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时事新闻 > 正文  
新迹象:疫情过后,中国这现象越来越多
www.wforum.com | 2025-08-29 13:05:24  火星宏观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疫情后特价商品增多反映了经济复苏中的供需失衡与消费者信心下滑,是潜在的通缩迹象。这一现象推动价格下降,压缩企业利润,需警惕衰退风险。减少特价现象需改革经济增长模式,从投资模式转向消费模式,通过提高个人收入与内需拉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疫情以来,特价现象越来越多。

自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调整。疫情初期,严格的防控措施导致供应链中断、消费需求锐减,许多行业陷入停滞。然而,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逐步优化调整,经济复苏进程加速,但一种显著现象随之显现:特价商品和折扣促销在各行各业中愈发普遍。

从日常生活用品到家电、汽车,甚至食品和服饰,降价潮席卷而来,成为消费者日常体验的一部分。根据麦肯锡的中国消费者报告,市场波动促使消费者更注重性价比,通过严格取舍维持生活质量,这直接推动了折扣零售的兴起。

在零售领域,这一现象尤为突出。量贩零食门店品牌迅速转型,推出“省钱超市”模式,将零食品类扩展到日用品和生鲜,抓住“省钱”核心吸引力。传统零食巨头也收购折扣零售品牌,进入“爱折扣”赛道。

特价现象蔓延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行业顺势而为的表现。疫情后,消费者行为发生深刻变化:线上折扣平台如唯品会,2023年销售额达1084亿元,其中75%为服饰类商品,显示出品牌折扣生意的稳健增长。线下奥特莱斯服饰折扣也在扩张,反映出服饰业折扣化的猛烈趋势。

汽车市场同样深受影响。库存积压成为特价新车的主要原因。经销商为完成销售目标,往往制定高生产计划,但市场需求波动导致库存压力增大。在车型更新换代前,老款车型大幅降价促销。例如,2025年上半年多家车企推出限时特价,吸引消费者目光。这不仅缓解了资金回笼问题,也刺激了消费需求。

新迹象:疫情过后,中国这现象越来越多

新迹象:疫情过后,中国这现象越来越多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5年以来汽车销量回暖,但平均售价有所下降。2025年1-7月,新能源车新车降价车型的降价力度算术平均达到2.2万元,降价力度达到11.9%。常规燃油车新车降价车型的降价力度算术平均达到1.6万元,降价力度达到9.1%。1-7月,总体乘用车市场新车降价车型的降价力度算术平均达到2.1万元,降价力度达到11.3%。这些数据体现了特价策略的广泛应用。

餐饮和快消品领域亦不例外。咖啡店推出9.9元特价咖啡,奶茶店甚至出现1元促销;肯德基和必胜客分别推出9元早餐和29元披萨。这些举措源于疫情后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的提升。

从宏观视角看,这一现象源于供需失衡。疫情中断了全球供应链,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产能恢复较快,但需求复苏滞后,导致供给过剩。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希望推动消费进入复苏轨道,但充满挑战。

新迹象:疫情过后,中国这现象越来越多

麦肯锡调研显示,消费者对2025年预期谨慎,品类结构变化明显。 二三线城市和小县城中,量贩零售门店取代奶茶店成为最常见业态,体现了折扣模式的普及。

此外,数字化转型加速了特价现象。电商平台通过算法推送个性化折扣,唯品会增加200多个品牌的独家合作,提升用户复购率。后疫情时代,零售物业市场复苏,二季度净吸纳量增长三倍,空置率持平,但租金指数微降,显示出折扣驱动的租金压力。

总体而言,疫情以来特价现象增多,是经济复苏中的结构性调整。消费者追求“花更少的钱买更多更好产品”,企业通过折扣维持市场份额。这虽为消费者带来实惠,但也暴露了需求疲软的风险。特价或从常态转向策略性工具。

二、特价可能是消费者信心下滑的最新迹象。

新迹象:疫情过后,中国这现象越来越多

最近几年,特价商品的增多并非单纯的市场策略,而是消费者信心下滑的镜像反映。2025年6月,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CCI)从年初为87.9整个上半年都处于较低的90以下的水平。这与经济放缓担忧交织,企业通过特价应对需求不足,暗示潜在的经济下行信号。

