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时事新闻 > 正文  
星巴克拉警报
www.wforum.com | 2025-10-16 16:05:15  自由时报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星巴克在美国面临的挑战,从过去的“规模扩张”转向“效率革命”。当“第三空间”的品牌溢价逐渐难以维系,面对消费者对高价拿铁的需求减弱,以及同行竞争日益激烈,星巴克美国营收已连续六季同店销售下滑,这是过去十多年少见的长期压力。

为此,星巴克启动了一项规模达 10 亿美元的重组计划,除了关闭北美表现不佳或难以营运的门市,并裁撤约 900 名非门市(corporate)员工,同时冻结与缩减部分未填补的职缺,以期重振销售、提升利润并降低“后勤与管理”成本。这不仅是一场单纯的裁员潮,更是结构性调整。

据了解,公司主要锁定“无法提供顾客与员工良好环境、业绩不如预期”的门市。例如位于西雅图国会山庄(Capitol Hill)的 Reserve Roastery 就被列入关闭名单。这家店曾是星巴克的全球第一间臻选烘焙工坊,距离总部仅数分钟车程,关闭消息引发外界震惊,也象征著品牌必须割舍“形象门市”的无奈。

2025 财年第三季(截至 6 月 29 日),星巴克公布营收 95 亿美元,年增 4%,略优于分析师预估的 93.1 亿美元。然而,净利润却年减 46.8%,仅 5.583 亿美元,显示成本结构与门市效率恶化。经调整后每股盈馀为 0.50 美元,符合市场预期。

同店销售数据更凸显压力:Comparable Store Sales 年减 2%,降幅高于市场预估的 1.3%,并且这是连续第六季下滑,主要源于美国客流量持续减少。北美地区门市总数约 1.83 万家,包含美国与加拿大的自营(约 60%)和特许(约 40%)门市。根据监管文件,公司预期大部分关闭门市会在本财年结束前完成,使直营门市数量净减少约 1%。

星巴克拉警报
《彭博》评论指出,虽然重组显示星巴克正努力削减开支,但对一家在全球拥有 4.1 万家门市、员工人数高达 36 万的巨头来说,华尔街或许更期待的是规模更大的精简与效率改革。

美国市场面临瑞幸竞争压力

在 2000–2010 年间,星巴克的最大成功,是把咖啡从单纯的“日常商品”提升为“生活方式符号”,“第三空间”与小资文化的意义使品牌成为都市年轻人的精神坐标。这段时间,星巴克门市快速扩张,创造庞大的流量红利,也让公司坐稳全球龙头。

然而进入 2020 年后,美国咖啡行业竞争加剧,加上通膨压力抬高生活成本,以及年轻人饮食习惯与消费习惯改变,使得外部环境变化让这一套逻辑逐渐失效,咖啡市场也变成“价格敏感、效率至上”的时代,品牌故事与文化符号的重要性大幅下降,星巴克的“文化溢价”开始弱化,必须重新找到能支撑高价咖啡销售模式的理由。

对此,星巴克执行长尼柯尔(Brian Niccol)去年9月上任后,就提出了“重返星巴克”(Back to Starbucks)计划,包括全面改革星巴克美国门市、增加更舒适的座位、缩短顾客的等待时间、改造多模型的门市,尝试挽回品牌体验优势。

专家强调,这场重组本质上是从“跑马圈地”转向“精耕细作”。过去星巴克积极扩张,是为了确保了市占率,但现在的咖啡市场进入存量博弈时代,以往的策略就显现出门市重叠、租金压力、体验不均的问题。

《彭博》专栏表示,星巴克最强近的竞争对手中国瑞幸咖啡,就是抓住星巴克的失误,成功进军美国市场,以精准折扣、快速的服务和整体流畅的体验,吸引了美国年轻人,也以“中国速度2.0”再次挤压星巴克,并正面交锋。

分析师指出,北美咖啡市场几乎“人手一杯”,咖啡市场高度饱和,美国咖啡门市数量已超过3.8万家,当中又以星巴克占比最大。在这种市场,开新店不再等于获取新客,而是彼此抢市占。这意味著, 谁能更高效地经营存量比“谁能快速开店”更重要。

一直以来,星巴克的点餐过于复杂。一直以来,星巴克的点餐过于复杂。

复杂点单与品牌老化的困境

星巴克宣布重组计划后,不少分析师质疑关店与裁员并不能改变“价格过高”的问题,尤其面对瑞幸等竞争对手的廉价策略,才是公司最大隐忧。

《彭博》评论认为,重组本身并非万灵丹,转型过程不仅成本高昂,还需要时间消化。例如环境投资、店面翻新会短期挤压利润率。更棘手的是,顾客早已对星巴克的点单流程“苦不堪言”。在当今政治分裂的美国社会,少有能让两党达成共识的事情,但对星巴克冗长繁琐的点单抱怨,却成为罕见的“跨党共识”。

