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杀手”,厄利孔“护航者”自行高射炮 | |
www.wforum.com | 2025-08-15 16:59:00 丹书战史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在二战后,原本经典的厄利孔20毫米高射炮已经不太够用,厄利孔公司在50年代后期开始新的双35毫米牵引式高射炮,也就是在60年代初服役的GDF-DO3。这款高炮理论射速550发/分钟,备弹430发,炮弹初速度将近1200米/秒,在火控雷达的协助下是非常危险的低空杀手。
不过GDF-DO3的缺点也很明显,火炮安装在牵引拖车上,底座展开和收起需要时间,作战不够灵活,炮组也缺少防护。在上世纪80年代,厄利孔公司用GDF-DO3开发了“护航者”35式自行高射炮(Oerlikon GDF-D03 Escorter 35),并试图用它打开海外市场。 “护航者”的底盘来自德国Hydrokran公司研制的4×4全地形车,该车非常的扁平,长8.5米,这有利于用火车或运输机运输。动力为一台455马力柴油发动机,所有的车轮都安装了独立液气悬挂,可以独立转向,这让该车最小转弯半径仅为6.2米。并且驾驶员可以调整胎压和车轮高度,以便车辆在略微倾斜的地形上仍旧保持水平车身,这一点非常适合担任高射炮平台。 “护航者”重约24吨,驾驶舱、火炮模块以及发动机均有装甲保护,车组3人,分别是驾驶员、车长和炮手,他们都待在车头驾驶舱内。有趣的是驾驶室可以伸缩,正常行驶时驾驶室在常规位置,此时驾驶员视野比较开阔,作战时可以把驾驶室向前下方延伸降低高度。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不遮挡火炮射界,充分发挥火力。 高射炮安装在车身中部的旋转座内,炮管俯仰角度在-5°~+85°,火炮经过改进,射速提高到了600发/分钟。火炮水平位置较低,这样可以有效降低重心,有利于高速越野。与火炮一起的还有火控雷达、光电跟踪系统等部分,它们能完成目标探测、识别,并引导火炮瞄准目标,火控系统会评估目标危险程度并确定攻击顺序。炮手只需在驾驶室内遥控操作。
雷达每分钟旋转60圈,有效探测距离20千米。光电跟踪系统由红外跟踪器、光学瞄准镜和激光测距仪组成,锁定目标后可自动跟踪,炮手也可以使用光学瞄准镜手动跟踪,或在跟踪失败时重新锁定目标,在有利的气象条件下,这套设备的工作距离可达10千米。
高射炮的两门火炮结构镜像,使用各自一侧的巨大弹鼓供弹,单个容量200发,它的内部其实是25个弹夹,2个弹夹为一组装填同类型的弹药,通常一次射击发射约15发炮弹最佳。该炮在对空射击时通常使用破片燃烧弹和半穿甲曳光燃烧弹,火控系统会记录弹夹信息,根据炮手的选择自动旋转弹鼓让相应弹夹补充到火炮里。 如果是对地平射,厄利孔公司还专门开发了一种次口径穿甲弹,它的炮口初速度达到1380米/秒,能击穿80毫米均质钢装甲,应付一般轻型装甲车或建筑物足够了。
“护航者”原型车参加了1985年的巴黎航空展,次年在中东进行了射击测试,具体测试结果不明,据称它在不展开液压支撑腿的情况下精度反而更好,可能是车轮起到了一定减震作用。“护航者”在这之后便没有了下文,但不意味着GDF-DO3高射炮不行,该炮目前仍在很多国家服役。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