消费者信心下滑源于多重因素。疫情反复导致就业不稳,家庭储蓄增加,前三季度住户存款达13.21万亿元,同比多增4.72万亿元。 年轻人感受尤为强烈,他们对经济轨迹恶化的认知甚至超过老年人。BBC报道显示,疫情后经济复苏乏力,中产返贫现象显现,许多人转向低价消费。

特价作为应对策略,体现了企业对消费者心理的回应。咖啡和奶茶的特价促销,是对支出缩减的反应。消费者预计劳动力市场走弱、失业率上升,导致理性消费盛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后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幅度显著回落,商品房成交额降幅扩大。 这与“经济通缩指标”在社交媒体流行相呼应,企业参与其中,推出经济衰退特价。

新迹象:疫情过后,中国这现象越来越多

从数据看,最近几年经济下行周期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显著。八类消费均受冲击,食品服装损失较小,交通娱乐损失较大。消费者信心指数作为先行指标,消费者信心指数对经济负面影响不可忽视。

国际比较下,中国信心下滑与全球经济相关性减弱。最近几年经济学家、媒体一直渲染疫后将出现消费复苏周期,报复性消费将推动消费回升,带动经济渐进恢复。但实际上报复性消费、补偿性消费均未如期出现,后疫情时代还需重塑消费和投资信心。

企业层面,特价虽刺激短期销售,但反映出对市场的信心不足。零售商转向降价营销,提升品牌好感,坚守市场份额,但核心仍需经济稳定。2025年1月至7月经济运行数据显示,主要指标难以改善,经济下行挑战犹存。

总之,特价增多是信心下滑的迹象,需通过政策提振就业和收入,恢复消费活力。

三、特价推动通缩,通缩是企业盈利的大敌,减少特价现象需要改革经济增长模式。

新迹象:疫情过后,中国这现象越来越多

特价现象的泛滥,可能加速通货紧缩(通缩)进程。典型的通缩定义为物价持续下降,伴随货币供应下降和经济衰退。 但由于中国的货币供应集中于政府和国企,并不能反映市场的需求的,在中国不一定表现为货币供应的下降,还有可能伴随着经济下行,货币供应显著增长。2025年上半年CPI同比下降0.1%,PPI连续三十多个月负增长,GDP价格缩减系数连续8个月收缩。

虽然对价格下降消费者乐见其成,但对企业盈利构成威胁。价格向下压缩利润,小微企业难以维系,就业压力增大。商家忧心忡忡,这体现了消费升级与结构调整的阵痛。

通缩影响深远:增加债务实际价值,加剧衰退螺旋。

新迹象:疫情过后,中国这现象越来越多

减少特价现象,需改革经济增长模式。从投资增长模式转向消费拉动模式。改革路径包括:

一是必须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增加个人收入,提高家庭购买能力。

二是扩大内需,提振消费。财政政策选择需平衡短期刺激与长期振兴,财政支出路径需要尽快从向企业支付转向个人支付。

三是结构性调节,处理好地方隐性债务,优化地方财政。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越南阅兵惊现“中国翻版”?
93阅兵打码的“双离谱”坦克 值得期待
中国目前对外公布的最先进武器系统之一
拒用H20只是序幕 专家曝中国版英伟达黑马窜
一触即发!菲律宾多艘船舰逼近仁爱礁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越南阅兵惊现“中国翻版”?
93阅兵打码的“双离谱”坦克 值得期待
中国目前对外公布的最先进武器系统之一
拒用H20只是序幕 专家曝中国版英伟达黑马窜
一触即发!菲律宾多艘船舰逼近仁爱礁
8月27日,越南河内再次欢腾
中菲对峙两天分出胜负 菲船无法前进一步
中国福建舰存重要缺陷,服役即落伍?
花二十块钱,从朝鲜买了一枚洲际导弹
乌军出奇制胜 俄罗斯黑海舰队再遭重创
热门专题
1中美对抗2以哈战争3乌克兰战争
4美国大选5李克强猝逝6新冠疫情
7香港局势8委内瑞拉9华为
10黑心疫苗11“低端人群”12美国税改
13红黄蓝幼儿园14中共19大15郭文贵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5. Wfor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