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军事领域,对火力的强调,再怎么也不为过。最近大家比较关注的一部电影《红海行动》里面再现了直-9C搭载特战队员抓捕索马里海盗的情节,个人认为这是比较真实的。在直升机上狙击移动的海上目标,有不小的难度,而且罗星又使用的是88散,最终对决虽然取得了胜利,成功抓捕海盗,但也造成我方狙击手被打穿脊柱神经的不必要损失。终究而言,最本质的还是我军远海编队的直升机支援火力有待于强化。
其实,如果这架直-9C舰载机上配备了舷侧机枪或机枪吊舱,海盗绝对没有胆量挑战我方特战队员,重武器一次哒哒哒的警告射击之后,他们便会知道抵抗将送了命,只能乖乖投降。早在2010年3月份时,中国海军第5批护航编队搭载的直-9C舰载机就安装有12.7毫米的重机枪吊舱,这应该是我国远海编队中首次为舰载直升机配备这种武器。
按照常理,舰载直升机随护航编队出海时应该会带着机枪吊舱等任务载荷,而《红海行动》中没有加挂,可能是认为特战队员足以应付,而再加上直-9C本来就是反潜直升机,舱门小,由多名特战队员同时射击的空间急促,于是就造成罗星手中的狙击步枪成为最重要的压制武器。海盗分子抓住这一特征疯狂顽抗并等待接应,尽管从空中打击海面目标有优势,但反而因为火力的薄弱却让对方钻了空子。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中低烈度条件下的对抗中,中国护航编队所属直升机的对地火力仍然显得不足。如果配备机枪吊舱,那么对付索马里海盗这样的低级武装绰绰有余,但当遇到拥有小口径舰炮和单兵防空导弹的对手时,直-9C舰载机也往往会面临危险。而要动用护航编队内的反舰导弹、大中口径舰炮或者是对陆攻击巡航导弹,则是大材小用,浪费宝贵的资源。
因此,能不能拥有一种舰载直升机,既能有效地压制海面上的小型目标,又能够很好地在必要的时候执行对地支援任务呢?答案是有的。比如,美国海军陆战队就至少配备有72架AH-1Z和105架AH-1W武装直升机,必要时候完全可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这种舰载机的武装直升机用于对付那些防空力量薄弱的武装,简直是种逆天的存在。
其实护航的经验,加深了我军要求强化对地支援火力的紧迫性。例如在2014年3月武直-10就曾经在072型登陆舰“八仙山”号上进行过着舰试验。对于当时发布的照片,也有不同的观点,认为这仅仅是种摆拍。如果这一次存在争议,这么多年过去了,武直-10肯定已经完成在这种舰艇上的着舰试验。
072型登陆舰上进行试验之后,我们可以看到2017年又有武直-10在071型综合登陆舰“昆仑山”号上进行合练。武装直升机上舰,由于使用环境的不同,同单纯意义的陆上使用武直相比有着更加苛刻的要求,例如怎样抵御海上盐分的侵袭、如何确保自身尺寸与舰上空间相适应、动力是否能够保障在海上发挥最优的作战能力。而我国一再进行类似的试验,表明武装直升机上舰是大势所趋。
目前我国可用于搭载舰载直升机的最大作战舰艇是071型综合登陆舰,但该舰的航空能力仍然相对有限。071型综合登陆舰可搭载4架直-8舰载直升机,如果要同时配备武直-10,那么就得牺牲掉一些直-8所用的空间。因此,除了武装直升机上舰,强化编队的对地支援火力之外,还需要解决建造两栖攻击舰的更大问题。
中国海军走向深蓝和远海,会面临各式各样的困难,但随着我们的装备体系越来越完善,相信这些困难都会最终得到解决。而《红海行动》里面那种海盗敢于和中国直-9C对抗的场景,当护航编队配备更强大的舰载版武直-10时,将不会再发生。既然已经在本国试验了武直-10上舰,在远海看到它的身影又有何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