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伊12天战争:策略、成本及对未来启示 | |
www.wforum.com | 2025-10-22 18:20:37 美国外交政策研究所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2025年6月以伊战争期间,防御系统呈现出两个引人瞩目的故事:其一是伊朗备受热议的防空系统表现失利;其二是以色列导弹防御系统大获成功。 本文首先剖析伊朗防空体系的糟糕表现,继而转向以色列的防御成效。这场战争最终凸显出:伊朗防空体系何其脆弱,制空权对以色列战略何其关键,而以色列空防系统即便表现惊艳仍何其吃紧。 2025年6月的战争印证了现代高强度冲突中防空与导弹防御的艰巨性,既揭示了防御方面临的挑战,也展现了进攻方的制胜策略。 伊朗的防空体系 2025年6月伊朗与以色列战争中伊朗防空系统的失效令许多观察家感到意外。交战仅数日后,以色列空军便宣称已对伊朗建立"完全空中优势",并摧毁了120辆伊朗导弹运输起竖发射车(TEL)。 这一结果与伊朗军方过去二十年通过进口先进俄制装备(最引人注目的是采购四套S-300PMU防空系统)或国产地对空导弹系统(SAM)来提升防空反导能力的努力形成鲜明对比。然而以色列始终保持对伊朗的空中优势,直至6月24日停火协议达成。 以下几点原因可以解释为何伊朗未能有效阻止以色列近乎不受惩罚的打击行动。 自2024年地区对手间首次交锋以来,以色列就精心筹备与伊朗的战场布局,重点打击伊朗最先进的防空系统。 2025年6月以伊战争中伊朗防空体系的溃败,实则是长达一年多的战略铺垫结果。2024年4月伊朗发动"真实承诺 I"行动——为报复以色列空袭大马士革伊朗使馆而实施的无人机导弹袭击后,以色列空军立即打击了伊朗境内多个目标。 最具战略意义的是伊斯法罕附近S-300防空导弹营的雷达站。随着2024年10月"真实承诺 II"行动及以军更猛烈的报复性空袭,多份援引以美匿名官员的报告宣称伊朗剩余的S-300单位已被摧毁。 虽缺乏确凿证据佐证,但10月空袭后多数S-300阵地已人去楼空。伊朗靠近伊拉克边境的两座早期预警雷达也遭袭。S-300系统的持续损耗,很可能是导致伊朗在2025年6月冲突中表现糟糕的主因。 但伊朗本土的防空系统表现如何?伊朗曾吹嘘霍达德-15(Khordad-15)、巴瓦尔-373(Bavar-373)和塞沃姆霍达德(Sevom Khordad)等系统能威胁最先进的美以战机。 虽然这些系统未经高强度实战检验,但曾在波斯湾击落过美国无人机。不过战争前夕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不扩散研究中心(CNS)报告指出,伊朗防空体系相当脆弱且缺乏有效整合。 根据对纳坦兹核设施附近防空指挥中心的影像地理定位分析,CNS专家认为伊朗防空系统网络化程度不足。 雷达显示屏暴露出预警传感器与防空导弹系统之间存在数据断层,这种结构性缺陷将导致拦截空中威胁时出现致命延迟。当需要快速应对突发威胁时,跨系统数据传输会引入响应迟滞和态势误判。 考虑到伊朗宣称这些预警雷达对探测隐身战机至关重要,传感器与发射装置的割裂将造成更严重的作战漏洞。 此外,伊朗雷达系统还存在设备老旧且来源分散的问题。其早期预警雷达脱胎于苏联旧式系统,而霍尔达德-15防空导弹连虽配备了更先进的相控阵雷达。鉴于两者年代差异与技术渊源不同,伊朗在整合这两套系统的数据链时可能面临困难。 若伊朗最敏感设施之一纳坦兹的防空指挥控制系统具有代表性,CNS分析报告指出,该系统极易在饱和攻击下瘫痪,特别是在应对隐身战机时难以协调防空火力。 以色列军队正是以压倒性优势摧毁了这些系统——在首轮打击中便消灭了更多预警雷达,随后迅速建立并维持了长达12天的空中优势。 流出的伊朗防空画面中只见高射炮对空射击,防空导弹却明显缺席。伊朗人所有的防御成果,仅包括一架被击落的以色列无人机,以及一枚可能偏离航向坠毁在伊斯法罕附近的美制巡航导弹。 