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史海钩沉 > 正文  
解放军开国五虎将PK三国五虎将
www.wforum.com | 2012-06-03 22:28:49  世界军事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林彪VS关羽    

    1、林是毛泽东井岗山嫡系。毛林彭三人最早在井岗山相聚,创业之初就在一起,好比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2、林彪论军事才能无疑是第一流的。在许多人眼里,他是中国现代战争历史上第一天才,特别是在互联网上被大多数军事fans尊为第一名将,盛名堪比关羽被尊为万世武圣。   

    3、大多数三国游戏也把关羽定位为武力最高的第一名将。(除吕布外)   

    4、林彪深受毛泽东信任,视为己出。关羽也深得刘备赏识。两人都被委以大任。林指挥中共最强大的四野大军,掌管战略要地东北。关羽也统帅蜀汉最精锐的部队坐镇荆州重地。   

    5、林彪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为人过于玩弄精巧、聪明过度,机关算尽反害自己身败名裂,跟林立果一起亡命异国。关羽也有一个致命缺陷:狂妄自大、贪慕虚名,结果就败在这上面,跟关平一起走麦城被斩。虽然两人弱点不同,但结局差不多。   

    林和关两人都是极爱面子的人,只能当老大不愿当老二。为了方便指挥关羽,诸葛亮曾故意安排关羽在华容道放跑曹操,让他内疚,此后就不敢不听军师的话了。林彪也一样,除了当副统帅,从来没有当过副职。

    二、徐向前 v 马超   历史总是不断重复的,两人的共同点如下:   

    1、作战风格相似。 徐向前作战狠硬快猛,擅长打硬仗恶仗,攻则势如猛虎一往无前。 马超也是以快猛恨而著称,他风卷残云式的骑兵冲锋曾打得曹操大军一溃百里。     

    2、部下多属猛将悍将。 徐向前的红四方面军的将领几乎全是"胆子大、嗓门大、打仗猛"的虎将,许世友、陈再道、王近山、王建安、陈锡联、聂凤智、韩先楚、秦基伟、王必成、陶勇等等。 马超的手下如庞德、马岱、马铁、马玩、马休、成宜、杨秋等人,玩过三国志的人就知道,这些人智力不高、谋略很少,但最擅长的就是"突击"。   

    3、徐向前当年只是红四方面军的第三把手,打仗由他负责,但政治地位不如张国焘、陈昌浩,还不被信任。马超也只是西凉军中的二把手,军事上全靠他,但政治地位排在叔叔韩遂之后,也不被信任。张国焘和韩遂一样,都是没有多少军事才能的人。   

    4、徐向前不是毛泽东的井岗山嫡系,得不到信任。马超在蜀国也得不到刘备的重用,因为他也不是刘备桃园结义的嫡系。   

    徐向前"归顺"中央之后长期得不到重用,没有太多的机会展示军事才能,再现红四方面军时期的辉煌战绩,但元帅的名份是少不了的,而且也得以善终。马超投靠刘备后也再没有机会独当一面,再现当年狂追猛打曹阿瞒那样的大胜仗,不过也始终居于五虎上将之列,也得以善终。  

