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兵器知识 > 正文  
“燎原1号”,世界最强战术激光武器全解
www.wforum.com | 2025-10-25 00:39:29  落英行者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2025年“九三阅兵”上,那个被赋予“燎原一号”(LY-1)之名的蓝色圆形光学镜面,标志着中国在高能激光武器领域完成了从技术积累到工程实用的关键跨越,也标志着定向能武器正式走向大国军事斗争的中心舞台。其名称取自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战略论断,这本身就蕴含着一套完整的军事哲学:技术变革始于微末,但一旦突破临界点,便将形成不可阻挡的变革大势。这与激光武器从概念提出到今日近乎实战化的历程高度契合。

图片

根据公开资料分析,“燎原一号”的核心技术特征可粗略归纳为以下几点:光学孔径约为美国“海利俄斯”系统的两倍,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指标。根据物理学中的衍射极限原理,激光束的发散角(θ)与波长(λ)成正比,与发射口径(D)成反比(θ ≈ 1.22λ/D)。更大的孔径意味着在相同距离上,能形成更小的光斑,从而显著提升能量密度。

这也暗示其很可能采用适合高功率激光的、更能耐受热畸变的倒置卡塞格伦结构镜头。长焦距的光学系统被折叠在一个相对短而粗的镜筒内,使得整个光束定向器可以做得更紧凑,非常适合集成在空间有限的舰船甲板下,并能够承受高速转向时的巨大惯性力矩和舰艇振动。

图片

其功率等级达250-300千瓦级,这个功率水平位于当前光纤或固体激光器技术的实用化高端。它明确指向了硬杀伤反导能力。计算表明,对于典型的铝合金或复合材料的反舰导弹蒙皮,要在大气传输损耗下,于数秒内实现烧穿或结构破坏,百千瓦级是门槛功率。“燎原一号”的功率使其能够有效应对亚音速巡航导弹和部分超音速导弹。模块化与隐蔽式设计,看似简单的“可隐藏在甲板下方”是极高的工程成就。体现了全系统集成的成熟度。它将高能激光器这一精密光学设备,封装成了一个能够耐受海上高盐、高湿、高振动环境的“黑匣子”。其快速升降机构,意味着供电、冷却、数据链接口均已实现标准化和快速对接,这为舰队级的快速换装、维护和升级奠定了基础。

图片

我们知道,自人类战争诞生以来,杀伤能量的投射始终遵循着动能、化学能的物理原则。无论是标枪、弓箭、枪炮还是导弹,其本质都是将质量体加速并投送至目标,依靠撞击或爆炸释放能量。然而,这种模式正面临成本、速度和物理极限的挑战。一枚价值数百万美元的防空导弹拦截一架成本仅数千美元的无人机,不仅在经济效益上失衡,在面对饱和攻击时,载弹量的限制更是致命的短板。

图片

定向能武器,特别是高功率激光武器,正试图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它以约30万公里/秒投射速度,实现了“发现即命中”的终极目标;其“弹仓”取决于能源储备,理论上只要电力充足,就能持续发射;单次发射成本极低,仅需燃料和耗材费用。这种“光速、低成本、无限弹药”的特性,正在引发海上、空中乃至太空作战规则的深刻变革。中国“燎原一号”舰载激光武器的公开,是继美国“海军激光武器系统家族”计划、以色列“铁束”激光系统等之后,又一个主要大国在该领域取得的里程碑式、跨越性的进展。

图片

美国海军在舰载激光武器领域起步早。在2010-2020年间的技术验证阶段,LaWS于2014年部署于“庞塞”号浮动前进基地,功率约30千瓦,主要用于反无人机和小艇的技术验证。SSL-TM为150千瓦级激光器,旨在验证反巡航导弹能力,是迈向战术级激光防御的关键一步。

2022年,首套“海利俄斯”系统安装于“阿利·伯克”级Flight ⅡA型驱逐舰“普雷贝尔”号上。舰载激光武器首次与世界上最成熟的舰载作战系统“宙斯盾”进行集成测试,拉开了激光武器舰队化与实战化的序幕。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的“海利俄斯”(HELIOS)得名于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全称为 “集成光学致盲与监视功能的高能激光器”(High Energy Laser with Integrated Optical-dazzler and Surveillance),其功率约60至120千瓦。其是美国海军“海军激光武器系统家族”的核心成员,旨在提供一种分层、多任务的舰载防御能力。其设计目标非常明确:反无人机系统和反小型快艇,并具备软杀伤致盲能力,同时为未来功率升级以拦截反舰巡航导弹奠定技术基础。

