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陆基反无人机系统的舰载化动向与启示 | |
www.wforum.com | 2025-10-22 17:58:03 蓝德智库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随着无人机群与低成本巡航武器在多域冲突中的广泛运用,美军正加速将部分陆基反无人机系统移植到海上作战平台上,以弥补其航母打击群在遭遇大量无人机/巡航弹袭击时的弹药与成本压力。2025年美军将“郊狼 Block 2”和“走鹃-M”反无人机系统列入面向“福特”号航母打击群的舰载化适配计划。这一转向表明,美军海上防空正由单一依赖高端拦截向高低搭配、分层防御、成本-效能平衡的体系化防护模式演进。美军意图通过将模块化、可部署型的陆基拦截能力引入舰载防区,建立能对抗多样化、分散化威胁的弹性防线。在此将围绕两型系统对美军舰船防空能力的重塑、陆基技术上舰的适配难题,以及这一部署对我军反无人机体系建设的参考价值与应对思路展开研究。 一、两型反无人机系统对美军舰船防空能力的重塑 (1)以低成本消耗应对低价值饱和攻击 美军传统防空导弹如“标准”-2、“标准”-6、“标准”-3单价数百乃至数千万美元,而“郊狼 Block 2”与“走鹃-M”的单价分别仅约12.5万美元、50万美元,一旦部署,将有助于使美军在面对低成本无人机威胁时显著改善成本-交换比与弹药深度,由此缓解美军高端拦截器的耗尽风险。
就性能基础而言,“郊狼 Block 2”的低成本并非以牺牲战力为代价,其外形类似导弹,尾部配备四个可控操纵面,采用火箭发动机与涡轮发动机组合,最大速度约555公里/小时,射程约15公里,滞空时间约4分钟,通过动能毁伤方式高速撞击目标,据说能对不同大小和机动性的无人机实施撞击拦截。
“走鹃-M”则由双涡轮喷气发动机驱动,具备垂直起飞与高G机动能力,可快速机动拦截指定目标,并能在目标空域盘旋直至捕获目标,其采用箱式发射装置,可长时间免维护,部署灵活性远超传统导弹。 (2)巡飞与可回收能力对舰艇防空的战术扩展 不同于传统防空导弹“发射即一次性”的特性,“郊狼 Block 2”与“走鹃-M”均具备功能创新: 二者均具备喷气式巡飞能力,可在目标空域盘旋等待,为舰艇提供动态防御缓冲区; “走鹃-M”在完成侦察或无需摧毁时还能返航降落、加油复用,提升持续作战能力。
“郊狼 Block 2”可借助发射器数据链与前沿区域防空指挥控制系统(FAAD)在飞行中接受制导更新,并通过电子安全解除装置(ESAD)实现对同一目标的多次攻击尝试以提高杀伤概率; “走鹃-M”采用开放式架构,便于其与现有雷达、传感器和指挥网互操作,并能凭借人工智能与自主控制使单一操作员能够监督多架平台。 (3)由陆基实战到海基集成进行跨域能力迁移 两款系统并非全新概念产品,而是基于陆基实战验证向海基快速迁移,由此助力美军显著降低技术与战术风险。 美国陆军已将“郊狼 Block 2”纳入低速无人机综合攻击系统(LIDS),将其部署于中东、非洲、欧洲等约36处,并宣称已成功击毁了至少约170架无人机;“走鹃-M”自2024年1月起也已投入作战评估,其陆基应用基础亦已成型,由此表明这两型武器已经在实战环境下获得初步验证。
就海基适配实践而言,二者具备一定实证与工程便利性,如: 美国海军已经在“福特”号航母打击群的部分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上的Mk 41垂直发射系统旁加装了专用发射器(与陆基发射器在结构上具有高度通用性,见图4),“郊狼 Block 2”的折叠机翼设计适用于舰载空间约束。虽然现有资料尚未公开显示其直接与Mk 41垂直发射系统完全继承,但其已实现与现有舰艇发射架构的物理兼容。
“走鹃-M”采用箱式/垂直发射与返航回收设计,其发射装置(见图5)可直接固定在甲板或舱面,无需穿透舰体或大幅改造舰体结构,且只需由机库移至发射位即可作业,维护周期长、部署灵活,适配性明显优于需深度改装的传统发射系统。 二、美军陆基反无人机系统上舰的适配与挑战 (1)“宙斯盾”系统协同性未知,指挥链路存断层风险 目前尚无公开证据表明“郊狼 Block 2”和“走鹃-M”已与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的“宙斯盾”作战系统实现深度集成。“宙斯盾”承担舰上探测、目标识别与火力分配核心功能。若二者不能接入这一统一数据链,则须依赖旁路或临时链路,由此可能会导致信息延迟、目标指配冲突与火力调度混乱。
