把产业向外转移,把成本收回来,美国金融进一步随着产业外移国际化,从而赚更多的钱。 但是结果是如何呢? 美国的收益方向变了。 在过去,你需要千方百计把各种技术通过工程能力变成产品,然后才能赚钱,这是一条艰辛无比的道路。 但现在你在金融市场上操作一下,就能赚到更多的钱,那还何苦搞工业呢? 这样一来,带来的是美国工程能力的彻底崩塌。 结果就是空有技术,就是搞不出实物来。 其实这一点,不仅军工领域存在,几乎所有领域都存在。 比如基建。 目前在全美境内,到处是残破的城市公路、扭七扭八的铁路、还有时不时的停水停电。 有的美国家庭甚至至今没有通网,喝不上干净的水。 2021年匹茨堡一座桥梁倒塌后,拜登痛定思痛,要搞美国的大基建,推动通过了基建法案。 可是结果呢? 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直接说,大基建搞不成。 为啥?因为美国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去搞一个大型的复杂工程了。 比如,2008年,时任州长、“终结者”施瓦辛格豪情万丈地宣布: 我们要建高铁了! 按照最早的计划,这条高铁计划贯穿加州1280公里路程,时速以354公里,串联起沿途多个城市—— 旧金山、萨克拉门托、弗雷斯诺、贝克斯菲尔德直至洛杉矶。 这样一来,从旧金山到洛杉矶,只需要2小时40分钟。 结果呢? 光地质勘察和设计,就花了整整7年时间。 2015年第一阶段工程动工,但尴尬地发现,地质勘察不准,加州中部谷地的地质“迷宫”,很难确定地基会不会下沉。 然后施工方又发现,设计时的水泥标号,承受不住高铁带来的振动,还有中央谷地的风,也可能给高铁带来危险...... 结果,这个项目到现在为止已经17年了,一米铁轨也没铺! 最后加州觉得这么拖下去不行了,就把这条高铁大幅度缩水,改成了连接中央谷地默塞德到贝克斯菲尔德之间短短275公里的路段。 但哪怕经过缩水,加州高铁管理局仍然判断说,“几乎没有可能在2033年前完工”。 难怪今年川普在和加州州长纽森的对骂中,还讽刺过这条高铁是“史上第一烂尾工程”。 如果一个国家的各种公共工程都充斥着低效率、高成本问题,那它的军工效率和能力一定不会好到哪里去。 第二,人才断层。 100年前,美国的大发展、大基建阶段,当时美国社会涌现了大量电气化工程师、各类产业发明家、建筑师、汽车、航空制造业等工业经济的管理人员。 这是当时美国社会的生产力需求塑造出来的。 可是现在呢?已经没人愿意去干工程师了。 优秀毕业生都跑去学金融、法律和AI了,哪还有那么多解决工程问题的工程师? 举个例子,比如美国一直在研发高超声速武器,一直不顺利,不是发射后熄火,就是原地爆炸。 其中一个核心原因在于,发动机在5倍音速条件下,燃烧室进入超燃状态,极高温条件下被腐蚀严重。 于是美军就向科研团队提出,能不能提供一种高温抗腐蚀的材料? 听起来,似乎是科研团队大显身手的机会。 查一查项目库,做高温合金、陶瓷涂层、复合材料的科研团队比比皆是,相关论文一抓一大把。 但问题在于,美国军方的真正诉求是: ——这个材料能不能稳定地附着在燃烧室的内壁? ——是否适用于我们已有的焊接/喷涂/衬里工艺? ——需要改造设备吗?施工周期多久? ——用了之后能不能把内壁更换周期提高? 你看,这就不是单纯的“材料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材料-工艺-成本综合工程问题了。 但问题在于,那些发了N多论文的美国科研人员,哪见过超燃发动机啊,更别提在实机条件下试验了! 他们做出来的“抗腐蚀膜层”也许的确能抗腐蚀,但问题在于,这只是理论实验,谁也不知道装到发动机上后会如何。 而且,就算这种材料合格,喷涂厚度是多少?结合强度是多少?适配工艺参数是多少? 燃烧室内部复杂的几何结构、高温运行环境,都对工艺提出极高要求。 但这些不是写论文能解决的,是干工程的人干的活。 你看,这就是美国现在面临的问题。 就算自己的计划很好,指标也很好,技术也有,但就是无法从工程层面搞出来。 