图片

“海利俄斯”最核心的技术特征是采用了洛克希德·马丁的招牌激光技术:光谱束合成光纤激光器。系统使用数十甚至上百台独立的光纤激光器模块作为“种子光源”。每一台模块产生一束特定波长的高质量激光。然后,通过精密的光谱束合成器,将这些不同波长的光束合成一束高功率、高光束质量的单一输出光束,合成后的光束仍能保持接近衍射极限的质量,这对于远距离能量聚焦至关重要。通过增加光纤激光器模块的数量,可以相对容易地提升总输出功率。2023-2024年间,“普雷贝尔”号在太平洋,特别是在日本周边海域进行了广泛的海上测试。美国海军高调宣布其已具备 “初始作战能力”。

图片

但“海利俄斯”受到平台电力制约,“阿利·伯克”级驱逐舰设计于上世纪80年代,其发电能力约7.5兆瓦。为“海利俄斯”提供持续的数百千瓦电力,对其电网是巨大负担。在测试中,“海利俄斯”无法在全功率下持续稳定运行,经常需要关闭其他部分雷达等高耗能设备以保证激光器供电,这严重影响了战舰的整体作战效能,故“海利俄斯”战力的发挥将极大依赖于其新一代DDG(X) 驱逐舰项目。而搭载于设计之初就考虑高能武器供电的055型驱逐舰,“燎原一号”起步就在250-300千瓦级,“海利俄斯”显然在硬杀伤反导能力上存在代差。

图片

“燎原一号”的基本原理并不复杂。其由舰船的原动力或专用储能装置提供初级电力,需要瞬间提供巨大的脉冲功率。电能通过激光的“心脏”泵浦源注入增益介质,使其中的原子或分子处于“粒子数反转”的激发态。谐振腔充当激光的“锻造炉”,激发态的粒子受激辐射产生光子,光子在谐振腔内来回振荡,不断引发链式反应,放大光功率,最终形成一束高亮度、高方向性、高单色性的激光。作为激光的“瞄准镜”和“枪管”,光束控制与发射系统是一个极其精密的跟瞄系统,通常由大口径反射镜/变形镜、快速转向镜等光学系统组成。它必须能够补偿大气湍流、平台振动,并将激光束稳定、聚焦在高速移动目标的同一点上持续数秒,以实现有效的能量沉积。目标探测与火控系统则是激光武器的“大脑”,综合使用雷达、光电、红外传感器,实现对目标的精确探测、跟踪、识别,并为光束定向器提供实时引导指令。

但“燎原一号”作为数百千瓦战术级舰载反导激光武器,却需要克服五大核心工程的巨大挑战。

图片

首要的便是舰载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对于激光武器的支持,其不是简单的“能供电”,而是 “原生、高效、稳定”的深度能量融合。中国的055型驱逐舰乃至经过改进的052D型,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了未来高能武器的电力需求,平台与武器的协同设计使得集成更为顺畅。作为中国海军首型采用COGAG全燃联合动力的水面战斗舰,055驱逐舰安装有4台GT25000燃气轮机,两两并联。其额定功率为26.7兆瓦,约合3.6万马力,其热效率为36.5%。055驱逐舰安装4台,总功率就是106.8兆瓦,相当于14.5万马力,可以让055轻松飙地到33~34节,是目前全世界航速最快的大型驱逐舰。

而美国海军最新型的“阿利·伯克3”驱逐舰采用4台LM2500燃气轮机,总功率为10.05万马力,其功效比是美国海军现役舰艇里最高的,但与055相比还是小弟弟。“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采用2台MT-30燃气轮机+2台辅助燃气轮发电机,总功率为10.5万马力,也只有055的三分之二。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级航空母舰,采用了2台英国罗·罗的MT30燃气轮机,2台16V38B柴油机和2台12V38B柴油机,总功率只有14.7万马力,跟一艘中国055驱逐舰差不多。而法国“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使用了两座与凯旋级战略核潜艇相同的K-15核反应堆,输出功率仅为7.62万马力。055驱逐舰的澎湃动力相当于2艘法国“戴高乐号”核航母的,为激光定向能武器提供了极大的支撑和升级潜力。即使“燎原一号”全功率运行,其消耗的电力相对于全舰总功率而言也只占一小部分,不会出现“阿利·伯克”级那种“开激光就得关雷达”的窘境。