战后,伊朗作战副司令马哈茂德·穆萨维在检讨声明中表示:"部分防空系统受损,这无需讳言,但我们的同僚已动用国内储备资源,用预先部署在适当地点的备用系统进行了替换。"这些储备物资的具体规模尚不明确,但显而易见的是,伊朗防空系统的质量和结构亟需大幅提升,才能与现代空军抗衡。 低效的伊朗防空体系严重制约了其"导弹城"战略的实施。由于缺乏有效防御来掩护从地下导弹基地撤出的运输起竖发射车(TELs)和保障车辆,以色列战机得以对机动发射装置和隧道入口实施打击,将剩余导弹困于地下。 以色列凭借空中优势对伊朗导弹部队的压制,有效减轻了以方导弹防御系统承受的压力。 以色列上空的反弹道导弹 要理解2025年6月战争中以色列导弹防御系统的表现,需结合其在"真实承诺 II"行动中的防御成效来看——这是伊朗迄今为止对以色列最成功的一次导弹袭击。 此前"真实承诺 I"行动中伊朗表现惨淡——约120枚弹道导弹、30枚巡航导弹和170架无人机袭击以色列,最终仅约 9 枚弹道导弹命中目标——这促使伊朗重新调整其威慑战略。这种转变在"真实承诺 II"的打击构成中得到印证。 伊朗放弃使用巡航导弹和无人机,转而通过大量更可靠的弹道导弹实施超饱和攻击来压制以色列防御系统。 与伊朗无人机和巡航导弹相比,中程弹道导弹的短飞行时间极大压缩了以色列获取战术预警的时间。尽管美以情报部门无疑提供了袭击即将发生的战略预警,但这种打击组合仍削弱了以色列军方进行战术准备的能力。 伊朗各导弹基地间的协同发射使以色列人无法重新装填拦截弹发射装置,从而限制了其可用反导导弹的数量。 从"真实承诺 II"行动(44或45枚)相较于"真实承诺 I"行动(9枚)在以色列境内造成的更多命中可以看出,更高可靠性与更好协调性带来的效果。 伊朗军方将导弹集中攻击少数目标,以进一步施压以色列防御系统。 虽然伊朗将导弹分散在五个区域发射,但大部分火力都指向了内瓦提姆空军基地,该基地有32枚导弹突破防御。而在"真实承诺 I"行动中,仅有4枚导弹成功突破该基地防御。 这种火力集中导致内瓦提姆周边以色列导弹防御系统的效能相比其他地区有所下降,过量导弹使防御系统处于超饱和状态。 "真实承诺 II"行动结果表明,通过精心设计规模更大、火力集中的齐射攻击,并协调缩短以军预警时间,伊朗已制定出突破以色列和美国导弹防御体系的战略。 拦截导弹消耗 在"真实承诺 I"行动之后,美国向以色列部署了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萨德”(THAAD)。第一套萨德连于2024年10月底前完成部署,第二套则在2025年4月完成部署。 首套萨德部署色列中部城市基里亚特加特以南地区。据报道,第二套连被运至内瓦提姆空军基地,推测部署在该基地附近某处。 萨德的部署旨在补充以色列在前两轮导弹袭击中消耗的拦截弹,同时增强其导弹防御体系的纵深防御能力。 第二套"萨德"反导系统在战争爆发前不到一个月完成部署。尽管各方说法差异很大,但伊朗在战争期间向以色列发射的约500枚导弹中,仅有50至60枚被确认命中目标。 不过这些数据与以色列过往防空反导表现及伊朗导弹袭击特点相符。以色列及其盟友防御效能的提升可能部分归功于"萨德"部署,但也反映出伊朗在冲突期间只能组织起规模较小且协调性较差的齐射攻击。 以色列采取的导弹压制战略——通过打击运输中的导弹发射车(TEL)、干扰发射准备阶段行动,同时封锁伊朗导弹城市——有效削弱了伊朗持续发动大规模打击的能力。 伊朗在战争期间组织的任何一次袭击规模都未能达到"真实承诺 II"行动的水平。相较于2024年10月1日那次大规模、高协调性、目标集中的攻击,这些规模较小且组织混乱的打击更易被以美防御系统消化吸收。 约旦摄影师扎伊德·阿巴迪提供的视频资料记录了美以导弹防御系统的作战情况。战争期间,以色列境内至少有七处导弹防御阵地参与拦截。视频显示该国密集发射了34枚"箭-3"和39枚"萨德"拦截弹,同时辅以少量近程"箭-2"系统。 由于这些影像仅捕捉了战争中的若干片段,相关数据仅代表拦截弹消耗量的下限而非上限。但这些确凿证据为官方公布的拦截弹使用量上限提供了可验证的基准补充。 具体而言,《华尔街日报》援引官员说法报道称,战争期间使用了超过150枚萨德拦截弹和约80枚标准-3拦截弹。 