再举个例子,美版知乎曾经有个问题:土星五号火箭的图纸NASA都丢失了,是真的吗? 有个得到了NASA大佬点赞的回答是这样写的: 没有丢,NASA丢失的并不是图纸,而是制度性知识(指在一个组织或机构内部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通常是通过员工之间的互动和传承得以保存和传播的。) 我们有F1引擎完整的图纸,实际上,前几年NASA就发现了一台完好无损的F1引擎。 我们把他拆解之后做了3D扫描,并且生成了新的图纸。 但问题是F1是当年由技术工程师手工组装,手工焊接的,关于焊接的制度性知识已经失传了。 那些焊接工程师,手艺那是没得说,但早就退休或者去世了。 我很怀疑现在的焊接工能不能重新焊出一样的东西来,或者在不需要几年高强度训练的情况下焊出来。 该引擎的喷射盘也是手工钻孔的,如果工人钻的时候手抖一下导致出现误差,就会导致喷射不稳定,从而导致迅速解体(早期的原型机就出现过这种情况)。 当年的钻孔工程师是如何发现误差的呢? 他们是通过练习和直觉来培养感知的,而他们并没有留下相应的记录。 所以,图纸并没有失传,失传的是制度性知识。 这个回答很形象地点出了现在美国工程领域存在的问题: 老图纸没法再用了,老工人们都没了,新工人们很多都是用CAD,操作数控机床的,就算给了图纸,他们也看不懂,造不出来。 就算美国雄心勃勃,要搞基建要搞制造业要搞六代机,可是上哪找这么多合格的工程师呢? 第三,利益集团的绑架。 我们都知道,美国有一种特殊的国情——政商旋转门。 所以很多美国国防部门官员“入则为官,出则为商”。 比如,美国现任防长奥斯汀2016年在中央司令部司令任上退役后,曾担任雷神公司等多家公司的董事会成员。 前国防部长马蒂斯在任职前曾是通用动力公司董事会成员,从国防部长岗位上卸任后又重新成为通用动力公司董事会成员。 另一位前国防部长埃斯珀曾是雷神公司高管,从政府离职后加入了制造军用设备的伊庇鲁斯公司。 这样一来,也就相当于美国的将军们的后路在军工企业里面。 这就会让他们在任期间,主动去考虑军工企业的利益,想办法提出项目,让军工企业中标。 至于军工企业中标后能不能造出东西来,其实他们并不在乎。 这也就反过来导致,军工企业没有一定要把项目搞成的压力,因为反正造不成,也有钱拿也有合同拿嘛! 我们回顾一下过去这些年,美国光取消的武器项目,就有HALO高超音速导弹、高超音速空射反舰武器、陆战队远程火力发射器(搭载战斧导弹的ROGUE-Fires系统)、A-12复仇者II、 NATF舰载战斗机、RAH-66科曼奇直升机、XM2001十字军自行火炮、未来战斗系统FCS、AGM-183A空军高超音速导弹、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后续舰等等等等。 这些项目,大部分的投资,都打水漂了,加起来数以千亿计。 我们甚至怀疑,有些项目本身就是这些官员和将军们联合起来,从国会老爷那里骗钱的。 有这样的毒瘤在,美国军工怎么可能好的起来? 有这样的军工体系在,美国在六代机项目上,怎么可能和中国竞争? 有这样拉胯的工程能力,美军现在完全就是一个“一次性军队”。 为啥这么说?我们看看美军现在的装备情况吧。 以航母为例,美国现在的确有两艘电磁弹射航母在,但因为弹射器频发故障,所以目前一直没有承担作战任务,挑大梁的全靠现役的10艘蒸汽弹射航母。 但问题在于,这10艘航母,最早的1975年下水,最晚的2009年下水,大部分都算老态龙钟了。 这就意味着,一旦这些航母退役或者被击沉,以现在美国的工程能力,是根本无法重建这样一个规模的航母舰队的。 其实这种情况,美国各个军种都存在。 比如陆军,现在还在使用伊拉克战争时期的M1A2坦克,虽然做了升级,但换汤不换药。 而且现在坦克厂已经关停了,已经生产不了新车的,包括台湾最新买的一批,也是翻新货。 比如空军,F22战斗机生产线已经关停了十几年了,最近几年一直嚷嚷着重启,但一直重启不了,只能靠F35来撑场面。 