图片

其还可以将电力分配与热管理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我们知道,激光武器电光转换效率通常在20%-40%之间,这意味着运行时会产生数倍于其激光功率的废热。如果不能及时、高效地将这些热量排出,激光器会在瞬间因过热而损坏。这同样是限制激光武器持续作战能力的最大瓶颈之一。“燎原一号”供电线路和冷却管路是同步设计、同步安装的,可能采用微通道冷却技术直接对激光增益介质进行散热,并通过舰艇的中央冷却系统将热量最终排入海中,避免了外挂式系统常见的散热瓶颈。

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本身具备极高的功率上限和扩展性,加之“燎原一号”的模块化设计,意味着其功率可以进一步提升到500千瓦或1兆瓦。只需增加相应的电源模块和冷却能力,而无需对舰艇的动力和电力系统进行伤筋动骨式的改造。可见,055驱逐舰的平台潜力是远超现有需求的。

第二个工程挑战便是要解决百千瓦级激光器的技术路线问题。曾经的王者化学激光器可将化学能直接转换为激光能,无需外部电源进行电泵浦,功率可轻松达到兆瓦级,曾在战略级激光武器发展中扮演过关键角色。

图片

比如美国ABL机载激光器便是兆瓦级的、连续波功率最高的氧碘化学激光器,成功演示了在数百公里外拦截多枚助推段弹道导弹的能力。不过化学激光器极其庞大复杂,需要携带巨量的有毒化学燃料,带来了后勤和安全的噩梦,所以基于化学激光器的美国ABL和ATL战术机载激光器计划均被终止。

图片

固体激光器单模块亮度高,但其增益介质是分立式的,要将系统总功率提升到百千瓦级,需要将数十个增益模块进行 “相干合成” 。这对光学元件的机械稳定性和相位控制精度要求达到了纳米和亚纳米级,在舰船振动、温差变化大的环境中,维持如此极端的稳定性极其困难,系统复杂且脆弱。

图片

而光纤激光器采用光纤作为波导结构,拥有极大的表面积体积比,热量可以沿着整个光纤长度,通过包层高效地传导到冷却液中。这被称为 “一维热流” ,散热效率远高于固体激光器晶体内部向外导热的“三维热流” 。同时掺镱光纤激光器的电光转换效率可达30%-40%,意味着更少的废热和更低的舰艇电力负担。激光在柔软的光纤中产生和传输,整个光路被“封装”起来,没有需要精密对准的自由空间光学元件。这使其对舰船的振动、冲击和温度波动具有天然的免疫力。这一点对于在严苛海洋环境中保持战备状态的武器系统是决定性优势。

图片

通过使用大模场面积的光纤、优化泵浦方式抑制非线性效应,可以生产出高质量“种子”激光。不过单根光纤的功率提升受限于受激拉曼散射和受激布里渊散射等非线性效应,以及最终导致光纤损坏的热效应,必须合成多路光纤激光。

图片

我们知道,如果采用相干合成提升功率,则要求N路激光器频率相同、相位锁定、偏振一致。如同一个训练有素的合唱团,所有人唱同一个音调,且起承转合完全同步,从而产生响亮而纯净的和声。显然,这在工程实现上极其困难,成本高昂且对环境振动敏感。

图片

而光谱束合成允许N路激光器拥有略微不同的中心波长,且相位互不相关。如同一个合唱团,每个人唱一个不同的音高,但都在一个八度内,可以共同形成一段和弦。多模光纤激光器对阵列中每个激光器的中心波长进行精密控制和稳定。通常使用布拉格光栅作为每个激光器的外腔反馈元件,将其波长“锁定”在预设值上,波长间隔需根据合成系统的设计精确设定。然后将从不问空间位置出射的多路光纤激光,进行高精度准直并排列成适合照射到色散元件上的构型。色散元件首选衍射光栅,当一束含有多个波长的复合光以固定入射角α照射光栅时,不同波长λ的光会以不同的衍射角β出射,这样来自不同激光器单元的不同空间位置、波长不同的光束,被光栅偏转后,可以拥有相同的出射方向,在远场会发生重叠。最终形成一束高功率、高光束质量的非相干合成激光,足以满足数公里内反导作战的需求。

