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近期试飞了改进后的图160轰炸机,但是这并没有什么用。高速突防不能说整个方向都是错的,但是图-160和B1系列这样的1-2倍声速的飞行器,面对现代防空系统根本算不上真正的高速。
目前各国的防空系统应对高超声速目标(5倍声速以上)的能力依然很弱,现有的能力主要是基于传统反导能力建设中发展出来的。其探测跟踪和火力拦截方案等关键环节的设计,从相关信息、工程经验积累、到最终实际能力,都存在非常大的局限性。
这也是SR-72等高超声速飞行器项目现在立身的根本:虽然做不到与传统隐身飞机一样好的隐身能力,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家都缺乏对高超声速飞行器进行机动突防飞行的观测和拦截经验:
比如现有的反导系统,工作模式几乎完全建立在传统弹道导弹的飞行轨迹上;用以设计探测和导引规律软件的数据,完全来自几十年内对于本国和国外弹道导弹的实际测控和监视资料积累。
而SR-72或者滑翔弹头等新的具备较高机动性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它们能够短时间内实现飞行轨迹上的巨大变化。在传统的反导系统上,这样的轨迹由于不可能出现在目标的真正特性范围以内。
实际上,这个外形是美国HTV-2高超飞行器的特征,wu14外形根本没有曝光
因此它们如果去拦截这类目标,就会大量出现关键信号被断定为虚假、错误而被舍弃(这意味着“失去目标”),不能有效预测目标未来飞行趋势等现象,导致无法稳定的可靠跟踪目标。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长期、大量的试验和观测数据积累。
这和3倍声速以下的飞机开发有着极大的区别:F22和歼20,虽然机动性比以往的传统战斗机都要好,但是飞行特性上的特征却是类似的。
在与传统战机的空战对抗中,这种程度的改善,足以使它们在空战、特别是超视距空战(优异的持续超声速机动性)中获得极为显著、乃至是压倒性的优势。但是面对现代的先进防空导弹系统,五代空优机与三代机之间的机动性差异,又变得没有、也无法形成本质上的差异。
没有隐身能力,没有强力的电子干扰能力,三倍声速以下的飞机一旦暴露在先进防空系统下,基本就是个死字。
也造就了现在飞行器突防的两个主要方向:
一部分飞行器更看重载荷携带能力、持续飞行能力;主要依靠隐身能力(包括电子战支持)来压缩对方的发现距离和反应时间,有空战需求的机种保留2倍声速左右的最大速度。
比如F22和歼20,其高速能力的核心并不是极速,而是在不开加力的状态下维持1.x倍声速的超巡/伪超巡状态。而战略轰炸机和部分导弹甚至完全放弃超声速能力换取更好的航程载荷和隐身效果,比如B2和B21。
另一部分飞行器则是跨越非常尴尬的3-5倍声速区域——现在3倍声速的非隐身目标面对强力对手时,生存力已经很差了。这是后来美军老黑鸟系列提前退役,U2反而用的更久的原因——用的上高速的地方,它已经不安全了,与此相比,此类超高速飞机的使用和维护费用却极其惊人。
由于3-5倍声速巡航依然可以通过亚声速燃烧的传统冲压发动机实现——更高必须采用超燃冲压;因此3-5倍声速之间飞行器的开发技术难度,要显著低得多。但相应的,传统防空系统追加对此类目标的能力升级难度也低得多——而这个时候,高速飞行器的信号特征已经开始显著增加了。
因此更为合理的策略,是直接开发5倍声速以上、具备高机动能力(相对传统弹道导弹而言)、能够进行大幅度飞行轨迹变化(飞行特性完全超出以往防空系统设计经验范畴)的飞行器,SR-72和正在兴起的各类高超声速导弹都属于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