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日,普京一口气发布多款重磅武器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其中,米格-31携带的“匕首”型高超音速导弹让空射弹道导弹的概念再次复活,成为最受关注的“杀器”之一。
有意思的是,时隔不到一周(3月6日),美国国防部情报局局长阿什利中将在国会做全球威胁评估汇报时指出,中国同样在发展空射弹道导弹,而且有2种型号同时在研,其中一款可能能够携带核弹头。
说中国发展空射弹道导弹并不奇怪,“枭龙”战机携带、目前正在外销的CM-400AKG超音速导弹在某种程度上就可以说是空射弹道导弹。但CM-400AKG个头小,威力自然也小,与我们印象中大威力的弹道导弹多少有些出入。
而关于大型空射弹道导弹的可行性,对于中国这或许早已不是问题。早在2006年的珠海航展上,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就展出了一款起飞重量为13吨的3级“空射运载火箭”模型,显示其可从轰-6上发射。
大家都知道火箭和弹道导弹是“近义词”,轰-6既然可以发射运载火箭,那么发射弹道导弹问题就不大。13吨这个数字也反应出了轰-6发射弹道导弹的“潜力”,升级涡扇发动机的轰-6K可以携带6枚KD-20战略巡航导弹,根据公开的数字,这已经与东风-21导弹的重量相当。可见,中国研制大型空射弹道导弹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水到渠成”。
其实美俄都曾发展过大型空射弹道导弹,主要理由是轰炸机无法以自身的速度与电子战能力穿透地方防空网,需要一种远程武器在防空网外围进行发射。前苏联是由彩虹设计局为T-4型3马赫轰炸机发展了Kh-45导弹,这种导弹长10.8米、重5吨,可由T-4在翼下携带2枚,主要设计来对付美国航母。发射后的极速可达5-7马赫,不过导弹雷达罩的耐热为3.2马赫,所以其重返速度可能只有3.2马赫。其最大射程为1500千米,但对抗移动的舰船目标得不断修正弹道来瞄准,射程会缩短为600千米。
在T-4轰炸机项目取消后,Kh-45仍继续发展,预计在Tu-160的弹舱装入2枚。然而,由于挂载数量太少,美国后来就对大型的空射弹道导弹失去兴趣,改发展小型的AGM-69短程弹道导弹以及亚音速、涡扇发动机推进的远程巡航导弹,两种都可用8联装挂载于弹舱内,使一架B-52可以挂载多达20枚导弹。苏联借鉴了这一思路,改由彩虹设计局发展Kh-15短程空射弹道导弹与Kh-55远程导弹分别作为轰炸机防空制压与深入打击之用。
很长一段时间内,空射弹道导弹的发展陷入停滞。上周,普京最近发布“匕首”导弹可以说又将空射弹道导弹的概念彻底复活。这类武器的大射程、大速度、大威力,在现代战场上仍有机会发挥其威力的机会。
当前,我国陆基弹道导弹的已经发展到了极高的水平,足以打击包括航母在内移动目标。将它“搬上”空中无疑能丰富现有的打击体系,与其它各类新型打击手段一起将让整个体系得到质的提升。届时,我国面对外敌干涉我国领土完整的行动将能更有效的应对。
但我们也没有必要“神话”一两款武器,如空射弹道导弹也不能说是什么具备绝对优势、或者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东西,例如空射弹道导弹虽然极速吓人,但在大气层飞行得越久,速度因为阻力就会降得更低,就更容易被末段反导拦截弹所拦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