图片

显然,衍射光栅必须在其工作波段内具有大于95%的极高衍射效率,任何效率损失都直接转化为废热和功率损耗。另外,所有合成激光的功率都集中作用在光栅表面一个极小的区域,能量密度极高,极易造成光栅的永久性损伤。通常采用金属介质膜反射式光栅,并需要施加主动冷却,这堪称多模光纤高功率激光器最大的挑战之一。

所以“燎原一号”选择多模光纤激光器,并非因为它是在所有指标上都最优的“理想技术”,而是因为在百千瓦级、舰载、实战化这一特定场景下,在 “功率、效率、可靠性、体积、成本、可扩展性” 这六个维度上取得了最佳平衡。

图片

未来,采用人造钻石作为增益介质,因为其极高的热导率,极低的热畸变,能够承受极高的泵浦功率,将是未来“下一代”激光武器的革命性技术之一

图片

第三大工程挑战是激光武器的“灵魂”,即光束控制与大气补偿。我们知道,激光在大气中传输会面临大气本身的湍流、激光加热空气导致的热晕和气溶胶吸收/散射等问题。自适应光学技术是连接高功率激光器与远距离目标之间的“桥梁”,其实时校正大气畸变,确保接近衍射极限的高质量光束有效送达至远距离目标。

比如针对大气湍流,我们知道,大气并非均匀介质,其内部存在随机、快速变化的温度起伏,导致折射率随之变化,可以将大气想象成一个充满无数大小不一、折射率随机变化的“透镜”的海洋。当一束完美的平面波前穿过这片“透镜海洋”时,不同部分的光束将经历不同的光程延迟,一个原本平整的波前变得凹凸不平、支离破碎。波前畸变导致光束无法理想聚焦,光斑尺寸变大,能量密度下降。

图片

夏克-哈特曼波前传感器是自适应光学的“眼睛”,其包括一个由数百到数千个微小透镜规则排列而成的微透镜阵列和一个位于焦平面处的CCD/CMOS相机。畸变的波前被微透镜阵列分割成成百上千个子孔径,从而可以实时、定量地测量出入射波前的相位畸变分布。

图片

然后由数十至数百个压电陶瓷或音圈电机促动器驱动下,变形镜产生微米甚至纳米级的形变,生成一个与入射畸变波前相位相反的共轭波前,一个原本畸变的波前被“抚平”了。从而将一道被“打碎”的光波,经过每秒数百上千次极其精密校正,重新拼接成一把锋利无比的“光之剑”。

显然自适应光学技术是需要信标光的。理想的信标光是来自目标本身的一个点光源。但对于一个类似导弹这样非合作的目标,其自身的反射光太弱、太不稳定。“燎原一号”可能集成一台低功率、高亮度的辅助激光器,向目标附近发射一束激光,利用其大气后向散射光或目标漫反射作为信标。

图片

未来激光器中可能集成不同波长的激光,比如主杀伤采用1微米波段的掺镱光纤激光器,附加一套大气传输特性更优的2微米波段掺铥光纤激光器,和一套用于干扰化学键合,对抗特定涂层的中红外波段激光器。系统根据实时大气条件选择传输损耗最小的波段进行攻击。还可能采用多共轭自适应光学,使用多个变形镜,可以校正来自不同高度、不同方向的湍流,使得激光器可以在一个更大的空域内快速切换攻击目标,而无需重新进行繁琐的自适应光学校准。还可以基于受激拉曼散射,通过发射一束辅助激光,在大气中产生一个“虚拟信标”,为波前传感器提供更稳定、更明亮的参考光源,从而在低对比度或远距离目标情况下,依然能实现高精度的波前探测。甚至可以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模型实时计算舰艇周围的大气流场,预测出未来数十至数百毫秒内的大气湍流状态,进行前馈式补偿。这相当于为光束控制增加了“预见性”,能显著提升在复杂气象条件下的拦截概率。

拥有了成熟可靠的自适应光学技术,“燎原一号”才真正具备了在数公里的战术距离外,对高速机动导弹目标实现 “外科手术式”精准打击的能力。

图片

所以第四大工程挑战便是“燎原一号”必须能够以微弧度的精度,稳定跟踪高速机动的导弹。作为激光武器的“狙击镜和稳定之手”,光束控制伺服系统(Beam Control and Pointing System)是高能激光武器能否从“有威力的光源”变为“精准杀伤武器”的关键。其核心使命是在存在平台振动、目标机动和大气湍流等干扰条件下,将高能激光束以微弧度量级的精度,稳定并持续地聚焦在高速移动目标的特定薄弱点上,并维持足够的驻留时间以实现能量沉积。

