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低成本作战新策略:饱和式消耗战 | |
www.wforum.com | 2025-09-23 14:33:20 外交事务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莫斯科认为可以通过无休止的消耗战赢得胜利 9月7日,俄罗斯发动了对乌战争以来最大规模的空袭——单夜发射860架"沙赫德"无人机和导弹。袭击目标不仅限于乌克兰境内。两天后,其中19架自杀式无人机闯入波兰领空 ,迫使北约战机紧急升空。数日后又发生类似侵犯罗马尼亚领空事件。这些并非孤立事件,它们标志着莫斯科已将廉价量产的爆炸无人机作为其空袭行动的核心手段。 过去三年间,俄罗斯大幅增加了单向攻击无人机的发射规模。根据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分析的乌克兰空军数据,战争初期莫斯科平均每月发射150至200架此类无人机。如今其月产量和部署量已接近5000架 ,周均超1000架。 仅2025年,俄罗斯就向乌克兰发射了超过3.3万架"沙赫德"无人机及其衍生型号,而去年同期这一数字仅为4800架。与此同时,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的发射量保持相对稳定,如下图所示。 这一转变清晰展现了俄罗斯不断演变的战略——通过饱和式攻击消耗防空力量、施压城市中心区,迫使乌克兰放弃抵抗。 莫斯科认为赢得战争的关键不在于决定性的坦克攻势和精准打击,而在于用低成本、大批量武器进行无休止的消耗战。 可扩展性是俄罗斯低成本无人机战略的关键。伊朗最初设计了"见证者"无人机(Shahed在波斯语和阿拉伯语中直译为"见证"),战争初期进口了该型号。如今这些无人机已在俄罗斯境内多个基地生产,包括阿拉布加的工厂和伊热夫斯克机电厂 (IEMZ Kupol)。 为维持产量,俄罗斯利用国际供应链获取电子元件 ,据报道还持续使用西方电子产品 。根据报告显示,近几个月其制造规模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在IEMZ Kupol工厂,该厂正在研发诸如Shahed-238游荡弹药等先进型号。 这种生产能力使俄罗斯能够根据战场反馈进行创新,开发不同型号,并在发射中增加诱饵系统。例如最先进的"天竺葵-3"型无人机,据称射程可达2500公里 。 这意味着俄罗斯不仅能像最近那样向波兰派遣19架此类无人机,还能打击更西部的目标。波罗的海国家和部分中欧地区现已进入打击范围,俄罗斯还具备同时向多国发射这些无人机的能力。 西方面临的挑战并非拦截这些无人机的技术难度,而在于如何以可持续的成本实现拦截。用北约战斗机击落它们或派遣昂贵的拦截导弹—— 如波兰所为 ——虽能展现决心,却在财政上难以为继。 因为使用导弹或战斗机实施拦截的成本极不对等:俄罗斯生产这类游荡弹药的成本仅需2万至5万美元, 某些诱饵型号的造价甚至更低 。防御方无法承受为击落每架无人机耗费数十万美元的代价。 乌克兰在战场上领教了这一点。由于这些"沙赫德"无人机速度缓慢,大部分都被乌克兰机动防空炮手击落。其他更廉价的选项,如拦截无人机和能量激光武器 ,正成为主要选择。西方国家若要抵御大规模无人机袭击,也需要采取类似策略。 无人机对乌克兰同样至关重要。战争初期,基辅的无人机库规模有限,主要依赖Bayraktar TB2和商用四旋翼无人机执行侦察与炮火定位任务。但随着时间推移,乌克兰逐步摆脱对外国平台的依赖,建立了自主的无人机生态系统。 通过" 无人机军团 "等计划,基辅动员了志愿者工坊、私营企业和国家支持项目,打造出多样化的无人系统编队。该国已建立起本土生产能力,据称目前每年可生产500万架各类无人机。 对乌克兰而言,发展自主无人系统是弥补兵力短缺的核心战略。第一人称视角(FPV)无人机便是典型代表。在前线,这种无人机已成为主力装备,因其能作为廉价精确打击系统攻击坦克、火炮和掩体。 FPV无人机常与高空侦察机协同作战,使乌军旅级部队能在发现目标后数分钟内完成杀伤链闭环。为应对俄军干扰无人机与操作员通信的电子战策略,乌克兰已开始部署通过线缆连接的光纤制导无人机 ,其抗干扰能力可支持10公里至15公里的作战半径。这些创新技术通过精准的无人机打击替代昂贵炮弹,有效缓解了炮弹短缺问题。 乌克兰也加大投入扩大远程打击系统的生产规模。与俄罗斯以城市中心为打击目标以施加最大心理压力的策略不同,乌克兰的战略更侧重于攻击战略基础设施—— 炼油厂 、储油库和军事基地 。 事实上,乌克兰在这方面似乎取得了成效。