但问题在于,F35是个多用途战斗机,空战能力的确有,但非常稀松,碰上歼20这样专为空战而生的战斗机,就是被虐菜的命。 这也就意味着,一旦美国现有F22机队遭遇重大损失,美国短时间内是补充不上来这些战斗机的,进而导致制空权的完全丧失。 还有B2,虽然这次轰炸伊朗行动中B2表现优异,但说起来,B2也是20多年前的飞机了。 所以,以美军拉胯的工程能力,一旦这些“旧时代”攒下来的武器消耗光,那就是一边倒地被动挨打局面。 现在知道为什么拜登一直强调要和中国加护栏了吧? 现在知道美军只敢对小国虐菜,但一点也不敢跟中俄这样的大国炸刺了吧? 就是因为美国也清楚,自己的工程能力,已经没救了。 而且哪怕知道,也无力改变。 整个国家都是如此,更何况军工行业呢? 4 系统工程论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为啥在军工领域工程能力这么强? 美国人还没搓出来六代机,中国就搓出来了,而且一搓就是两款? 也许,我们都要感谢钱学森。 大家都知道钱学森是两弹一星功臣,但其实钱学森最大的贡献,并不是两弹一星,而是他提出的系统工程理论。 钱学森写的《工程控制论》这门课程,至今是很多军工院校的必修课。 这种工程控制论,至今仍在中国军工项目上起作用,也是中国这几年军工成就大爆发的关键原因之一。 比如歼20的航电核心处理系统、大尺寸隐身复合材料部件、先进电子战频谱管理系统等多个高度复杂的子系统模块,是在多个国家级研究院所和大规模主机厂所紧密协同下、以高度组织化的方式“并联”推进的。 更关键的在于,中国工程体系在组织动员方面展现出的“举国体制”力量优势。 在涉及重大国家项目的顶层决策方面,一些方向性和协调性的问题可以直达中央,最大限度减少推诿掣肘。 决策一旦明确,动员的资源也高度集中(包括顶尖人才、稀有金属储备、国家级工业生产能力),能够有效克服瓶颈。 此外,中国拥有高度自主完备的工业体系支撑,拥有数以千万计的工程师群体,而且历经了20年的大基建,在处理复杂工程项目上也有着丰富的经验。 就算遇到困难和难题,中国的工程体系也能够高效调用国家层面的巨大资源—— 国家实验室平台、关键性国家材料科研专项攻关计划、甚至是情报力量予以集中支撑,从而减少因某些局部瓶颈拖累全盘计划的风险。 这种资源高度集约化的组织方式,能有效避免市场化运作中可能存在的商业掣肘,从而最大限度确保工程的稳定推进。 中国六代机的突破,正是这种强大的战略组织与工程能力在另一个维度的绝佳印证。 从中美六代机竞争所折射出的,绝非简单的单一技术指标较量,而是一个国家将顶尖智识转化为有形战略力量的关键能力差异。 所以,也许美国在个别领域仍然领先,但中国拥有一整套贯穿顶层规划、高效供应链条、严格管理流程、严谨工艺标准和超强执行意志的工程能力。 这种能力,必将成为未来国家力量格局重塑中更具决定性的力量。 这才是中国在与美国竞争中,最强大的底气和筹码。 |
|
|
|
![]() |
![]() |
相关新闻 |
![]() |
![]() |
7艘准航母?美国的对手早已不是中俄 |
![]() |
中国巨舰一字排开“屁股”靠岸 有何讲究? |
![]() |
俄罗斯的凄凉:告别最后一艘航母 |
![]() |
歼轰-7A战力被低估 反舰对地攻击极强悍 |
![]() |
爆炸新闻,中国大批导弹运往中东? |
![]() |
7艘准航母?美国的对手早已不是中俄 |
![]() |
中国巨舰一字排开“屁股”靠岸 有何讲究? |
![]() |
俄罗斯的凄凉:告别最后一艘航母 |
![]() |
歼轰-7A战力被低估 反舰对地攻击极强悍 |
![]() |
爆炸新闻,中国大批导弹运往中东? |
![]() |
惊传:外交部官员携密件叛逃俄罗斯 倒逼王 |
![]() |
俄23岁女网红乘军机出行 情夫身份“不一般 |
![]() |
直升机“仰射”战法 在俄乌战场上大出风头 |
![]() |
她色诱高僧“拍8万张裸照” 多名高僧还俗 |
![]() |
马斯克,突爆大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