图片

舰载火控雷达提供目标的初始航迹数据。激光系统驱动转塔的粗跟踪架快速指向目标来袭的概略方位,完成目标的“捕获”。粗跟踪稳定后,集成在转塔内的精密跟踪子系统,包括高速高分辨率红外相机、摄像机和相控阵雷达等设备,对目标进行像素级甚至亚像素级的精确跟踪,生成高频率的目标位置误差信号。

“燎原一号”极大的镜面还是“共享孔径”系统,大口径不仅减小衍射发散,提升远场能量密度。同时,接收光路还与发射光路完全共享同一套主镜和副镜,从目标返回的微弱信号光通过分光镜导向传感器,大口径从而还能提供更清晰、信噪比更高的图像,直接提升跟踪精度。

图片

然后,快速转向镜根据精跟踪系统产生的误差信号,由音圈电机或压电陶瓷驱动器驱动,在极小的角度范围内进行微秒级的快速偏转,对残余的跟踪误差和平台振动进行补偿。激光系统内部会集成高精度惯性测量单元,直接测量本体在波浪中摇荡的角振动和线振动,并作为前馈信号驱动快速转向镜进行补偿,最终将激光束精准地“投射”到目标上。最后,自适应光学系统同步实时校正波前,确保光束在传输后仍能保持接近衍射极限的完美聚焦。

图片

为了高效毁伤,需要持续照射目标的脆弱部位,比如导引头。结合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算法,精跟踪子系统不仅能跟踪目标,还能实时识别并锁定目标的特定部位。控制算法会解算出该部位相对于目标质心的位置,并指令光束进行“偏移瞄准”,实现精准的部位打击。这才能确保这把“光刃”,不仅锋利无比,更能指哪打哪。在电光火石之间的末段对抗中,它标志着一个国家在精密光电、自动控制和系统集成领域达到了叹为观止的世界顶级水平。

图片

“燎原一号”的杀伤并非简单的“烧个洞”,而是一套复杂的物理过程,所以杀伤效能评估便是第五大工程挑战。其中软杀伤以较低功率照射反舰导弹的光电/红外导引头。高能激光会瞬间烧毁其焦平面阵列或光学镜头,使导弹“失明”,无法进行末段精确制导。这对于依赖影像匹配或红外成像的导弹,比如美国LRASM反舰导弹尤为有效,而且能耗低、作用距离更远、响应速度极快。而硬杀伤是指高能激光束在导弹壳体上形成数千度的高温等离子体,持续照射下迅速烧穿蒙皮。或者集中加热使局部材料膨胀,在弹体内部产生巨大热应力,导致壳体破裂或关键承力结构失效。这可能导致引燃燃料或引爆战斗部、破坏控制系统、 因不对称烧蚀导致气动失控。对于带有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吸气式高超巡航导弹,破坏其进气道或燃烧室则是高效的硬杀伤手段。

图片

如何快速、准确地评估不同功率、不同照射时间对不同部位、不同材料的毁伤效果,并集成到火控逻辑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AI算法通过深度学习大量目标的红外图像和结构模型,能在一瞬间自动识别出目标的最脆弱部位,比如导引头窗口、燃料舱焊缝、气动翼面等,并引导光束优先攻击该点。然后实时分析照射过程中的目标响应,比如温度场变化、羽烟特性,动态调整激光功率、照射时间和作用模式等,实现基于效果的、最低能耗的精确杀伤。在多目标饱和攻击下,整个舰队防空反导系统作为协同交战“调度员”,为“燎原一号”、动能拦截弹、电子战等系统分配最优目标,并规划最高效的拦截序列,实现体系效能最大化。

可见,“燎原一号”的价值并非独立存在,而在于其与现有体系的深度融合,构建起一张从远到近、从硬到软的无缝防御网。

图片

当前,随着中国以航母战斗群为核心的海上编队逐步走向深蓝,其将面临未曾经历的、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这场危机源于美国构建的“分布式杀伤”与“饱和反舰导弹攻击”,包括AGM-158C LRASM的隐身与智能突防,“战斧”Block5A反舰型远程低空突防、海军打击导弹(Naval Strike Missile)等构成的多样化、远程化、智能化的反舰火力网。

