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说话的人就活该赢得世界吗? | |
| www.wforum.com | 2025-10-17 13:12:19 迟斌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
人这一辈子,总要羡慕过几个“会说话”的人。 马东- 擅长隐藏自己锋利的那一面,把自己放在一个乐呵呵的旁观姿态上主控着大局。 蔡康永- 似乎永远没有反对,语速和语言都非常舒服。他说:“当你不同意对方的时候,硬要对方认输认错,这对事情的进展没什么帮助。你可以语带保留,可以迂回地提醒。” 李诞- 用幽默和笑话,化解真正严肃的话题。他的名场面,开了一大堆玩笑,惹得众人笑到前仰后合,突然结语:——“为了所谓宏伟的事业,为了一些远大目标,不计后果地牺牲别人,牺牲别的小猫的人,频频地让我们这个世界陷入大火。 ” 周迅,慢吞吞,有人味,不装逼。陈冲,沉着,温暖,文学性强。何炅,控场,玲珑,毫无攻击性。汪涵,有知识但不卖弄。梁朝伟,低调,轻声,没架子。刘德华,谦虚,德艺双馨,从不指点江山。 他们可能是台上侃侃而谈的演讲者,也可能是聚会里轻轻松松就让全场笑的人。更现实一点,在我们的身边,他们往往是那个面试成功、汇报被点头、朋友圈评论永远高赞的家伙。 于是问题就来了: 会说话的人,真的就赢得世界了吗? 我曾经以为这是天赋——那种一出生嗓门就带背景音乐的天赋。后来我慢慢明白,说话这件事,其实是一种可以训练的“肌肉”,只是我们在学校从没上过这门课。 下面这几个故事,可能能帮你理解这块肌肉的奥义。 一、立场、故事与留白:罗琳的语言修辞课 最近众人在围观看JK罗琳和艾玛·沃森的“舆论对决”。 前者是《哈利·波特》的作者,后者是赫敏本人。原本师徒情深,后来因为性别议题的不同立场,被媒体硬生生剪成了“互怼现场”。
但如果你仔细看罗琳的发言,会发现她虽然锋利,却从不失控。她说:“我并不要求他们永远同意我,我只是基于自己的经历,有这样的理解。”—— 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其实同时做了三件事: 立场要明且稳 :她没有模糊态度。 故事要真且近 :她引用个人经历,让抽象的立场有了温度。 留白要软着陆 :她没把矛盾变成人对人,而是留给了议题。 于是她“赢”了什么? 不是战胜了别人,而是赢得了继续被倾听的机会。 我曾经问过一个做传播培训的朋友,他说:“会说话的人,其实都在练‘可持续表达’——让自己说完一句话,还有人愿意听下一句。” 二、时代语境这件事:吴京的得与失 说到“可持续”,吴京大概是近几年最典型的例子。 他在《战狼》之后,说的每一句话都像装了扩音器。 那几年,他的“硬汉语录”几乎成了国民鸡汤,哪怕只是随口一句“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也能在评论区刷出几千个“燃”。
但几年后,你会发现同样的语气、同样的表达方式,被人改编成了段子。 不是吴京退步了,而是语境变了。 公众表达这件事,最怕“气候错位”。你以为自己在讲道理,其实时代已经换频道了。 所以,会说话的人,除了句子有力,还得有“气候感”。 我后来总结出一个小结论(就像第二课): 语境优先级永远比文采更重要。 先读气候,再写台词。 三层检查:价值层(会不会踩雷),事实层(有没有依据),情绪层(大家此刻想听什么)。 吴京赢的时候,靠的不是台词,而是共情;他被调侃的时候,也不是他话错了,而是气氛变了。 气候一变,语言的温度计就该重新调。 三、危机时刻:说错一句,可能全盘皆输 你有没有看过那些企业家或公众人物的“道歉信”? 有的写完像情书,有的像论文,还有的干脆像一份“生前遗嘱”。 最近有一家餐饮连锁的老板因为员工问题发了一封“公开信”。开头说得真诚,越往下越奇怪,最后写成了“求大家原谅我这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 舆论炸锅。 后来有媒体评论说:这封信不是“求原谅”,是“求安慰”。 真正会说话的人,危机中不谈情绪,只谈行动。 我后来听过一堂危机公关课,对方总结的四步特别实用——我拿来当作“第三课”: 承认(事实和责任) → 纠正(措施和时点) → 承诺(可验证指标) → 共创(让公众参与监督) 这听起来像模板,但模板往往是专业的结晶。 “自杀式公关”里,最常见的错误就是“感性取代事实”——你想赢回好感,结果丢了信用。 所以,话说得多,不一定是沟通; 话说得准,才是沟通。 四、当“说话”成为职业:Charlie Kirk的镜鉴 有一个人,我第一次看他的演讲视频时,整个人都在想:“这哥们怎么能讲成这样?” 他叫 Charlie Kirk,美国的一个年轻辩论家兼评论人。