    三、彭德怀 v 张飞

    二人都是粗中有细,张飞后独当一面时也是令曹操问风尚但,而彭总位居八路军,解放军二把手,打得蒋校长咬牙切齿,

    四、刘伯承 v 黄忠   

    1、刘伯承在加入共产党以前早就是川中名将。在解放军主要将领中年龄最大。   黄忠在投奔刘备之前本来就是三国名将,在五虎上将中也是年龄最大。  

   2、刘伯承视力不好,看地图费劲,黄忠体力不支,交战久了不行,都有这么一个弱点。   

    3、黄忠擅射箭,刘伯承据说枪法也很准。有一张刘伯承持枪卧射的照片很有名,据说他是在向二野干部们示范如何射击。

  4、刘伯承儒雅博学,著述颇丰。黄忠也是一代名将,看长相不似粗人,倒有点象个老学究,估计学问也不小。   

    5、黄忠不服老,老当益壮。刘伯承在解放战争中已50多岁,也算老将一员。   

    6、黄忠的传世经典战役是"定军山",刘伯承则是"千里跃进大别山",两者都跟山有关。

    五、粟裕 v 赵云      

    赵云的经典之作是长板坡单枪匹马救少主杀出百万曹军重围。无独有偶,粟裕的成名之作也是"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在几十万国军反包围中一举歼灭国军74师。虽然一个是救主,一个是歼敌,但共同点都是在大量敌军包围圈中火中取僳,险中求胜,极具英雄气概和传奇色彩,并且都是打掉了敌军的气势,精神上的意义非凡。   

    "大战长板坡"一千多年来成了中国民间津津乐道的故事,被写入众多的文学戏剧。   

    同样,"大战孟良崮"50多年来也成了解放军的传奇故事。   

    粟裕虽军事才能突出,但军中资历太浅,属于后起之秀,既没有彭、林那样受领袖喜欢,又没有刘徐那样拥有自己的大山头和人脉,所以他的威望和排名受到影响。   

    赵云也一样,虽武艺高强,但不象关张那样是领袖的铁哥们,也没有马超那样的大山头和一大批忠心的下属。     

    赵云在民间声名很大,妇孺皆知,被视为是中国军人英武善战的典型代表和理想化身。

  粟裕在军事fans中也很受欢迎,常被人抬出来跟林彪竞争"第一名将"的宝座,被很多 人视为解放军优秀战将的典范。

    这里有必要对 徐总做个澄清,徐总早在土地革命时期就是四方面军的前敌总指挥,与毛的职务一样,但是手下兵马比毛多。可以说徐总一生组辉煌的实在土地革命时期:

    徐向前经历了大革命的风风雨雨与广州起义失败的磨炼后,在政治上愈加成熟、坚定。1929年6月,徐向前受党中央派遣,到鄂东北任红一军31师副师长。红31师辖四个大队,300来人,干部大多数是青年农民。领导这 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司令部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时

    样一个部队,徐向前很注意发挥土生土长的“大老粗”的长处,从行军打仗到军民关系,处处以身作则,平易近人,和群众打成一片。这样,徐向前很快受到指战员的爱戴。   徐向前刚到任不久,就遇上了敌人的三次围剿。他总结了东江游击战的经验,率领这支弱小队伍同敌人周旋,避强击弱,避实击虚,多打小仗,积小胜为大胜,使“罗李会剿”、“鄂豫会剿”、“徐夏会剿”相继被粉碎,红31师在一次次战斗中得到锻炼,逐渐成长壮大起来。通过三次反围剿,基本上奠定了他的游击战术。1929年11月,在中共鄂豫边第一次党代会上,徐向前总结了海陆丰武装斗争失败的教训和鄂豫边斗争的经验,和戴克敏、曹学楷等同志一道提出了《中共鄂豫边关于军事问题的决议案》。决议案规定了建军和集中作战、分散游击、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等七项游击战术原则,对鄂豫边红军的发展壮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30年春,徐向前升任红1军副军长兼红1师师长,他抓住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中原大战的有利时机,率红1师三次出击平汉路,连克云梦、光山、罗田等县城,取得了三战三捷三扩编的重大胜利。徐向前的威名从此在红军内部和敌人当中广泛传开。当地群众曾编了歌谣,庆祝这些胜利:“平汉游击五十天,三战三捷三扩编,红军声势震武汉,革命烽火遍地燃。”   1931年初,红1军与红15军合编组成红4军,徐向前任军参谋长,协助军长旷继勋指挥部队接连挫败国民党军对苏区进行的第一、第二次“围剿”,7月任红四军军长。接着,徐向前与军政委曾中生率部南下,一个月内连克英山、罗田、浠水、广济四城,歼敌七个多团。

