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军连续两日轰炸俄大坝 战争正在全面失控? | |
| www.wforum.com | 2025-10-27 15:35:36 世界军事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
当地时间10月25日至26日,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州一座水库大坝连续遭乌克兰火力打击。州长格拉德科夫证实,大坝结构受损,若再次遭袭,洪水将威胁至少千余名居民。当地政府迅速疏散民众,防止河滩区被淹。 乌军此举并非偶然。前线战报显示,乌克兰在哈尔科夫方向陷入被动,防线多次被俄军突破,兵力、弹药、能源供应均告紧张。面对俄军稳步推进的压力,乌方选择以远程精确打击方式制造“后方恐慌”,试图削弱俄方国内安全感。 但与以往打击变电站、油库等军事附属目标不同,这次行动直接触及民生命脉。根据俄媒转引的Avia报道,乌方使用了美制“海马斯”多管火箭炮系统,对大坝连续两次攻击。这意味着作战方案经过精确定位和多级情报确认,并非误击。 “炸坝”行为本身具有双重指向——既是军事层面的“扰乱补给”,也是心理层面的“报复宣示”。这类行为象征着战术理性让位于焦虑本能,标志乌军在常规战线上已陷入困兽阶段。 谁在制造战场溃坝?大坝被击后,俄罗斯方面指责乌克兰违反国际人道法,并称该行为构成“恐怖袭击”。俄外交部援引《日内瓦公约》及其1977年《第一附加议定书》第56条,强调“供水系统不得作为攻击目标”。 这一条款明确指出,攻击可能释放危险力量、威胁平民生存的工程设施属于绝对禁止范围。换言之,无论交战理由如何,大坝、电站、核反应堆等都受国际法严格保护。 然而,在国际舆论场,这一事件的回响却极为微弱。BBC仅以“乌军袭击俄境设施”简短提及,未明确定性;《纽约时报》和《金融时报》也多以“跨境打击”表述回避道义评判。这种选择性沉默,暴露出西方媒体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叙事偏向——当行动者是“盟友”,违规行为便被语义稀释。 乌克兰显然深知这种双重标准的存在。持续的国际支持让其敢于测试“战争合法性”的边界,试图在道义纵容下扩大作战手段。但这种冒险的代价是:一旦失去国际共识背书,其行为将从“自卫”滑向“无差别攻击”,从政治上自损其合法性。 俄方抓住这一舆论空隙,迅速构建了“被害者”叙事。别尔哥罗德事件成为俄罗斯国内媒体集中报道的焦点,被描述为“对民众生命安全的恶意打击”。这使得俄方在信息战中首次重新夺回道义主动权。 海马斯与无人机的“焦土战术”乌克兰在过去几个月的打击模式中,出现了明显转变。早期“海马斯”系统用于攻击俄军弹药库、桥梁等高价值军事节点,如今其使用频次下降,但目标却更靠近俄境民用区。这种战术变化,反映出乌方在正面战线失利后的焦土化倾向。 10月26日,莫斯科市长索比亚宁宣布,防空部队当天击落至少6架乌克兰无人机。与炸坝几乎同步的袭击说明,乌方正采用“多线扰乱”策略:以有限火力在多个方向制造不安全感,从心理上消耗俄方社会韧性。 但这种战术同样存在风险。俄罗斯在2025年的防空体系经过多轮升级,针对无人机与远程导弹的拦截能力显著增强。乌军投入有限,却难以取得战略突破;相反,其攻击民用目标的频率正在削弱国际支持度。 更关键的是,西方国家对乌克兰跨境行动的“容忍阈值”正在降低。美国与欧洲多国近月已减少远程武器弹药供应,担忧被卷入直接冲突。乌方以美制武器实施对俄本土打击,无疑进一步触碰了盟友红线。 这种“战略冒险”背后的逻辑,是乌克兰试图以极端行为换取谈判筹码。但在军事现实面前,这种策略的收益越来越小,而风险越来越高。 俄方反击的三重信号:报复、掌控与核讽刺面对炸坝与无人机袭击,俄罗斯迅速展开报复。俄国防部宣布,空天军、导弹部队和炮兵协同,对乌克兰能源系统、铁路运输、无人机制造厂等147处目标实施精确打击。战术目的十分明确:削弱乌方后勤、切断武器供应、报复性震慑。 俄国家杜马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久拉夫列夫在声明中表示,应以同等方式回击乌克兰的水利系统,而非“小打小闹”的电站攻击。他的表态虽激烈,却反映出俄方内部对于“对等反击”的共识:乌军打坝,俄军就有理由扩大目标清单。 然而真正让外界警惕的,是俄罗斯随后的“核级表态”。就在26日晚,普京宣布核动力巡航导弹“海燕”完成关键测试。该导弹具备极远射程与持续飞行能力,可规避反导系统,被普京称为“世界独一无二的产品”。 与此同时,俄军同步举行“战略核力量三位一体”演习,包括陆基导弹、潜射导弹与远程轰炸机实弹发射。普京在讲话中强调,俄罗斯核力量“处于最高戒备与可靠状态”。 这种时间点的巧合,几乎构成了对乌克兰乃至北约的多重信号:俄罗斯不打算以局部报复止步,而是通过战略武器展示,提醒对手战争的“天花板”仍掌握在自己手中。它既是威慑,也是冷笑式的讽刺——在对手炸坝之后,莫斯科用“核演习”回应,提醒世界谁才握有真正的决策权。 当战争滑向全面失控乌克兰的炸坝行动,在短期内并未改变战局,却改变了战争的性质。它让这场冲突从军事对抗滑向人道风险领域,也让国际法与道义的“最后防线”被掀开一角。 俄罗斯的回应同样非单一维度。从战术层面的报复,到战略层面的核演练,再到舆论层面的宣传反击,三条线并行推进。这既是军事回击,也是政治信号:战争已进入“无规则状态”,任何手段都可能成为合法选项。 从2025年秋季的战局看,乌军在哈尔科夫、红军城方向的防线频频崩塌,俄军稳步推进。乌方资源枯竭、士气低落,正把更多赌注压在“非对称行动”上。炸坝、袭击首都、制造洪水与心理恐慌,不过是这种焦虑的延伸。 然而,每一次越界都在削弱乌克兰的国际道义支撑,也为俄方扩大战争合法化空间。普京借此展示强硬姿态,不仅巩固国内民意,也在国际层面强化了“受害者防卫”叙事。 当战争的语言不再区分“前线”与“民生”,当舆论战与核威慑并行,人类赖以维系的战争规则就被推向崩塌边缘。炸坝的水流终将退去,但留下的,是国际秩序被切割后的裂缝。 结语一句:战争的下限一旦被抬高,和平的门槛就再也降不下来。 |
|
|
|
|
|
|
| 相关新闻 | |
| 中国疑似第二架歼-50已开始量产化测试 | |
| 第二批055型下水 14艘万吨大驱全球第一 | |
| 中国留学生晒十亿家产 亲爸外交护照…网炸 | |
| 又是华为?中国借阿联酋技术升级导弹 | |
| 不止运20!下一代运输机可能长这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