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沉默五天后“摊牌” 被美国逼的? | |
www.wforum.com | 2025-10-15 18:22:17 世界军事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五天时间,足够看清谁慌了。 10月9日,中国正式施行新版稀土出口管制措施。五天后,10月14日,欧盟终于开口,明确表示将与美国协调对华采取“强有力回应”。这一表态由欧盟贸易委员马罗什·谢夫乔维奇在布鲁塞尔抛出,同时他还透露,正与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沟通,计划尽快召开七国集团(G7)贸易视频会议,统一步调。 在新闻发布会的镜头外,欧盟轮值主席国丹麦也“同步喊话”。外交大臣拉斯穆森称,欧盟必须展现“全球最大贸易集团”的实力,不能放任中国“随意制定规则”。但他紧接着话锋一转,又说“欧盟不会单打独斗”,必须与美国“联合行动”。这番既强硬又退却的表态,把欧盟当前的真实处境暴露得一清二楚。 中国出手早,欧盟表态晚,这五天的延迟不只是反应慢,更是一次拖延性的政策计算。而现在,摊牌时刻来了。 欧盟不愿承认的三重困局表态之前的沉默,是对现实的回避。 首先是对中国稀土的产业依赖困局。欧盟引以为傲的高科技制造体系——从新能源汽车到风力发电、从航空发动机到光刻机系统,几乎无一不依赖中国稀土制品作为核心材料。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荷兰半导体设备制造商ASML。其高端EUV光刻设备中,伺服电机、光源稳定系统等关键部位广泛使用以钕铁硼为基础的高性能稀土永磁体,而这些材料,主要来自中国。 《彭博社》披露,在中国发布新规后,ASML已紧急启动内部稀土供应评估机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管直言,一旦新规严格执行,企业的出货计划将不得不重新排程。这并非杞人忧天。以当前的技术储备与替代路线,欧洲短期内根本找不到与中国等量、等质、等效率的替代资源体系。 其次,是政策响应能力上的真空。尽管欧盟在2023年通过了《关键原材料法案》,但其中所定义的“战略储备”“进口替代”仍停留在框架层面,远未形成具有实际作用的应急机制。相比之下,中国在稀土产业链上从原矿开采、提纯冶炼到磁材制备,已形成完整闭环,几乎垄断中高端稀土氧化物市场。欧盟的“多元化进口”计划,更像是一份长期愿景,而不是眼下这场对抗的解药。 最后,是规则制定权的缺位。中国新规中强调“用于军事目的、双用途设备的稀土出口必须履行申报审查程序”,这与欧盟自己制定的《军民两用物项出口控制条例》几乎如出一辙。在没有国际法背书、也无法批判中国程序非法的前提下,欧盟很难正当化自己的批评逻辑。表面上批评“保护主义”,实际上却是“话语权焦虑”。 美软欧硬,协调空心化让局势更复杂的是,表面上看欧盟正急于与美国并肩,但美方的态度却早已在放软。 10月13日,川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高调宣称,将对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作为对中方稀土政策的回应。但不到24小时,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就在电视采访中表示:“对中国加征关税并非定局,还需要评估其对国内企业和消费者的影响。” 美方这一套先强后松的策略,表明他们比欧盟更清楚现实约束。当前美国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程度虽然低于欧盟,但在部分高端军工领域依然严重依赖中方提供的精炼稀土氧化物和磁材原料。美防务承包商多次警告,一旦稀土供应断链,将直接影响F-35战斗机、鱼叉导弹等武器系统的生产进度。 讽刺的是,在美方开始调整口风、寻找缓解通道时,欧盟却显得更急于“接力硬撑”。谢夫乔维奇在表态中称:“欧盟不排除采取类似美国的措施”,但随后又补充说,“还需听取各成员国意见”。这种言语上的高调与行动上的观望,暴露出G7所谓的“协调机制”其实只是临时性的政治姿态。德国工业联合会近日还公开呼吁“与中方保持沟通,不宜过度刺激局势”。法国财政部则低调表示“希望事态不要升级为全面对抗”。 换句话说,所谓“西方统一阵线”,更像是一场外交舞台剧,而非成熟的协调机制。 中方为何占据制度优势?欧盟目前指责中国“损害全球自由贸易秩序”,但若深入梳理规则本身,会发现中方这次管制并不构成法律越界。 新版稀土规定强调:对列入清单的稀土合金与相关磁性材料进行出口前用途审查,并要求明确申报终端用户与最终用途。重点针对通过“虚报成分、伪造用途”等方式流向军工、敏感实验室或涉军企业的出口行为,属于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防扩散”范畴。 对照之下,美国的《出口管理条例》(EAR)、日本的“高性能材料出口清单”,都具备类似功能,甚至在实际操作中更为严苛。例如,美国可以单方面将中国企业列入“实体清单”,限制其从第三国进口与美技术相关的产品。欧盟也拥有多项“双用途出口管制工具”,却反对中方进行类似监管,逻辑自我矛盾。 更关键的是,中方此举并非“一刀切”,而是推进了出口透明化、可追踪化。与此前“模糊出口、自由流转”的老体制相比,新规相当于为稀土出口加装了一套“终端防火墙”。谁想拿中国稀土做不可告人的事,就必须暴露全链条信息。这种“技术性规制”恰恰是欧盟在其他场合倡导的治理理念,如今却反对中国采用,显得尤为尴尬。 中国正在收回话语权中国历经十年,对稀土政策的演进经历了三次跃迁:从早期的总量配额限制,到2015年前后的加工许可与海关监管,再到如今的用途管控与路径监管。这不仅是出口模式的转变,更是战略认知的调整。 此前,西方曾多次试图绕开中国稀土影响力——如通过缅甸、马来西亚、越南建立替代供应渠道。但现实是,无论是品位、提纯技术还是加工产能,都无法匹敌中国形成的完整链条。而且,在某些关键轻稀土或重稀土元素的提炼工艺上,中国仍是全球唯一具备商业化能力的国家。 这一次,中国的规制策略并非“断供”,而是将“去哪里、做什么、供给谁”的权力握在自己手中。这套制度不仅限制了敌意路径,更提升了中国在谈判桌上的主动性。对手如果想获得资源,就必须在规则层面与中国打交道,而非通过第三国“洗白”操作。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不只是一次资源杠杆的上提,而是一场话语权的收回——用制度语言回应制度围堵。 在这场尚未升温到极限的资源博弈中,欧盟表面上主动出击,实则被动迎战。面对中方规则演化带来的压力,西方既无法完全封锁中国稀土,也无力对中方规制模式进行有效挑战。 G7喊得响、协调慢;美欧口气硬、行动软。真正掌握资源、技术与规则主导权的中国,并不急于与谁正面硬碰,而是在用制度再造、路径锁定与风险追踪这三把“钳子”,重塑全球战略资源的使用方式。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出口限制,而是一场从资源控制走向制度塑形的系统博弈。谁在喊话,谁在修法,谁在补课,谁在抢位,局势已经足够清晰。 |
|
|
|
![]() |
![]() |
中国制造“假信号” 菲律宾陷入“真焦虑” |
![]() |
俄军证明轻机枪不顶用 中国为何重新装备? |
![]() |
中巴走廊失控 巴基斯坦三十年养虎终成患 |
![]() |
乌军若发射“战斧” 俄军有应对的手段吗? |
![]() |
中国核潜艇又落后了 美国新声呐领先中国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