(先不说他的悲剧)他的口才几乎是机器级别的——节奏控制得像编程,逻辑密不透风,台下观众一波接一波地鼓掌。 可同样的语言,也让他成为“争议制造机”。 他太会赢了。 可赢一场辩论和赢一次信任是两码事。 我后来把这当成“第四课”,叫放大器法则: 会说话是一种放大器。 它放大你的逻辑,也放大你的偏见; 放大你的光亮,也放大你的阴影。 短期来看,它让你“控场”;长期来看,它暴露你的“内核”。 你以为语言是武器,其实它更像显影液——让别人看清你。 “赢世界”的边界 有人说,会说话的人掌控世界。 我想,也许他们只是更容易被世界听见。 在这个声音过载的年代,“说”变得太便宜了。 每个人都有麦克风,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内容。 真正的表达,其实是四个维度的平衡: 内容(你到底懂不懂)、 表达(你怎么让别人听懂)、 时机(你什么时候说)、 品格(你为什么要说)。 说话的技巧帮你赢一时的注意, 说话的品格,决定你能不能赢得人心。 那么,这些技能能不能学? 能。就像练肌肉。 你不举铁,它就松垮。 我认识几个做“表达训练”的朋友,他们的方法都差不多—— 先帮你避坑,再帮你加分。 他们列出了一份**“说话八宗罪”**(我偷记了下来): 没结构,想到哪说哪; 不对齐,只顾自己爽; 没证据,纯靠感觉; 节奏乱,气都喘不上; 情绪外溢,话比人先崩; 口头禅泛滥; 专业术语轰炸; 收尾无力。 听完你大概会叹气:完了,这不就是我吗。 他们的安慰倒是挺暖的——“别慌,我们都有。” 接着他们教了我几个立刻能用的“小动作”小技巧: 说一句完整话,用“PREP”:结论–原因–例子–再结论。 开场“三明治”:先共情一句、再讲目标、最后给路线图。 每句话别太长,14个字以内;讲完一句,就停顿。 把眼神扫成“九宫格”,让所有人都被平等地看见。 少用“为什么”,多问“怎样才能”;这是谈判高手的提问法。 承认一点小缺点,会让你更可信。 结尾要有“行动–资源–延伸”,否则听众只记得氛围,不记得你。 这些看似琐碎的小技巧,其实能在你人生的许多场合救命—— 比如面试,比如恋爱,比如和客户吵架。 技巧之外的温度 当然,有些人天生就“会说”,但人缘却不太好。 他们聪明,句句有理,可偏偏没人想和他们聊天。 后来我发现:那不是“不会说”,是“不会听”。 一个真正会说话的人,说话的时候是在替对方找台阶。 蔡康永说过一句话——“情商的本质,是给别人留面子。” 我很喜欢这个说法。 因为“会说话”不是嘴皮子快,而是心软。 你能感受到对方的不安,知道他想被理解,哪怕你不同意他。 好听的话,往往是停顿塑形的。 一个恰到好处的停顿,胜过十句漂亮话。 留给你,也留给我。 我写到这里,忽然发现自己也还没练成那个“会说话”的人。 我依然会在重要场合结巴、会在尴尬时乱开玩笑、会在表达正义的时候说得太冲。 但我越来越相信,这是一辈子的练习。 它不仅是语言的训练,更是人和人之间“理解的练习”。 所以,我想留下几个问题,给你,也给我: 当你说了对的话,却不被喜欢,你该不该降维? 当你的公司立场和个人判断相反,你该怎么表达? 当AI能帮人类“生成完美发言”时,我们还剩下什么独特的表达价值? |
|
|
|
|
|
|
| 中国新型量子雷达或将终结隐形战争时代 | |
| 不拖走,不用炸 中国一招收回仁爱礁 | |
| 俄罗斯果然被骗了?乌军背后有“高人” | |
| 一箭双雕!中国“爆锤”韩国造船军工 | |
| 对手非常不满 解放军刚刚迈出前所未有一 |
| 中国新型量子雷达或将终结隐形战争时代 | |
| 不拖走,不用炸 中国一招收回仁爱礁 | |
| 俄罗斯果然被骗了?乌军背后有“高人” | |
| 一箭双雕!中国“爆锤”韩国造船军工 | |
| 对手非常不满 解放军刚刚迈出前所未有一 | |
| 俄军损失巨大 导致中国空军战力备受质疑? | |
| 普京的重大失误 俄乌冲突拐点出现? | |
| F36“王蛇”真容曝光?揭开洛马的传承骗局 | |
| 欧盟沉默五天后“摊牌” 被美国逼的? | |
| 制裁俄罗斯反被掏空:欧洲错在哪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