在社交媒体《Reddit》上,一位咖啡师就分享过一份极端订单:“超大杯白摩卡,加四份浓缩,其中两份打底、两份加顶,要用杏仁奶、特别高温、杯内先淋焦糖、再加特大鲜奶油。”这种“客制化到极致”的点单拖慢整个流程,让排队时间拉长,顾客体验下降,员工压力倍增。

这类吐槽虽成为网络笑料,但对员工与投资人来说,却是真实的效率问题。《彭博》专栏直言,如今不少星巴克门市氛围已不再是“第三空间”,反而像“车辆管理局(DMV)”般杂乱无章。顾客等候时间过长,品牌体验劣化,这才是重整计划急需处理的根源。

摩根士丹利的测算则提供了另一个角度,倘若星巴克重组顺利推进,以长期来看,每年约可节省超过3亿美元的营运成本,但短期的“阵痛期”在所难免。对公司而言,这是一场“回归基本盘”的战略调整,意在重新奠定效率与体验的基础。

通膨加剧 “高单价”咖啡成海啸第一排

自2020年起,星巴克在美国市场开始频繁涨价。《CBS》曾报道,星巴克曾在4个月内涨价3次,部分产品价格在一年内上涨了20%。《华尔街日报》分析指出,“价格”是影响消费者不再常去星巴克的因素之一。

现今,美国通膨压力逐渐加剧,美国自2024–2025年实质可支配所得成长进一步放缓,使得中产阶疑与年轻族群对“高单价咖啡”愈发敏感。以星巴克多年热销的招牌季节商品“南瓜拿铁”为例,大杯售价已超过6.5美元,这价格就是位于高单价区块。

星巴克拉警报
相较之下,瑞幸咖啡在美国的定价策略,饮品原价可能与星巴克相当,但透过App常态性提供大幅度折扣,使得实际售价远低于星巴克。这种差距在日常消费中被放大,吸引了大量年轻客群。

同时,星巴克还面临“两端夹击”,低价市场与便利的竞争压力主要来自瑞幸、Dunkin’、快餐咖啡所主打的便宜快速等瓜分,至于新兴特色品牌,包括Dutch Bros(荷兰兄弟)、Scooter’s、Blank Street则以免下车点餐(drive-thru)、App 行销和快速出杯效率,牢牢吸引 Z 世代。

数据显示,Dutch Bros 今年第二季访客量年增 13.8%,同店销售增 6.1%;与此同时,星巴克美国同店销售却下滑 2%,交易次数减少 4%,差距鲜明。星巴克虽有超过40%营收来自 drive-thru ,但新兴咖啡品牌的平均出杯速度比星巴克快一倍,显然更符合“效率至上”,这导致美国年轻人逐渐转向新品牌咖啡。

至于瑞幸,中国财报显示其单杯均价约 15–16 元人民币(2–2.3 美元),成本控制在人民币 10元左右,单杯毛利达人民币5–6 元,毛利率一度高达 60%。这种“低价高毛利”的模式,加上高速产品创新,正对星巴克的高价模式构成直接压力。

分析师直言,星巴克今日所面临的挑战,并非单一市场波动,而是整体竞争逻辑的改变。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中国新型量子雷达或将终结隐形战争时代
不拖走,不用炸 中国一招收回仁爱礁
俄罗斯果然被骗了?乌军背后有“高人”
一箭双雕!中国“爆锤”韩国造船军工
中国超车 美国这方面大幅落后 专家曝背后真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中国新型量子雷达或将终结隐形战争时代
不拖走,不用炸 中国一招收回仁爱礁
俄罗斯果然被骗了?乌军背后有“高人”
一箭双雕!中国“爆锤”韩国造船军工
中国超车 美国这方面大幅落后 专家曝背后真
俄军损失巨大 导致中国空军战力备受质疑?
习大国外交又翻车 李强访朝遭金正恩羞辱
专家示警:北京稀土限制暗藏杀招
欧盟沉默五天后“摊牌” 被美国逼的?
普京的重大失误 俄乌冲突拐点出现?
热门专题
1中美对抗2以哈战争3乌克兰战争
4美国大选5李克强猝逝6新冠疫情
7香港局势8委内瑞拉9华为
10黑心疫苗11“低端人群”12美国税改
13红黄蓝幼儿园14中共19大15郭文贵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5. Wfor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