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裁俄罗斯反被掏空:欧洲错在哪里? | |
www.wforum.com | 2025-10-15 23:38:09 边解感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俄乌冲突爆发之初,欧洲作出了一个看似“价值至上”的决定:全面中止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当时的主旋律是道德制高点上的团结,欧盟各国迅速冻结北溪管道项目,纷纷削减俄气进口,将俄罗斯排除出能源供应版图。 但三年过去,现实远比口号沉重。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和拜耳接连宣布关闭本土多个化工生产基地,部分迁往美国和中国。2025年中期数据显示,德国制造业产出已连续六个季度萎缩,工业能源消费同比下降近25%,而就业岗位在重工业领域流失超过30万。 法国则面临双重困局:一方面依赖核能的长期计划进展缓慢,另一方面进口液化天然气成本持续高涨。法国《世界报》评论称:“法国正在为道德化制裁付出现实代价——高通胀、低增长和工业空心化。” 欧盟确曾试图启动“绿色产业复兴法案”,以可再生能源补位俄罗斯天然气,但无论在时间窗口还是基础设施建设能力上,完全无法实现无缝衔接。到2025年10月为止,欧盟对绿电的实际依赖率仅提升3.8%,远低于预期。 欧洲自断能源臂膀,并未换来战略自由,反而把自己推入了“高成本、低效率”的陷阱中。 “能源重定向”下的新赢家:谁填补了欧洲的缺位与欧洲的能源断裂同步发生的,是俄罗斯能源供应链的迅速重组。2022年后,俄罗斯的原油与天然气大量转向亚洲市场,尤其中印成为替代性主力买家。 印度从几乎零进口俄罗斯油气,在短短两年内跃升为全球前三的俄油进口国。据《印度快报》报道,仅2024年,印度通过卢比结算从俄进口石油的总额达到约50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这些原油部分在印度炼化后出口至非洲与东南亚市场,实现了“中转套利”,同时提升了本国工业能源自主权。 中国则利用中俄“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与远东液化气项目,形成稳定的能源输入体系。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中俄之间的能源结算已超过90%实现人民币结算,并配套建设了沿线再加工与港口分销网络。 两国不仅在物理流通上替代了欧洲,还在交易逻辑上绕过了西方主导的美元支付机制。这一过程,事实上打破了欧美“能源定价主导权”,使俄罗斯、印度、中国之间形成了新的能源定价次生态。 而欧洲,既未加入这种新系统,也失去了传统的廉价输入通道,注定只能被动承担成本上涨和供需波动的双重后果。 多边秩序重塑:金砖与上合的“超西方”逻辑2024年金砖国家扩容后,正式迎来“金砖11国”时代,新增成员包括沙特、伊朗、阿联酋、埃及等全球南方代表性经济体。这一扩展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拉长,而是战略方向上的重构。 金砖机制并未沿袭G7式的集权主导,而是推动去美元化、本币结算、区域性基础设施互通。例如巴西主导的“金砖本币清算平台”,已于2025年5月完成测试,将替代部分SWIFT跨境支付;金砖开发银行则在非洲推进本地货币融资机制,试图削弱美元与欧元的主导融资地位。 与此同时,上海合作组织也逐步从安全合作体转型为“数字经济与治理多边平台”。2025年初,成员国提出共同推进“数据主权”机制框架,并以数字基建、网络安全为切入点,挑战西方规则主导的云计算与人工智能话语体系。 这些机制并未以“反对西方”为口号,而是强调“超越西方”的制度选择权。这种共识逐渐形成的结果是:全球南方国家无需通过北约、美联储、世界银行等老机构获取“认证”,而是依托多元合作自主发展。 而欧洲的尴尬之处在于:它既不能主导这一“后西方体系”,又无法完全脱离美国的传统战略轨道,正处在一个两头不靠的战略真空中。 旧逻辑困住新问题:欧洲的外交赤字即便目睹自身被挤出全球能源与制造链的核心地位,欧盟的外交反应依然被老旧的意识形态逻辑所困。 2025年3月,欧盟委员会宣布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加征惩罚性关税,理由是“国家补贴造成市场扭曲”。但即便德国汽车工业强烈反对这一决定,布鲁塞尔依旧照搬美国逻辑,坚持用贸易壁垒阻挡竞争,却未拿出自身产业振兴的任何实质方案。 法国《费加罗报》讽刺称:“欧盟对中国电车最尖锐的批评,是因为它太便宜。”在缺乏产业支持政策与成本优势的情况下,保护主义反而凸显了自身的无力与焦虑。 而在中东事务上,法国、德国虽试图重拾斡旋角色,但不论在以哈冲突,还是在伊朗与海湾国家的区域博弈中,欧洲的声音都被边缘化。美国一手主导的“沙以正常化”进程排除欧方参与,而上合、金砖平台内的阿拉伯国家也越来越少与欧盟进行战略对话。 欧洲的“全球角色感”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退。 裂变加剧:欧盟内部共识机制正在崩解欧盟过去引以为傲的“共识政治”模式,正在2025年的现实压力下分崩离析。 在对乌援助议题上,匈牙利、斯洛伐克、奥地利等国相继表示反对继续援助,并威胁否决下一轮财政预算。而波兰则因与欧盟司法标准冲突,拒绝接受新一轮难民配额,导致2025年10月的难民议案遭遇“技术冻结”。 德国与法国的领导权威也遭到挑战。意大利呼吁重新修订“财政紧缩框架”,要求更多赤字容忍空间,以刺激南欧经济。希腊更在欧盟峰会上提出“松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动议。 欧洲央行面临进退维谷的困局:连续六个季度经济停滞,却仍要维持高利率以遏制结构性通胀。内部协调瘫痪,政策僵局加剧,欧盟更像是“权力拼盘”而非“统一体”。 短期内,这种碎片化不会立即瓦解欧盟,但长期来看,它将持续侵蚀欧洲的全球议价能力,使其在新秩序塑造中进一步边缘化。 欧洲正成为“后西方”的旁观者英国《独立报》在10月14日的评论中用“碎片化衰败地区”形容当下的欧洲,这不仅是一种情绪判断,更是一种结构性趋势的精准警告。 过去三年,欧洲在战略上选择了牺牲现实换取价值,试图以“道德义务”填补地缘短板,最终换来的是全球产业转向、外交话语稀释、内部政治撕裂。相比之下,金砖与上合这些“非西方机制”虽未完美,却在快速构建自己的底层逻辑与规则。 欧洲的问题,不在于它被谁“打败”,而在于它拒绝转身,停留在自己构想的“旧世界”中,错失了重新定义自身角色的最佳窗口期。 一个不愿转向的大陆,最终只能做未来的陪跑者。 |
|
|
|
![]() |
![]() |
中国制造“假信号” 菲律宾陷入“真焦虑” |
![]() |
俄军证明轻机枪不顶用 中国为何重新装备? |
![]() |
中巴走廊失控 巴基斯坦三十年养虎终成患 |
![]() |
中国超车 美国这方面大幅落后 专家曝背后真 |
![]() |
中国核潜艇又落后了 美国新声呐领先中国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