   1931年8月,蒋介石在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周围增兵的同时,又策划对鄂豫皖区发动新的“围剿”。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公然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在这国难当头之际,蒋介石不顾民族利益,一面继续与日本帝国主义妥协,一面聚集兵力蓄谋发动武装进攻,围攻革命新区。鄂豫皖人民在日军侵占国土之际,仍然面临着国民党反动派大规模的“围剿”。

   为了统一指挥,加强红军建设,准备大规模的作战行动,中共中央决定由红1军和红15军组建红四方面军,下辖四个师、12个团,计3万余人。由徐向前担任总指挥兼红4军军长。1931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正式成立。那一天,当宣布徐向前任总指挥时,全场掌声雷动,一片欢腾。年仅30岁的徐总指挥,穿着平整的灰布军装,检阅了部队,显得雄壮威武。徐总指挥检阅后发表了简短有力的讲话,指出:红四方面军的成立,是鄂豫皖苏区红军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标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鄂豫皖苏区人民和广大红军指战员四年英勇斗争的胜利成果。他号召全体指战员,要团结一心,戒骄戒躁,为彻底粉碎敌人的“围剿”而努力奋斗。红四方面军的成立,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自然也是徐向前革命生涯中的一件大事。从此,他的名字和红四方面军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久,徐向前组织指挥了黄安战役、商潢战役、苏家埠战役、潢光战役,歼敌正规军近四十个团,红军发展到4万余人。

   鄂豫皖红军力量的大发展,严重威胁敌人的腹心统治地区——武汉、南京等地,引起国民党阵营的极大恐慌。蒋介石于1932年亲自出马,调集二十四个师30余万兵力,部署第四次“围剿”,企图一鼓荡平鄂豫皖根据地。此时,张国焘等人积极推行王明的“左”的路线,拒不采纳徐向前同志关于休整部队、作好反“围剿”准备的建议,而是强令红军南下围攻麻城,进逼武汉。徐向前和红军被张国焘捆住了手脚,不能进行擅长的运动战,而去强行攻坚。这样就使红军陷入被动地位。红四方面军在两个月作战中,行程3000里,几乎无日不战。红军多次陷入险境,徐向前临危不惧,指挥果断,常常使红军化险为夷,转危为安。1932年寒冬,红四方面军1.4万余人在徐向前总指挥的率领下,渡汉水,攀乌道,越秦岭,战寒风,翻越人迹罕至的大巴山,直下通江县城,开创川陕革命根据地。   1932年2月中旬,蒋介石委任川军副军长田颂尧、总指挥孙震纠集三十八个团近6万兵力,分三个纵队,向川陕根据地发动了三路围攻。在作战的第一个月中,红四方面军收缩阵地,国民党军虽占巴中、南江两地,却付出了近8000人伤亡的代价,士气大挫。红四方面军达到了迟滞和消耗敌人的目的。敌人经过一个月的休整、补充,不久又发动全线进攻。红四方面军在徐向前的指挥下,集中兵力,诱敌深入,放弃通江,退到通江以北地区。敌人竟以为红四方面军“溃不成军”,再次展开全线进攻。红四方面军再次完成了收紧阵地的任务。此时,红四方面军集中主力部队,在老林中开辟道路迂回敌之侧后,出其不意,一举在余家湾击溃敌人主力。经过战胜敌人三路围攻的胜利战斗,群众的革命热情空前高涨,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红军也得到了大大地补充,地方武装也随之建立起来了。   收紧阵地的战法是徐向前的一个创新。它是一种有阵地依托的诱敌深入,是节节抗击的诱敌深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作战方针,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军事辩证法。[6] 粉碎了敌人三路围剿后,红四方面军在木门召开军事会议,总结了粉碎围攻的经验教训,并提出整编队伍,加强队伍,提高战斗素质,为粉碎敌人的新围攻和发展川陕根据地作好准备。会后,红四方面军扩编为四个军。徐向前任总指挥。   1933年11月至1934年8月底,红四方面军连续发起了三次进攻战役,即仪南战役、营渠战役、宣达战役,又一次粉碎了敌20余万人的六路围攻,取得了歼敌8万余人的辉煌战绩。田颂尧等部受到了沉重打击,川陕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