标准萨德导弹连配备6部发射装置,可装载48枚拦截弹(每部8枚),这意味着以色列部署的萨德系统消耗了相当于三个导弹连的弹药量。 同样,一艘现代美国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可携带96枚导弹。若该舰仅装备标准-3拦截弹而放弃其他攻防武器,则整场冲突中几乎耗尽了其一整个垂直发射系统的载弹量。 遗憾的是,以色列军方未公布任何拦截弹消耗数据,仅能依靠公开视频证据进行研判。若阿巴迪视频中萨德与箭-3系统的使用比例适用于整场冲突,则可能有多达131枚箭-3拦截弹被消耗。但由于缺乏佐证报告,这一估算的可信度较低。 拦截弹成本与产能 美国和以色列的防御成本令人印象深刻。2025财年采购的每枚萨德拦截弹成本为1270万美元,不过价格会根据采购年份和数量有所浮动。 按照2025财年的单价计算,阿巴迪视频中确认的39枚萨德拦截弹总价超过4.95亿美元。而根据使用超过150枚萨德拦截弹的报道,其总成本将超过19亿美元。 至于80枚标准-3拦截弹的成本则取决于所用型号(Block-IA、-IB 或-IIA)。虽然近期未采购Block-IA型,但每枚成本约1000万美元。标准-3 Block-IB 型的单价存在波动,可能与采购规模有关。 当年采购量在40枚左右时,Block-IB单价为800万美元,但随着近年采购量下降,单价已升至1900万美元以上。 Block-IIA 型每枚超过2800万美元,2024至2026财年每年仅采购12枚。鉴于这种差异,80枚标准-3的总成本在6.4亿至22.4亿美元之间。 "箭"式拦截弹的成本较难确定,因为以色列未公开其采购数据。但据报告显示,每枚"箭-3"拦截弹造价约为400万美元。 按已验证使用的34枚拦截弹计算,总成本约1.36亿美元——但若采用更大的131枚拦截弹数据,则"箭-3"系统总支出可能高达5.24亿美元。 至于"箭-2"型号,报告显示该导弹在2000年亮相时造价为82.7万美元,按2025年币值计算约合150余万美元。这些数据表明,战争中已验证使用的9枚"箭-2"拦截弹成本超过1300万美元。 最后,若采用较高但可信度较低的"箭-3"系统开支估算,最终高端估值将达到30.82亿至46.82亿美元。一个包含150枚萨德和80枚标准-3的合理估算区间为26.94亿至46.82亿美元,具体取决于使用的标准-3型号和"箭-3"的数量。 相比之下,川普政府曾判定针对胡塞武装的空袭行动"粗野骑手"耗资过高,在70波次空袭中投掷1000多枚弹药花费超10亿美元后终止了该行动。 除了高昂的成本外,这场战争还引发了关于美国拦截弹库存量及其导弹与以色列同类武器生产率的质疑。 虽然"萨德"系统的确切库存规模尚不明确,但美国自2010年以来已采购约650枚。考虑到部分采购的拦截弹已用于打击胡塞武装及测试消耗,可以合理推断约四分之一的萨德拦截弹在此次战争中发射。 2026财年计划采购的萨德拦截弹仅37枚。值得注意的是,萨德的年产量从2019年的100余枚波动至2024年的11枚,而2025年6月冲突中的消耗速率甚至比最高年产量还超出50%。 美国在不到两周的战斗中就耗尽了数年的产量,用掉了约四分之一的萨德拦截弹库存。 标准-3导弹的数量也讲述了类似的故事。 截至2024年底,美国已接收470枚标准-3拦截弹。实际库存会更少,因为部分导弹会因老化退役,另一些已在测试或与伊朗及胡塞武装的交战中消耗。战争中使用的80枚拦截弹占标准-3总交付量的17%,而在现役库存中的占比更高,可能达到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标准-3的采购计划比萨德系统更为紧缩。 自2024财年起,美国每年仅采购12枚标准-3 IIA 型导弹,另计划在2031年前交付55枚IB 型。由于采购的拦截弹需要数年才能交付,2025年将接收71 枚,2026年再接收66枚。 但鉴于采购数量下降,2025年很可能是拦截弹交付量的峰值。最终每年仅能交付12枚标准-3 IIA型导弹。这场12日战争的消耗量,已超过了标准-3 IIA型导弹的最大年度交付量。 