单就技术层面而言,“郊狼 Block 2”陆基版依赖低空无人机防御系统(LIDS)数据链,与“宙斯盾”Link-16存在协议和传输差异,需要适配接口;“走鹃-M”的AI控制,若无法获得实时态势输入,也可能误判或攻击低价值目标,从而浪费弹药并降低整体效能。 (2)复杂场景拦截能力存疑,电子战与诱饵挑战待验证 实战中攻击方通常结合使用电子干扰、诱饵与自杀式突防方式。现有公开资料显示,虽然这两型系统具备多传感器制导与在飞制导更新能力,但关于其抗强电磁干扰能力、对诱饵/群体目标的识别与甄别性能、最大机动过载与有效探测距离等关键参数尚未见详情披露。并且二者对外部链路的依赖意味着一旦预警或指挥链路受干扰,其对远端或持续来袭目标的覆盖与追踪能力将明显受限。 (3)舰队推广与产能/补给矛盾导致其持续作战能力受限 现阶段,美军对这两型系统的列装计划仅集中于“福特”号打击群的部分驱逐舰,而非全舰队推广。考虑到美军在役的阿利·伯克级驱逐舰70余艘,若要实现大规模覆盖需要可观产能与较长时间。 并且“郊狼Block 2”的年产量仅约500枚,“走鹃‑M”不足300枚,若按美国海军的示例配置,如每舰“郊狼Block 2”20枚、“走鹃‑M”10枚,估算得出,要满足印太30艘级别舰队需求需大量弹药,补给与产能短期内难以完全跟上。此外,红海等远区作战的大量消耗还将进一步挤占库存,导致美国海军的部署节奏与其战区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三、“郊狼/走鹃-M”上舰对我军的启示 美军在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上试装“郊狼 Block 2”和“走鹃‑M”低成本反无人机系统,为舰船近程低空防御提供了新的构型思路。该举措以低成本拦截器扩展防空弹药深度,构建高低结合的分层防御体系,并验证了陆基反无人机技术向海基迁移的可行路径。但同时,上舰实践也暴露了集成、抗干扰以及舰载能量分配等方面的制约。在此将结合我军海上防御的任务场景等实际情况,研究我军同类系统上舰应用的适配性改进方向,并探索可落地的战术应对思路。 (1)对我军的参照价值 美军将低成本巡飞弹/可回收拦截器上舰,验证了以低耗扩充弹药深度、延展防护节律的战术思路。对于我军,这一做法具有明确的参考价值,尤其在护航、近海防御与岛礁守备等需要长期驻防的任务场景下,我军可通过低成本效应器补强弹药深度,降低中高端拦截器的消耗速度,提升编队持续防护能力,如: 将陆基经验证的低成本拦截器作为海基化候选,优先采用模块化、箱式发射与可回收设计,以降低航母/驱逐舰的改装门槛; 将低成本拦截器定位为编队近场/低空弹药深度层,与中高端拦截器形成明确分层与拦截优先级; 采用陆基先验、小批海基试装、条件列装的工程路径,加速能用化同时控制风险。 (2)我军参照部署时的注意事项 “郊狼 Block 2”和“走鹃‑M”上舰已然暴露出集成、抗干扰、产能、操作与维护等多方面挑战,因此我军在参照部署同类系统时需重点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在于系统集成与指挥链路。即应提前验证发射器与舰载作战系统能否实现低延迟互联,并制定接口规范、异常处理流程和人工确认规则,确保拦截指令及时准确传达,避免形成能力孤岛。 其二在于抗干扰与识别能力。即应在设计和演训阶段充分验证低成本拦截器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命中率与误判率,优先发展多模融合、抗干扰算法,并在海基部署前完成针对电子战和诱饵的实测。 其三在于产能与后勤保障。即应结合弹药消耗模型、维护周期和补给链能力,规划合理列装节奏与弹药储备,避免突发消耗过快导致防御能力断档。 其四在于作战环境与探测约束评估。即需评估不同海况、昼夜条件下传感器探测与拦截能力,确保系统在复杂环境下仍能保持有效覆盖。 (3)我军的战术反制措施 若需要时,我军可基于现有舰载电子战、便携/舰载防空导弹、空基电子战吊舱等,通过如下战术组合,将此类威胁的效能压低至可控范围。 ① 可利用舰载电子战单元等重点针对Link-16等此类中段数据链以及无人机防御系统的感知与指挥节点,进行先断链再打击。 ② 利用主炮与近防炮建立梯次火力拦截序列,在拟用高价值弹药前,按既定触发条件进行人工确认。 ③ 可实施多波次异构平台突防,即先利用高速武器先导试探防御,再发起大量低成本蜂群与假目标以快速消耗拦截库存,关键时刻启动电子战破坏态势判断。 此外,我军还可将廉价的空投/舰载假目标与电子诱饵纳入常态防护与突防编排,用以诱导对手消耗其弹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