   1934年,中央红军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开始了战略转移。消息传到红四方面军,领导人都深为震动。徐向前纵观全国红军的处境,感到中国革命又处在一个严重困难的关头。他期望中央红军行动顺利,也为红四方面军的前景担忧。川陕苏区虽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但经过十个月的战争消耗,徐向前和他指挥的红军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兵员、物力、财力短缺,大巴山下到处是荒芜的土地,伤寒、痢疾等疾病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在这样严峻形势下,徐向前果断提出下一步的行动计划,即依托老区,发展新区,以打击胡宗南部为主要任务,夺取甘南成县、康县等地区,将川陕根据地发展为陕川甘根据地。徐向前提出更改战略计划,着眼于:川、陕、甘边的胡宗南部战斗力较强,但同四川军阀和陕南西北军均有矛盾,处境孤立。该部又是蒋介石的“川陕会剿”的嫡系主力部队;甘南等地位于汉水和白龙江流域,人口较多,也较富庶,利于红军摆脱眼前的物资和兵员问题;依托老区,向川陕甘边发展,进退自由,回旋余地大,不致造成后方作战的危险。 1943年3月,任抗日军政大学校长的徐向前 [7]

  于是,红四方面军趁胡宗南部刚入川,立足未稳,先取广昭,发动了广昭战役。同时,红四方面军为了配合中央红军的作战,在严重关头,徐向前率部队强渡嘉陵江,冲破了“川陕会剿”的敌军拦截,在川西懋功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两军会师后,徐向前忙于打开北进的通道,这时党内出现了严重的分歧:张国焘不满中央的北进方针,强令四方面军南下。经劝说无效,党中央率红1、3军团单独北进,徐向前不忍目睹四方面军一分为二,遂率右路军随张国焘踏上生死未卜的南下之路。在南下的岁月里,徐向前与朱德等同志同张国焘的错误路线进行了有理、有节的斗争,最后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张国焘不得不同意北上。1936年6月,红二、四方面军在甘孜地区会合后共同北上。10月9日,徐向前率部抵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胜利会师。此次会师,标志着胜利结束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为实现打通苏联道路之目的,奉中央军委的命令,徐向前率红军第9军、30军、5军强渡黄河,直取宁夏,后因苏联物援受阻,中央决定放弃取宁夏计划,命河西部队组成西路军,徐向前任总指挥,伺机进取新疆,接应苏联外援。不久,西路军于河西走廊遭反动军阀“马家军”重围,徐向前指挥西路军孤军奋战四个月,终因弹尽粮绝,兵败祁连山下。此次西征是一次无后方依托的孤军征战。徐向前率西路军于河西走廊上上演了一部悲壮之歌。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印巴冲突后 印度怒火烧向两个国家
“就地死亡”!央视主播将“两岸”喊“两国
沉默10天 印度退役中将:不惜一战
中国建造的“人造山” 能抵挡苏军钢铁洪流
美国解禁对巴铁F-16军售 巴铁专家看不起了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印巴冲突后 印度怒火烧向两个国家
“就地死亡”!央视主播将“两岸”喊“两国
沉默10天 印度退役中将:不惜一战
中国建造的“人造山” 能抵挡苏军钢铁洪流
美国解禁对巴铁F-16军售 巴铁专家看不起了
A100预警机疑下马 中国或成俄罗斯唯一的选
固执到绝不改变 中美俄装备上独特的怪癖
嫌输得不够惨?印度要给“阵风”上自家装备
曝中国5折“甩卖”歼-35A战斗机给巴基斯坦
俄罗斯苏-34战斗轰炸机 首次获得出口订单
热门专题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5. Wfor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