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宕近一年的红军城(乌克兰称波克罗夫斯克)战役即将进入尾声,目前俄军已全面攻入城内,激烈的巷战正在进行。红军城连同其旁边的季米特洛夫战前拥有约12万人口,在2022年开战至今俄军攻占的乌克兰城市中,仅次于马里乌波尔(43万人口,顿涅茨克州第二大城市)、北顿-利西昌斯克双子城(共18万人口)和梅利托波尔(15万人口,俄控扎波罗热州省会)。普京对于红军城战役非常重视,10月26日曾亲临特别军事行动总指挥部,根据俄国防部说法,有上万名乌军士兵在包围圈里。乌方对此予以驳斥,乌军总司令西尔斯基称战争仍在继续,乌军在红军城地区与俄军进行激烈交战,并未遭到包围。下图为红军城战役战场形势图,红色为俄军较为巩固的阵地,橙色为新拓展阵地及交火区。舆论会骗人,但战线是不会骗人的,从战线图不难发现,被围乌军确实已危在旦夕,陷落只是早晚的问题。红军城位于连接顿涅茨克地区多座城市的关键道路上,是乌控南顿涅茨克州最后一道防御屏障,一般认为,占领该城将加速俄军攻取顿涅茨克州南部领土的军事进程。顿巴斯地区(顿涅茨克州和卢甘斯克州)面积达六万平方公里,这里资源丰富,在沙俄帝国和苏联时期即发展成为知名的工业基地。苏联建国初年,顿巴斯曾是红军与白军激战之地,待到苏德战争爆发,又成为德军与苏军数次攻防的战场。
冷战期间,顿巴斯是整个苏联西部的工业中心,在冶金、电力、化工、机械制造和军工装备等诸多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就像对克里米亚一样,普京等俄罗斯民族主义者对于顿巴斯地区有着超乎寻常的执念,普京事实上已将占领顿巴斯全境作为对内的“潜在战争承诺”。在今年8月美俄首脑阿拉斯加峰会和10月16日普京与川普的长时间通话中,俄方都将“乌军撤出顿涅茨克州剩余领土”作为底线条件来谈。10月16日的通话中,普京更是做出愿意以扎波罗热和赫尔松方向的领土“交换”顿涅茨克州剩余领土的“重大让步”。可乌克兰深知乌东堡垒群的重要性,坚决主张现状停火,因此和谈告吹。俄军近期开始较频繁地出动坦克和装甲车,有扩大阵地战战果的意图。其一是拿下红军城和南顿涅茨克地区后就此收手,请川普出来斡旋,要一些“小筹码”,借坡下驴同意现状停火方案。如下图所示,一旦拔掉南边的“钉子”红军城(图中最大的圆圈,表示交火最为激烈),整个乌东堡垒群就成了一个开口80公里左右的巨大突出部。此时解除威胁的南线俄军(箭头1)可以放心北上,与北边红利曼方向南下的俄军(箭头2)共同包抄乌东堡垒群,从而避免正面强攻。俄军目前是按照方案二在准备的,只不过按照过去两年的进度,这场决定乌东格局的终极战役打起来不会轻松,要做好旷日持久、承受重大人员伤亡和内外局势不确定性的准备。风险和收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从收益角度讲,攻占乌东堡垒群对俄罗斯的诱惑同样巨大。政治层面,占领顿巴斯全境之后普京足以对内交差,即便停火也不会有太大压力——否则会被认为像2014年那样搞了一个“半拉子”工程。俄罗斯人看待乌克兰领土时是分感情等级的,克里米亚和顿巴斯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虽然普京将乌东四州(卢甘斯克、顿涅茨克、赫尔松、扎波罗热)全部纳入俄罗斯版图,但后两州俄国人其实没有那样在意。赫尔松和扎波罗热主要是为了打通去克里米亚的陆上走廊,当前俄军在扎波罗热方向的攻势也更像是一种牵制和掩护。经济层面,顿巴斯地区是乌克兰领土的精华,2014年4月战争爆发之前,顿涅茨克、卢甘斯克两州生产了乌克兰30%出口产品。即便现在许多城市在战争中被打烂了,但顿巴斯丰富的自然资源仍让其具有发展潜力,如下图所示,乌克兰顿巴斯地区的矿产资源价值遥遥领先于其他州。简单来说,一块土地能发展起来是受先天地理因素影响的,发展不起来也是有先天地理因素限制的。