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抄家!战争财政下俄罗斯掀起全民清算 | |
| www.wforum.com | 2025-10-25 00:39:30 边解感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
2025年10月,一纸来自俄罗斯特维尔州地方法院的裁定,再次刷新了外界对克里姆林宫财政手段的认知。这一次,“下场”的不再只是政府高官本人,而是他们的配偶。 俄罗斯联邦前能源部副部长斯韦特利茨基的妻子,被法院命令交出一批堪比博物馆藏品的私人财物:上百颗蓝宝石、红宝石,数百颗珍珠和切割钻石、祖母绿,更不用提金条、银条、各类纪念币与十余块名表。法院甚至规定,如拒不交出,每天将处以1万卢布(约800元人民币)罚金,直到财物全部清点完毕为止。 而这一切,仅仅是其丈夫破产清算程序的一部分。换句话说,斯韦特利茨卡娅作为“破产债务人的家庭成员”,直接被卷入资产追索。俄罗斯司法机关通过这种方式,向所有人释放信号:不再止于“当事人”,家庭成员同样处在清算视野之中。所谓“罪不及家人”,已成明日黄花。 财政动因下的“铁拳反腐”将斯韦特利茨卡娅案放入更大语境中,就会发现,这场“家属抄家”远非孤例,更不是孤立的法律执行行为。 早在今年9月,俄罗斯法院就已裁定将斯韦特利茨基名下控制的“罗斯托夫水务公司”收归国有,估值逾46亿卢布(约合4亿元人民币)。这并非首次针对前高官采取资产查封,2023年4月,俄前国防部副部长伊万诺夫被捕,其涉及金额高达25亿卢布的财产最终归国家所有,并于今年7月被判13年监禁。 这一系列操作背后,是普京政府不断加速的“财政回收工程”。据公开数据统计,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至2025年7月,俄罗斯已实现对近4万亿卢布资产的“国有化”,大致相当于2024年俄罗斯军费支出的三分之一。 而来自贪官与家庭成员的财产,仅占“可见面”冰山之一角。 更大宗的“回血”,来自对400多家私营企业的整顿。据俄检察机关2025年3月数据,仅过去一年,国有化资产已累计2.4万亿卢布,其中对“战略企业”的清算价值超过1.5万亿卢布。 这不仅是一场反腐,更是一次政经系统性的再集中。 “资源旧贵族”的崩塌时刻这场针对“贪官—寡头—资源型企业”三位一体的全面追责,标志着俄罗斯自90年代以来“政治保护伞”生态的瓦解。 在苏联解体后相当长时间里,那些掌握能源、基建、军工订单的高官与企业主,靠着权力导向与资源倾斜迅速发家,构成了俄罗斯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一股“灰金交错”力量。他们既非纯粹资本,又非体制中人,游走于制度边缘与政权核心之间。 而随着俄乌冲突长期化,战争带来的高支出压力与国际制裁对能源出口的打击交织在一起,俄罗斯财政能力迅速见底。 据官方数据,国家主权财富基金可用储备已从年初的9.99万亿卢布锐减至5.8万亿,跌至2019年以来新低。俄方多次强调“需节制支出、保障战时财政稳定”,而要填补这个缺口,最便捷路径正是向“既有富人”开刀。 于是,斯韦特利茨卡娅们成了“第一波波及对象”。 她或许未直接参与任何非法交易,但只因与“高官丈夫”绑定,便被法院判定为“间接资产持有者”,无权享有“个人财产独立”的保护。 这种法律逻辑的背后,是战争财政对私有财产权的系统性压缩。 战争经济下的“制度性洗牌”值得关注的是,这场“抄家潮”并非只发生在个人维度。从中层官员的珠宝、名表到全国性企业的控股权,俄罗斯官方以“反腐”之名,正在构建一种新的经济组织形式。 俄罗斯政府并未掩饰这一转向。2024年起,普京及其幕僚便不断提出“资产再平衡”、“国有资本在特殊时期的责任”、“应当追溯非法私有化”等政策术语,作为一整套新秩序的合法性来源。 根据俄媒体统计,2024年全年至少有67家私营企业被并入国家系统。官方理由包括:涉嫌腐败交易、早期私有化违规、与极端主义组织有资金往来等。这些理由常常被模糊处理,但配合高强度的行政调查和法院裁定,足以达成“事实清算”。 可以说,“反腐”只是一个切口,更深层的是权力重组。 在俄乌战争进入第四个年头的今天,莫斯科显然已经不再满足于“维持表面平衡”,而是加快将所有重要资源重新纳入掌控:人、企、钱、权,缺一不可。 