以色列方面未透露"箭"式导弹的采购及库存数据,但美国官员指出战争末期以方反导导弹已濒临耗尽,不得不节约使用拦截弹。 尽管以方信息披露有限,整体趋势却显而易见:抵御约500枚伊朗导弹的袭击几乎耗尽了以色列的拦截弹库存,消耗了约四分之一的战略储备以及美国两套最先进导弹防御系统数年的产量。 相关启示 2025年6月的冲突对未来战争中空防与导弹防御有何启示? 伊朗的防空实践揭示了部署模式设计的重要性。"导弹城"概念因未能提前分散导弹与发射装置而失效。薄弱的防空体系导致虽然隧道本身安全,但导弹运输起竖发射车(TEL)要么因入口被封堵被困洞内,要么在转移途中遭袭。这种困境削弱了伊朗报复性打击的规模与协调性,使其难以迫使以色列提前结束冲突。 战争爆发后一个普遍看法是,鉴于伊朗这种采取对冲策略国家的遭遇,朝鲜方面必然对自己已建成的核威慑力量感到满意。 尽管这无疑是事实,但2025年6月的冲突可能也在朝鲜内部引发了不小的不安。虽然朝鲜拥有可运作的核威慑力量,但其防空系统即便不比伊朗更差,也好不到哪去。 与伊朗类似,朝鲜长期以来更重视发展进攻性导弹力量而忽视防空建设,尽管近年来这种情况略有改变。考虑到朝鲜海军舰艇近期出现的铠甲防空系统,朝鲜可能也依赖俄罗斯提供现代化防空导弹。 在与美韩联军的对抗中,朝鲜防空体系将面临比伊朗更为严峻的挑战,尤其是朝鲜多山地形使低空飞行目标的探测更为困难。 正如伊朗战例所示,龟缩在深山地下导弹基地等待联军空袭结束绝非制胜之道。鉴于防空作战的艰巨性及伊朗"导弹城"的教训,朝鲜很可能认定需要在危机初期就将兵力从地下基地疏散,并确保在战争爆发时率先开火。 事实上朝鲜早已推行此类战略——不仅量产部署了数百台机动发射车,还积极发展机载雷达与侦察卫星等预警系统。但2025年6月这场冲突的结果,很可能进一步强化了朝鲜倾向于快速升级的进攻性姿态。 以色列和美国的导弹防御经验表明,高强度的地区冲突对拦截弹库存的消耗将何等残酷。 鉴于前文讨论的消耗速率,这场12天战争对美国及其盟友防御半岛更先进、规模更大的地区弹道导弹武库的能力提出了严峻质疑。 由于中国导弹的技术先进性,以及在印太环境下难以复制以色列的导弹拦截策略,防御这类力量所需的拦截弹数量很可能远超12天战争期间的用量。 正在建设的关岛导弹防御系统显然不足以应对当前及未来的中国中程弹道导弹威慑。 但"真实承诺 II"行动对纳瓦提姆基地的打击结果表明,战机疏散、机堡防护以及增建跑道与可起降滑行道等被动防御措施,或能有效应对远程常规导弹袭击。 尽管纳瓦提姆基地承受了32枚中远程弹道导弹打击(包括一枚直接命中加固型F-35I机堡),却未损毁任何战机,仅少量机库遭破坏。与主动防御相比,这些被动措施能以更低成本延长空军基地的持续作战能力。 关于被动防御的效用和应对大规模导弹攻击的难题,这些经验教训在朝鲜半岛背景下更为贴切。朝鲜短程弹道导弹飞行时间更短且数量庞大,可能对"萨德"或"爱国者-3"等主动防御系统构成难以克服的挑战。 2024年朝鲜人民军接收的250辆可搭载1000枚"火星-11D"短程弹道导弹的运输起竖发射车,既揭示了问题的严重性,也表明需要数量惊人的拦截弹才能应对。 伊朗与以色列在这场12天战争中的迥异经历,共同揭示了当代导弹冲突中防御体系的持久困境。 伊朗脆弱老旧的防空系统使以色列导弹拦截战略取得惊人成功,极大削弱了伊朗导弹部队的作战效能。然而美以两国防空体系仍捉襟见肘,需要消耗海量拦截弹才能抵御伊朗零散的反击。 这一情况预示着美国及其盟友针对其他对手的导弹防御行动前景堪忧。对中国采取类似的导弹拦截策略似乎并不可行,而要保卫关岛等基地则需要极其庞大的拦截弹数量。 如果在与伊朗不到两周的对抗中就消耗了约四分之一的萨德和标准-3导弹库存,那么与更先进的解放军火箭军进行区域冲突无疑会消耗更大比例的库存。 由于拦截弹的生产和消耗速度难以跟上中国导弹的生产步伐,加大对被动防御的投资是明智之举。 "真实承诺 II"行动中以色列的经验表明,飞机掩体、分散部署、快速跑道修复以及更大型灵活的空军基地等被动防御手段,是减轻主动防御负担的相对低成本方案。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