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契奇的“卖弹外交”:乌克兰可以随便用 | |
| www.wforum.com | 2025-11-04 02:00:30 世界军事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
11月初,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在一场电视访谈中高调宣称,该国弹药库“已经装满”,尤其是迫击炮弹产量“比法国还高”,并明确向欧盟“喊话”:谁需要弹药,都可以来谈判,甚至“全部拿走”。 这番表态显然不只是一次贸易信号。它出现在一个高度敏感的时间点——乌克兰战场的弹药短缺已成为整个欧盟防务议程的首要难题。2025年第三季度,欧盟对乌军事援助遭遇“瓶颈期”:根据北约秘书处内部评估文件,截至9月底,乌军对155毫米炮弹的月均需求超过15万发,而欧盟成员国实际供给仅为三分之一。 “我们已经没有多余库存。”一位北约军工协调官员向《金融时报》透露,“欧洲的战术弹药库正在被快速耗尽。” 在这种背景下,非北约成员、且“自称中立”的塞尔维亚突然宣布“仓库满仓”,无疑是一记意图明确的“政策暗投”。武契奇没有隐晦,他称向欧盟提供弹药将是“对欧洲安全的重大贡献”,并强调与欧洲伙伴签署长期供货合同是“完全可能的事情”。 这不是孤立动作。早在2023年,欧盟已将塞尔维亚视作关键弹药供方之一。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在当年一场闭门会议上坦言,“除非我们愿意从非成员国寻找帮助,否则乌克兰的炮弹供应将难以为继。” 塞尔维亚显然正借此窗口,试图将“军火库存”变成政治筹码,而这种操作,注定不会风平浪静。 绕道援乌?俄罗斯愤怒升级武契奇的“库存外交”立刻引来了熟悉的质疑者:俄罗斯。 2025年春,俄罗斯对外情报局公开点名塞尔维亚国防制造商,称其通过伪造最终用户证书,将弹药经由中间国转运至乌克兰。莫斯科方面指称,捷克、保加利亚与波兰多次在这一过程中担任“弹药中介”,完成了从“塞尔维亚仓库”到“乌克兰前线”的全链条转送。 “这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一种模式。”俄外交部发言人在一次例行发布会上表态,“我们掌握了足够多的物流轨迹和证据,表明贝尔格莱德正在违背其对俄的中立承诺。” 实际上,这已是俄方第三次就该问题公开施压。2023年,一批泄露的美军内部情报文件显示,乌克兰可能通过第三国采购渠道,获得了总值约8亿欧元的塞尔维亚弹药。当时的塞方反应与如今如出一辙:全盘否认。 2025年,莫斯科的立场变得更加明确:即使弹药出口并非直达基辅,只要其最终流入乌军之手,便构成事实上的“违约”。这一逻辑直接挑战了塞方的“中立立场”。 而武契奇的回应,表面看依旧坚决。他公开表示,俄罗斯方面所指控的“捷克协议”从未发放出口许可,也不存在所谓“导弹交付”。更重要的是,他再次强调:“买家可以用这些弹药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事。” 这是一次语言技术上的“去责任化”操作:弹药卖出后如何使用,塞方“不负责”。这不仅符合贝尔格莱德一贯的“最终用户放任制”,也为其规避直接援乌责任提供了缓冲带。 但在俄方看来,这种“可预见后果”本身就是背叛——尤其在乌克兰战场成为俄国家安全叙事中心的当下。 武契奇的“卖弹外交”表面上,塞尔维亚高调出口弹药,是一次经济行为;但深层看,它更是一场外交存续博弈的对冲操作。 在俄欧之间保持“中立”,对多数国家而言只是口头策略,但对塞尔维亚而言,却是国家身份构建的一部分。 与俄罗斯之间,塞尔维亚拥有多重依赖:东正教文化纽带、天然气主供渠道、军备采购传统、安理会层面的“科索沃否决权”。任何破坏这些联系的外交姿态,都可能引发多米诺效应,波及塞国内政治安全。 但与此同时,欧盟才是塞尔维亚最关键的经济出口地和投资来源。2025年前三季度,欧盟占据塞尔维亚出口总额的64%,其中军工领域对欧订单已超7亿欧元。更重要的是,塞尔维亚仍在努力推进其“欧盟候选国”进程,且被寄望于2030年前完成正式入盟谈判。 这种双重依赖下,武契奇的弹药出口不是战略选边,而是一种经济—政治互抵术。 他并未回避军工行业的现实依赖:塞尔维亚国防产业直接雇佣超过2.4万人,间接带动区域配套经济链,若无出口支撑,将难以为继。 “我们必须让军工厂活下来。”这是武契奇在近三次讲话中重复出现的表述。某种程度上,这不是解释,而是最后的依靠。 灰色“库存红利”的博弈法则相比其他中立国家如奥地利或瑞士,塞尔维亚所扮演的角色更具灰色属性。其“库存外交”显然不是对欧顺从的象征,更像是对自身外交空间的“反向挖掘”。 欧洲对弹药的饥渴已让它对采购来源愈加宽容。欧盟委员会内部安全小组2025年9月通报指出,当前欧盟用于乌克兰援助的非原产弹药中,部分来源于“非北约中立国”,其中以塞尔维亚为主。 这种“默认采购策略”,实质上是一次对“中立弹药”的默许采纳。北约国在最终用途监管上也转向低调配合——不问货从哪里来,只要能到前线。 而塞尔维亚则以此换取另一种资源:外交回旋空间。对俄释放“没有直接出口”、对欧示好“欢迎签长单”,两边不站队,却都不失联。 更微妙的是,塞尔维亚的出口动作也在撬动中东欧军工格局。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等国家开始将其作为后端弹药补充国,推动形成“准北约弹药市场”,而非官方援乌体系的一部分。这给了塞方新的政治嵌入点。 在这个灰色市场中,谁掌握产能、谁控制库存,谁就拥有议价地位。武契奇所称的“欧洲可以签协议,全部拿走”,背后指向的,是塞尔维亚第一次用“弹药本位”对话布鲁塞尔的可能性。 弹药外交能走多远在高强度战争拉锯的当下,传统意义上的中立政策正被现实撕裂。 奥地利仍在维持宪法中立条款,但其在制裁与情报交换层面早已站队;瑞士虽拒绝军火援乌,但允许部分弹药经第三国转运;芬兰与瑞典更已“中立破产”,主动申请加入北约。 在这场地缘大洗牌中,塞尔维亚的中立空间日益逼仄。 对俄罗斯而言,贝尔格莱德的灰色操作已接近红线;对欧盟而言,如果塞方未来寻求更高层级的一体化进程,弹药问题也可能成为必须交代的节点。 而武契奇显然明白这一点。他一边强调“我们只是为塞尔维亚服务”,一边将弹药外交包装为“安全贡献”;一边否认与俄破裂,一边向欧盟敞开合作窗口。这是一种绷紧极限的平衡技艺,也是一种极为高风险的政治投资。 眼下,这项投资还在兑现红利。欧洲需要弹药,而塞尔维亚仓库确实满了。但等到乌克兰战场的火线压力缓解,或欧洲自产体系回归正轨,这份“库存红利”还能撑多久,将取决于武契奇在外交棋盘上下一步敢走多远。 |
|
|
|
|
|
|
| 骗美国拆了F22生产线?16年后,解开谜底 | |
| 中国第4代核裂变反应堆 钍基熔盐堆有多牛? | |
| 喝这款韩国酒后 习近平“表情”被疯传 网友 | |
| 美国新型无人机首飞 和中国差距更大了? | |
| 八倍兵力压境,乌军只剩“死亡走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