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迪真的怕了?要求中国暂停出口歼-35 | |
| www.wforum.com | 2025-11-03 14:09:51  边解感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 
               近日,印度防务网站IDRW突然放出一条“独家”:印度政府已在金砖峰会期间向中国提出要求,要求暂停向巴基斯坦交付歼-35隐形战机,交付时间不得早于2029年。配合而来的,是一连串印度媒体的胜利宣告——“外交重大突破”“中方接受印方主张”“成功遏制巴铁升级”。 但现实中,这笔所谓的“暂停交易”从未被中方确认,更未有官方协议被签署,甚至连“交付谈判已达成”的消息,也早在6月被巴基斯坦国防部长哈瓦贾·阿西夫亲口否认。当时他明确表示:“并未与中方就歼-35战斗机签署协议,也未确定任何交付时间表。” 那么,一笔从未落地的交易,如何能被印度媒体包装成“中方屈服”的外交成果?答案其实不在战机,而在话语权。 在印巴冲突的长期舆论战中,“提前造势”一向是印度媒体的惯技。从阵风战斗机进场时对中国“秒杀说”的高调渲染,到歼-20试飞时的“雷达一眼锁定”论调,再到这次关于歼-35的“叫停”叙述,逻辑一贯如出一辙:用未被证实的言辞主导叙事,把未完成的现象解释为主动胜利,然后反向塑造“印度影响力已扩展至中国决策层”的话语模板。 问题是,这一轮话术虽然熟练,却很难掩盖印度自身对中巴空中实力对比的焦虑。否则,何至于在歼-35尚未出口、尚未谈判、尚未定价的阶段,就急不可待地跳出来声称“推迟成功”? 说到底,媒体鼓噪得越早,恰恰说明军情端坐得越不稳。 拒绝被定义的军贸逻辑面对印度媒体的高调操盘,中方并未回应。这种沉默不是搪塞,更不是默认,而是一种刻意的信号控制。 首先,中方从未就歼-35出口事宜发布过正式谈判进展信息。唯一被巴方高层提及的一次“欲望表达”,也被阿西夫及时否认。从中方视角来看,歼-35的定位远非一般军贸商品,它是中国第五代隐形战机中的关键型号,正处于大规模列装初期,其产能、性能、配套体系都尚未完成完整的出口适配评估。 其次,中方军贸体系从不急于对外透露“潜在交易”,尤其在涉及战略级装备时。不同于美俄喜欢“先喊再压价”的军售套路,中国通常秉持“政治可靠、财务透明、安全稳定”的三重审查机制。歼-35若要出口,无论是面向巴基斯坦,还是其他第三世界国家,都需首先满足几个基本门槛: 
 巴基斯坦尽管是中国传统盟友,但在财政偿付与后勤保障能力上的风险,并非秘密。其歼-10C采购本身就是基于长期分期贷款进行的分批交付,还款周期横跨十余年。若再叠加歼-35这类高复杂度平台,无论从风险控制还是政策稳定角度来看,都不可能草率推进。 中方的沉默背后,是一种制度性克制:交易未达成,不回应;节点未成熟,不放信号;武器未准备好,不开启窗口。这不是“被动沉默”,而是主动的不表态。 出口节奏背后的外交术印度媒体错误地将“交易尚未开始”解读为“交易被叫停”,本质上是对中国军贸逻辑的误读。对中方而言,歼-35从来不是一桩普通的出口生意,而是一枚外交筹码——不是用来“马上出售”的,而是用来“精准掀牌”的。 在当前中印边界问题未定、印美军事互动升温、南亚多边机制碎片化的背景下,歼-35是否出口、何时出口、向谁出口,都具备足够的博弈价值。 这不是第一次中国将高端军贸延迟转化为地缘战略杠杆。早年JF-17战斗机的Block III版本出口,就曾因东南亚局势波动而延期;歼-10系列向中东扩展时,也经历了长达三年的谈判与推送周期;甚至在更早的枭龙项目中,核心生产环节的转移也被设置了多重前置条件。 对于歼-35这类战略级平台,中方显然更有耐心,也更清楚这类出口的实际意义早已超越“军售收入”本身。 印方如果真有意为自身争取时间,不妨放下“已经叫停”的宣传口径,转向实质性谈判姿态——例如在关税问题、互联互通议题、东盟协调中展示灵活性,这才是真正能换取“出口延期”的现实筹码。 而不是靠媒体喉舌发布一则自我祝贺稿,就指望中方按照印方时表调整军贸流程。这种幻想,从一开始就不存在。 中方考虑的核心问题印度焦虑的不只是“是否会出口”,而是“如果出口了,是否打破现有平衡”。而这恰恰是中方真正要考虑的核心问题。 目前南亚上空,维持着一种脆弱却稳定的空中均势格局。巴基斯坦空军凭借歼-10C和霹雳-15导弹获得了战术优势,而印度空军则在数量规模上依然占优。若局部摩擦爆发,巴方有能力局部压制,但在全面空战中仍需防守为主。 此时若引入歼-35,无疑会在局部地区形成空优碾压能力,尤其是在隐身突破与远程打击方向。但这也将迫使印度做出激进回应: 
 这种连锁反应,不仅会加剧南亚军备竞赛,还可能导致中印在外围冲突中被动卷入——无论是边界冲突、印度洋部署,还是马六甲通道的舰机碰撞。 从这个角度看,中方的“暂不出口”不仅是财政与产能的谨慎,更是地区稳定的战术平衡。保持克制,是为了不给对手发起“军购反扑”的借口,是为了在技术优势尚存时,维持格局不失控。 谁能决定歼-35的时间?歼-35是否会出口?何时出口?向谁出口?这个答案的决定权,从来不在印度媒体手中。 真正有决定权的,是中国国内的战斗机列装周期,是解放军对于六代机节奏的衔接判断,是巴基斯坦财政与后勤体系的承压能力,是南亚地区是否还能维持有限平衡,以及中国是否愿意在某一阶段,为地缘战略释放特定军贸信号。 在这一切未成熟之前,任何“叫停”“要求”“协议”“接触”的字眼,都只是制造噪音。中方一贯不通过噪音做决策,也从不接受媒体定调其外交节奏。 与其说印度媒体“赢了信息战”,不如说他们只是比对手更早焦虑。而中国的选择,依然掌握在中国自己手中。交易未起,但节奏已设;军机未出场,博弈已开始。  | 
          |
| 
              
               | 
            
              
               | 
          
              
  | 
            
              
                 | 
          
| 中国太空会师创纪录 美联社惊叹 美国急 | |
| 骗美国拆了F22生产线?16年后,解开谜底 | |
| 中国第4代核裂变反应堆 钍基熔盐堆有多牛? | |
| 中国步枪安装消音器 对普通士兵有什么用? | |
| 喝这款韩国酒后 习近平“表情”被疯传 网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