就在最近,乌军成功袭击了距乌克兰边境1400公里的俄罗斯最大炼油厂 。乌克兰旨在扼制俄罗斯的后勤补给并削弱其经济——但俄罗斯广袤的国土面积使得这类打击行动难以持续。 对俄罗斯而言,无人机生产的可扩展性重塑了其战场战略。俄方正以两种形式部署这些无人机:常规打击与密集齐射。常规打击指每日小规模发射游荡弹药,旨在对乌克兰保持持续施压。而密集齐射规模则庞大得多且具有协同性,常与巡航导弹及弹道导弹配合使用以压制防御系统。 我们在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分析显示 ,2022年俄军每次典型齐射约动用100架无人机和导弹,每月发动一次。到2025年年中,单次齐射弹药量已攀升至近370 枚,攻击频率缩短至每八天一次。俄军有时甚至以短至两天的间隔发动如此大规模的攻击波次。 俄罗斯战场战略中这些密集攻击遵循着清晰的逻辑。其主要目的并非摧毁特定目标,而是对防御者和民众造成心理打击。当俄军一夜之间发射500多架单向攻击无人机时,弹幕往往击中基辅等城市中心区域,散播恐惧与不安。 居民们不会关心击落了多少无人机,他们亲历的是刺耳的警报、剧烈的爆炸以及无眠之夜 。这种令人精疲力竭的恐怖氛围,正是莫斯科试图营造的效果——既削弱平民士气,又考验乌克兰的抵抗决心。 这些行动还为俄罗斯提供了在垂直和水平两个维度扩大冲突的手段。在乌克兰境内,大规模无人机袭击使莫斯科能够同时对多个地区施压。在乌克兰境外,正如波兰案例所示,俄罗斯得以将战争足迹延伸至北约领土。部分诱饵系统并未携带有效载荷,当它们在乌克兰边境以西更远处失去踪迹时,莫斯科便可推卸责任。 从武器效能的角度来看,这种战略显得效率低下。"沙赫德"无人机速度缓慢,成功命中并摧毁目标的概率很低。其精度通常较差,飞行时速不足200公里。在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其成功率都低于10%。 然而,作战效能不能仅用原始数据衡量。通过保持持续施压 ,莫斯科意图瓦解敌方士气、消耗防御资源,并迫使乌克兰的支持者质疑长期援助基辅的代价。即便多数无人机被击落,"沙赫德"仍具备成本效益 ,因为其设计初衷是消耗战而非精确打击。 俄罗斯的无人机技术也在不断改进。早期型号飞行高度较低,约1公里至2公里,较容易被拦截。这一点从拦截成功率上可见一斑:在发射数量有限、防空体系未饱和且使用早期型号的阶段,这类无人机每日被击落率约为7%至8%。而新型号如今已难以用传统方式拦截,加之近期采用的蜂群战术 ,最近几个月其突防率已攀升至20%左右。 数量决定成败。即便命中精度从未提升,发射数百架无人机也能凭借数量优势确保更多突破防线。随着投放量和打击效能的双重提升,如今能穿透防御系统的无人机比例已远高于战争初期。 这一行动符合苏联及俄罗斯的军事思想。早期战略家们早已预见到传感器、 无人系统和精确制导武器的发展将迫使军队分散作战,采用碎片化、非线性的作战方式,而非接触作战将取代传统的大规模集群作战。 "沙赫德"无人机完美契合这一模式。它使俄罗斯能够远程发动攻击,饱和防御系统,持续消耗敌方资源,而无需依赖决定性的地面行动。这是无人机形态的消耗战,将胁迫与疲敌战术融为一体。俄罗斯能以极低成本实施这种战略。 莫斯科夜复一夜地发动无人机群袭,打造出弗拉基米尔· 斯利普琴科等军事理论家一眼就能认出的现代非接触战争模式。这些无人机并非旨在实现战术突破,而是为了拖垮乌克兰,并让其支持者付出代价。 |
|
|
|
![]() |
![]() |
相关新闻 |
![]() |
![]() |
北约真要下场,俄乌战场会变成什么样? |
![]() |
中国维和部队装备新型“钛合金小钢炮” |
![]() |
“南天门计划”硬核亮相 美国开始怀疑人生 |
![]() |
俄对华提供尖端发动机 打破美国技术封锁 |
![]() |
百名摩萨德潜入伊朗境内 炸掉军火库扬长而 |
![]() |
北约真要下场,俄乌战场会变成什么样? |
![]() |
中国维和部队装备新型“钛合金小钢炮” |
![]() |
“南天门计划”硬核亮相 美国开始怀疑人生 |
![]() |
俄对华提供尖端发动机 打破美国技术封锁 |
![]() |
百名摩萨德潜入伊朗境内 炸掉军火库扬长而 |
![]() |
官宣!三机弹射画面公开 已经领先福特级 |
![]() |
70万兵力压境 普京“苏联复兴蓝图”越战越 |
![]() |
实属罕见!美军工巨头主动曝光 |
![]() |
以色列难受了!土耳其雷达可探测F-35 |
![]() |
破解巷战难题!中国小型无人战车扛火箭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