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越南QPVN电视台报道了越南空军苏-30MK2部队训练的画面。有意思的是,从电视画面来看,为越南苏-30MK2的后勤保障车辆竟然是一辆斯太尔卡车,纯的中国造。
这是不是说中国企业在为越南军工服务呢?当然不是,最大的可能性应该是在进入21世纪后两国关系改善的前提下,中越双边贸易恢复正常以后,斯太尔载重卡车作为民用商品出口到越南。
首先,越南购买中国卡车反应的当然是其“风光”外表背下的窘境。越南近年来疯狂采购国外武器的表象下,其实越南国内的重工业基础依然很薄弱。这才造成一边用着高大上的苏霍伊重型战机,一边进口中国卡车保障战机的尴尬局面。
可以说,越南如果想用一些不能完全自己养起来的进口武器就想对付中国,那真是有点异想天开了。
回到车的问题,熟悉国产卡车的读者对于这辆被越南空军改装为后勤保障车辆的型号应该不会陌生,它就是由我国重要的卡车生产商之一——上汽依维柯红岩商用车有限公司生产的红岩-斯太尔4X2 载货卡车,编号CQ1190BL461J,配装国产潍柴WD615.62型6缸柴油发动机(226马力)。该车总体性能较为出色,不仅用于运输,还适合改装为各种特种车辆,其军用型号也广泛装备于我国陆海空三军部队。
说起斯太尔这个奥地利卡车品牌如何进入到中国的,还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和西方国家出于共同对抗苏联的需要,进行了广泛的军民用技术交流和合作。而除了各种尖端武器装备技术的引进之外,中国在当时还急需从西方国家得到最先进的载重卡车技术,以便尽快更新现役军卡装备体系。为此,几大欧洲主流载重卡车品牌都成为中国的备选合作对象,包括原西德的奔驰和曼、瑞典的斯堪的纳和沃尔沃、法国的雷诺、意大利的依维柯以及本文的主角——奥利地的斯太尔。
与其他几大欧洲载重卡车品牌相比,斯太尔无论是从技术水平还是影响力来说,都要差一些。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当时的奥地利斯太尔-戴姆勒-普赫公司与中国合作的意愿也最强烈。而且,从技术升级、设备改造以及水平差距等几方面来看,引进斯太尔载重卡车技术的难度和风险也要小于其他几家。于是,1983年,中国与奥地利斯太尔-戴姆勒-普赫公司正式签署合作协议,除了斯太尔91系列载重卡车的整车技术外,还一同引进了斯太尔WD615发动机、采埃孚变速箱和斯太尔车桥等子系统技术,可以说能够更为全面的提升中国载重卡车的技术水平。
随后,中国相关部门决定对国内载重卡车行业进行整合,以便更好的消化和吸收引进的斯太尔技术。于是,在1984年,由当时的济南汽车制造厂、陕西汽车制造厂和重庆汽车制造厂三家联合成立了中国重型汽车联营公司(后改名为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共享从奥地利引进的斯太尔91系列载重卡车和车桥技术。此外,斯太尔WD615发动机技术的国产化由当时的潍坊柴油发动机厂和杭州发动机厂负责,而采埃孚变速箱技术交给了陕西汽车制造厂。
虽然在同一时期中国兵器集团下属的内蒙古一机公司也引进了德国奔驰NG80载重卡车技术,但是就国产化生产规模和影响力来说,当时国内军民用载重卡车市场上确实出现了斯太尔“这边风景独好”的局面,很多卡车司机都以开上了斯太尔为荣。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重型汽车集团竟然最后陷入到连年巨额亏损的地步,最终不得不在1999年宣告解散,三家主体企业分道扬镳,各成一派。其中,原来的济南汽车制造厂继承了中国重汽的名号,而重庆汽车制造厂摇身一变为中外合资企业——上汽依维柯红岩商用车有限公司,陕西汽车制造厂则通过一系列兼并重组,成立了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虽然经历了分分合合,但是斯太尔载重卡车技术以及这一品牌依旧由这三家企业共享。当然,为了彼此区分,在共用的汉字“斯太尔”商标之外,各家生产的斯太尔卡车还另外打上了每家企业独有的标记。比如,回到这张越南空军的图片上可以看到,这辆中国产斯太尔改装卡车上,在汉字“斯太尔”商标的下面有一个明显的汉字拼音缩写“HY”商标,其代表的就是上汽依维柯红岩商用车有限公司生产的斯太尔卡车。
那么,这辆中国产的红岩-斯太尔卡车是怎么被买到越南的,也是很让人困惑的事情。中国国产化的第一辆斯太尔载重卡车是在1989年下线的,其大批量生产贯穿了整个90年代。而这段时期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不太可能向越南出口民用斯太尔载重卡车,更不要说空军后勤保障车这样的军用车辆了。
因此,因此越南更可能是本世纪以民用名义引进了这些车,而越南空军也看上了斯太尔载重卡车的出色性能,将其自行改装为后勤保障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