如下图所示,乌克兰第聂伯河以东最大的四座城市分别是哈尔科夫(全乌第二大城市)、第聂伯罗(第四大城市)、顿涅茨克(第五大城市)和扎波罗热(第六大城市)。红军城和“乌东堡垒群”恰好位于俄罗斯控制的顿涅茨克与乌克兰控制的三座大城中间。事实上,乌东堡垒群以西并没有很好的防御阵地,可供屯兵的城市比较少,处于易攻难守的状态,俄军控制该地区后将拥有更大的战略主动权,从军事角度完全可以从容休整一段时间,择机再战。在俄乌已经完全失去互信的情况下,乌克兰和欧盟几乎不可能拱手让出该地区。在1991年之前的几个世纪里,乌克兰一直是俄国/苏联将力量投射到欧洲心脏地带的跳板。它丰富的自然资源、庞大的人口和雄厚的工业基础,俨然成为俄国向西窥视欧洲大陆的“前进基地”。随着1991年苏联解体和乌克兰独立,欧洲的地缘政治格局被深刻改变,中东欧国家不再直接面临来自东边帝国的威胁,兴奋之余,波兰和匈牙利等国第一时间承认乌克兰的主权地位。1994年初,波兰裔美国战略大师、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明确指出:“一个强大而稳定的乌克兰将是对俄罗斯的重要制衡,这应当成为美国在冷战结束后的战略重点。”布热津斯基将乌克兰称为“地缘政治支轴国家”,他进一步阐释道:“没有乌克兰,俄罗斯就不再是一个欧亚帝国。少了乌克兰的俄罗斯仍可争取帝国地位,但其所建立的将基本是个亚洲帝国,并且更有可能被卷入与中亚人的冲突。”“相反,如果莫斯科重新控制了拥有五千二百万人口、重要资源及黑海出海口的乌克兰,俄罗斯将自然而然重获建立一个跨欧亚强大帝国的资本。” 克林顿第二任期的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是布热津斯基一手带大的高徒,其战略思想与老师一脉相承,因此早在九十年代末,美国就已经制定了推动乌克兰西化的一系列步骤,包括加入北约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以普京为代表的俄国战略界认为,乌克兰是西方手中的一把利剑,用以遏制俄罗斯的雄心壮志,而顿巴斯地区就是这把利剑的尖。从普京上任开始,乌克兰就是克里姆林宫外交政策的核心议题,只不过2014年之前俄罗斯的主要诉求是争取亲俄派掌权,与西方的交锋集中在经济战线。当时俄罗斯和欧盟、IMF曾争相对基辅施加附有政治条件的经济援助,极大撕裂了乌克兰社会。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之后,普京的对乌政策由经济拉拢转为军事对抗,但核心政治目标其实始终没有改变,那就是要将乌克兰(特别是乌东地区)重新纳入俄罗斯的势力范围。历史上乌东地区生活有大量俄罗斯族人,他们情感和民族认同上倾向于俄罗斯,这让普京能够在这场战争中实现一定程度的“以战养战”。像战斗力彪悍的顿涅茨克人民军、卢甘斯克人民军,他们原本是乌克兰人,而现在通通加入了俄军战斗序列,即战争对于俄罗斯不仅仅是消耗,也存在正向激励。一旦让俄军占领更多的乌东土地,被征服地区的人力、自然资源、工业基础将会为其所用,俄罗斯对欧洲威胁自然更大。在许多西方人看来,当代俄罗斯联邦是由最后一代苏联情报精英统治的,他们被称为 “希拉维克集团”(强力集团),是一个高度军事化和扩张主义的集体,每当欧洲方向出现权力真空时,他们就会伺机而动。于是一些欧洲人开始盼望普京的继任者出现,把目标聚焦在“下个时代的俄欧关系”,并放弃与当下的克里姆林宫打交道。可如果顿巴斯地区完全被俄罗斯占领,即便未来俄乌停火乃至达成和平协议,俄罗斯与欧盟的关系也很难修复。因为在国际政治中,“能力”往往先于“意愿”,一个国家是否“爱好和平”,取决于它有没有能力发动战争,而不是它愿不愿意发动战争。没有能力发动战争的国家最爱好和平,毕竟“意愿”是心理层面的东西,受领导人性格、意识形态、外交风格等因素影响,“能力”则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