传统的动能拦截弹在面对此类饱和攻击时,暴露出两大致命短板:一是成本失衡,在经济上压力颇大;二是载弹量有限,即便是拥有百个垂直发射单元的驱逐舰,在面对数十枚乃至上百枚导弹的“波次攻击”时,也存在弹药耗尽的“最后一波”风险。“燎原一号”宣示着中国海军正未雨绸缪,试图通过能量武器的革命,将舰队防空从“弹药消耗战”转向“能量持久战”。

图片

“战斧”Block5A反舰巡航导弹于2021年服役,换装了以主动雷达为主的末制导设备,采用453千克的WDU-36/B穿透式战斗部,JP-10高密度燃料。弹体铝合金壳体,弹翼采用聚矾基体的热塑性塑料,翼梁由28%玻璃纤维和2%石墨纤维与P-1700注塑成一体。弹头进行了一定的隐形修型,由卵形改为扁头缘头部。采用后掠翼,从而降低导弹前向特定角域内的RCS。尾翼从4片减少到3片以降低重量和阻力,还大幅削弱了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之间的角反射效应。下开式进气口改为隐藏的吸入式进气口以降低前向RCS和阻力。整体来看,战斧Block5A的前向RCS均值约为0.05~0.1平方米,射程亦延长到1600千米。弹载UHF双向卫星数据链保证导弹可以中途修正目标。反舰版战斧不但可以使用MK41垂直发射系统发射,“俄亥俄”级巡航导弹核潜艇也可发射。古老的“战斧”一跃成为美国海军的远程反舰导弹主力。不过“战斧”毕竟不是真正的隐形导弹,加上亚音速飞完全程耗时将近2小时,这就为解放军对空侦测、筹划多层反导拦截提供了充足的窗口时间。

图片

而AGM-158C LRASM,特别是AGM-158XR以其低可观测性、人工智能辅助航路规划与多模式复合末制导,被美军寄予厚望,在历次五角大楼和美国智库的兵推中,它都扮演着“改变中美冲突走向的关键角色”。其按照“气动-隐形-结构”一体化原则进行设计。头部选择了上下非对称橄榄形,具有较好的气动升阻特性和内部装载特性,还可将前向±30°角域内的雷达波偏转到其它方向。AGM-158抛弃传统圆截面弹体,采用宽550mm、高450mm的“倒船”形升力体。在雷达照射下,只在其法向左右各偏5°~10°的很窄范围内,有一很强的镜面后向散射峰值,在其余广阔的姿态角范围内,后向镜面散射很弱,其RCS值只有峰值时的百分之几或千分之几。AGM-158采用无平尾布局,导弹尾部仅有一片矩形后掠垂直尾翼,能够减小气动阻力和重量,减少导弹侧向雷达散射。其还采用内埋式进气道,减弱了唇口的边缘绕射以及进气道外露造成的腔体散射。弹体由碳纤维RTM整体成型工艺编织而成,既减轻了结构重量又消除了各部分间的连接缝隙和铆钉。所以AGM-158前向隐身性能优异,前向±60度的S波段的RCS均值0.047~0.111平方米,C波段RCS均值0.044~0.065平方米,而X波段均值低至0.03~0.051平方米。

图片

加之,AGM-158XR的射程高达1800千米,携带AGM-158XR的各型战机完全可以在航母战斗群防空半径外发动饱和攻击,蜂拥而至且隐身低空突防的导弹会给航母战斗群很大的压力。其导引头还能探测到雷达波照射并自动执行智能规避。

图片

弹群中还可能混入ADM-160C电子战巡飞弹,可以实现对防空导弹、预警机和舰载机火控雷达的主动电子干扰,导致防空系统并发接战能力大为下降。所以AGM-158XR弹群的纵深突防效能无疑比“战斧”大幅度提升了。

但AGM-158XR受到导弹外形尺寸的限制,并不能有效地反制工作在UHF波段的雷达,加之预警机居高临下,推测空警600对AGM-158XR探测距离约435千米远,预警机一般距离航母200千米范围内实施巡逻,所以空警600可以实现主威胁轴上600~700千米范围内的隐形反舰导弹的预警。

