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超远程空空导弹 实现高超音速飞行 | |
www.wforum.com | 2025-07-28 23:40:12 世界军事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中国军工的每一次突破都在改写游戏规则,而PL-XX超远程空对空导弹的亮相,直接捅破了现代空战的天花板。 800公里射程配上全程高超音速,这玩意儿根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导弹——它是专门为猎杀美军“战力倍增器”量身定制的战略武器。当美国还在为AIM-260的进度发愁时,中国已经用PL-17和PL-XX构建起两层死亡半径,太平洋上的空中平衡正在被硬生生撬动。 (图1) 回溯中国空空导弹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从“山寨学徒”到“规则制定者”的逆袭剧本。 六十年代拆解响尾蛇导弹仿制PL-2,九十年代仿照以色列“怪蛇-3”搞出PL-8,再到如今PL-XX(图1)用上连美国都头疼的耐高温复合材料,这种进化速度堪比军事版的“中国高铁模式”。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PL-15到PL-17的技术跨越——双脉冲发动机和卫星中继制导的成熟,让中国率先解决了超远程射击的精度难题。现在上海航天院的电弧风洞里测试的,早就不再是追赶者的作业,而是领跑者的新赛道。 但真正让五角大楼夜不能寐的,是PL-XX背后那套正在成型的“超视距猎杀体系”。传统空战中,导弹射程受限于载机雷达探测距离,就像给狙击手配了副老花镜。而中国正在用卫星、隐身无人机和电子侦察机构建复合定位网,相当于给PL-XX装上了天基望远镜。 更致命的是高超音速带来的战术压迫——当导弹以5马赫扑向400公里外的预警机时,留给美军“咆哮者”电子战机的干扰窗口不到90秒。这种降维打击,直接把美军倚重的“空中指挥所”逼成了活靶子。 (图2) 西太平洋的特殊地理放大了这种不对称优势。 从冲绳基地到台海前沿约800公里,恰好在PL-XX的杀伤半径内。这意味着美军E-3预警机(图2)要么退到关岛失去探测价值,要么冒险前出成为首轮打击目标。 更讽刺的是,号称“移动机场”的航母战斗群,其舰载机作战半径才700公里,还没进入攻击位置就可能先被陆基发射的PL-XX点名。这种“拒止效应”不是简单的技术差距,而是体系性的战略破防。 美国并非没有意识到危机。AIM-260项目仓促上马、NGAD六代机计划加速,都暴露出其军备焦虑。但问题在于,当中国用举国体制每年推进三四个颠覆性项目时,美国国会还在为国防预算扯皮。就像下棋时对手已经连走五步,自己才勉强落下一子。 更严峻的是,PL-XX代表的远程精确打击理念,正在扩散到反舰弹道导弹、高超音速滑翔体等领域,形成对中国周边2000公里内的立体封锁。这种“以地制空”的战略,恰恰打在了美军“由海向陆”传统模式的七寸上。 (图3) 技术代差的追赶往往需要量变到质变的积累,但中国军工近年来的操作更像是在直接修改物理规则。 从电磁炮上舰到轨道轰炸系统,从歼-20到PL-XX,每次亮相都精准踩在西方技术路线的痛点上。这背后是每年占GDP1.7%的研发投入和数百万工程师的红利释放,更是对美军“技术优势依赖症”的针对性解剖。 当洛马公司还在用PPT推销“穿透性制空”概念时,中国风洞(图3)已经吹出了第六代机的实体模型。 现代战争从来不是单一武器的比拼,但PL-XX的出现彻底重构了西太平洋的力量计算公式。它把原本属于战略武器的打击距离压缩到战术层面,让“发现即摧毁”的杀伤链向前推进了至少15分钟。 面对这种变革,美军要么彻底重构其空中作战体系,要么只能接受在第一岛链内逐渐丧失制空权的现实。而中国要做的,就是确保风洞实验室里的每一次突破,都能转化为战场上的绝对筹码。 |
|
|
|
![]() |
![]() |
难怪泰国敢这么横 背后影子盯的是中国? |
![]() |
等同于宣战?32国联手围剿俄罗斯 |
![]() |
运20B刚服役 涡扇20战略作用就开始显现 |
![]() |
中共官媒不敢报:战机沦空中炸弹 10年摔毁 |
![]() |
这门重炮服役近60年 解放军为何爱不释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