从“反腐”到“财富迁徙”斯韦特利茨卡娅案之外,更值得关注的是克里姆林宫对整个财富流动路径的再塑造意图。与其说这是“反腐”,不如说是在重新定义何为“合法财产”,进而推动一场国家主导下的“财富迁徙”。 战争带来的不仅是财政缺口,更是话语权的彻底转移。在非常时期,法律可以迅速转化为“权力工具”,只要打上“战时需要”“国家安全”“反腐清算”的标签,几乎所有私人财富都可能在一纸裁定下被重新归类。俄罗斯这一波操作,不仅瞄准了“寡头存量”,也开始伸向“中产沉淀”。 据俄《生意人报》报道,2025年上半年,俄联邦安全委员会向总统提交的一份建议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大型金融信托账户的追踪管理,尤其是那些存在“非劳动性收入集中趋势”的账户。这一提法本身已不再局限于贪腐或非法所得,而是在为更广泛的财富征收开口子。 同时,俄罗斯央行也配合下发新规,对“与高风险人群有关联的高价值商品购买”进行信息登记,包括房产、珠宝、艺术品、奢侈消费,甚至涉及“离岸消费与国际交易记录的倒查”。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莫斯科正在以“非常态监管”模式,重塑金融秩序,并扩大资产征收正当性。 这是一种系统性的财富迁徙:从散落在企业、寡头和中上层个人手中,向国库、向预算账户、向国有资本集合平台集中。而“战争”只是过程合法化的最大借口。 这场“清算”并不必然伴随着暴力,但其后果极为深远。被判没收的资产可能在未来重新被配置为“国家级投资项目”,由亲克里姆林宫的新贵接盘。原有寡头失势,新的权贵入场,经济秩序就此“洗牌”。 这背后所透露出的,是俄罗斯统治层正在推进的一种“静态集权资本主义”:经济不是市场调节的结果,而是由统治意志与战争需要所导向的资源调配模型。 走向集中化的政治终局在俄乌冲突延宕之际,莫斯科的政治秩序也正步入一个更加封闭、集中与垂直整合的阶段。这场以“抄家”为象征的财产重组,正是这种集中化进程的关键一环。 当法院裁定斯韦特利茨卡娅必须上交珠宝时,它不仅仅是法律的胜利,更是国家意志对“私人领域”的全面覆盖。从能源部副部长的家庭,到地方水务企业的董事会,再到寡头所持的跨国控股链条,俄罗斯政府对“财产”与“权力”的认定方式,正在迅速统一:一切必须归于可控。 而这个“可控”,并不意味着透明与法治,而是意味着单一权力中心的直接调配。 正因如此,俄政府的国有化路径并未严格依照公开竞标、议会监督、民众参与等程序推进,而是通过“反腐调查+法院裁定+国企接管”的三段式流程快速执行。这种模式的最大特征,是效率高、阻力小、转移快。 因此,当外界仍以“清算贪腐”的逻辑解读斯韦特利茨卡娅案时,莫斯科已经完成了一个更加隐秘的目标:不动用显性暴力,却完成了对经济秩序的再次嵌套。 这也是为何俄罗斯内部越来越多的“老钱”选择悄然撤离,资产外逃、换汇转移、离岸设信托的行为频繁发生。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2024年俄私人资本外流约940亿美元,创下十年来新高。而与此同时,俄政府却不断对内实施“财富申报制度强化”“反洗钱审查”“海外资产信息自动交换”——用的是金融手段,打的是政治算盘。 当战争与经济一体化、财政与清算一体化,俄罗斯的体制逻辑也完成了又一次自我确认:国家不再是资源分配的仲裁者,而是直接参与者与主导者;政治不再依赖“分赃联盟”维护稳定,而以打破旧联盟来重构新秩序。 斯韦特利茨卡娅的珠宝清单,也许是一个家庭的覆灭清单。但对克里姆林宫来说,它不过是一次微调,一次带有“示范效应”的权力演练。 至于是否公平、是否违法,在一个主权高于一切、法院服从于政令的体制中,这些问题都变成了“技术性细节”。 结尾或许可以回到那句看似陈旧却依然精准的话:在俄罗斯,法律服务于权力,权力服务于生存,而生存从不属于多数人。 |
|
|
|
|
|
|
| 歼-10C将中俄战机挤出印尼 缺点仍是航程短 | |
| 刚嘚瑟,俄军雅克-52就被乌军拍死在机场 | |
| 惨不忍睹!湖北汽车冲撞小学生 社群全删光 | |
| 4万乌军挡住12万俄军 留给普京时间不多了 | |
| 中国巨型隐形无人机亮相,轰-20受到冲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