图片

舰载机防空方面,歼-15的1500千米的作战半径可以使其在700千米的舰队战斗巡逻任务半径上维持接近一个小时的续航,从而可以进行首轮拦截。同时歼35舰载隐形战机从航母起飞,通过超音速巡航前出接战,进行第二轮次拦截。舰载机发射的霹雳15、霹雳10空空导弹可以击落大部分亚音速、机动性能孱弱的巡航导弹。另外,歼-15D电子战飞机还可通过RKZ930系列电子战吊舱对未能拦截的漏网之鱼实施电子干扰压制,采用多频点阻塞式干扰来破坏导弹数据链信号的同步,导致“战斧”和AGM-158导弹无法及时修正航道。

接着由海红旗9B/C防空导弹在100公里以上距离进行远程拦截。由海红旗16C防空导弹在50公里内进行补充拦截,最大限度地“稀释”最终抵达舰艇末段的导弹数量,确保其密度在“燎原一号”和1130近防炮的处理能力之内。

图片

假设“燎原一号”有效硬杀伤射程受大气条件影响为10-20公里,“战斧”或AGM-158以马赫数0.74,约250米/秒飞行,穿越此区间需40-80秒。这为“燎原一号”提供了对单个目标进行多次、持续拦截的理论窗口。“战斧”的导引头采用DSMAC-2A数字场景匹配制导和GPS/INS复合制导,其光学窗口和电子设备极易被激光损坏。AGM-158采用红外成像导引头,辅以GPS/INS和被动射频探测。其红外成像能力使其能够在末段进行目标识别、选择要害部位攻击,并具备一定的抗红外干扰能力,但这同时也是其最大的脆弱性。任何依赖光学传感器的系统,本身就是激光武器最理想的软杀伤目标。高能光子流聚焦在导引头的红外焦平面阵列上,瞬间产生大量热载和电荷,导致像元饱和产生“开花”效应,成像完全失效。甚至烧毁像元或读出电路,造成不可逆的物理损坏。软杀伤可在硬杀伤射程之外即可生效,以极低成本使一枚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导弹变成无头苍蝇。这是反制“战斧”和AGM-158的首选和最高效模式。

另外,“战斧”和AGM-158的燃料舱中的JP-10燃料虽不易爆轰,但持续加热可导致其剧烈燃烧或压力积聚爆炸。而针对控制翼面, 局部剧烈加热产生巨大的热应力梯度,翼面连接处将变形、断裂,弹体在空中解体或失去控制。最后通过红外成像观察目标是否出现热特征剧增、结构破裂或飞行轨迹异常,并实时反馈给火控系统。如未完全摧毁,立即发起第二次照射。最后,1130近防炮则负责拦截已突破至1-2公里极近距离的目标。

图片

“燎原一号”将重塑海上攻防成本曲线,它使得防御一方在面对昂贵的饱和导弹攻击时,首次获得了可持续的成本优势。这迫使进攻方必须重新评估其攻击策略,投入巨资研发更先进的突防技术,从而陷入一场技术竞赛与成本螺旋中。“燎原一号”正如那点燃在055型驱逐舰甲板上的第一颗火种,它不仅照亮了中国海军走向深蓝的征途,更是中国海军装备从机械化、信息化向“智能化+能量化”转型的关键节点。太平洋的海面上,一道由能量构筑的新防线正在悄然形成,它正在重新书写大国海权的游戏规则。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歼-10C将中俄战机挤出印尼 缺点仍是航程短
刚嘚瑟,俄军雅克-52就被乌军拍死在机场
惨不忍睹!湖北汽车冲撞小学生 社群全删光
4万乌军挡住12万俄军 留给普京时间不多了
中国巨型隐形无人机亮相,轰-20受到冲击?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歼-10C将中俄战机挤出印尼 缺点仍是航程短
刚嘚瑟,俄军雅克-52就被乌军拍死在机场
惨不忍睹!湖北汽车冲撞小学生 社群全删光
4万乌军挡住12万俄军 留给普京时间不多了
中国巨型隐形无人机亮相,轰-20受到冲击?
新加坡下水东南亚最大战舰 防止航道被掐断
Y-20具备“全球到达”能力,路还很长?
“菜鸡互啄”!俄反潜舰偶遇英防空舰
印尼要采购053H3型 让这款护卫舰名声大振
美国研发“新型武器”?川普:技术远超他国
热门专题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5. Wfor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