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二十块钱,从朝鲜买了一枚洲际导弹 | |
www.wforum.com | 2025-08-27 22:28:32 普林斯在平壤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一、20人民币售价的模型,能做成什么样子? 与大多数有臭军迷的国家相同,朝鲜也是一个有军事模型玩具行业的国家。2022年,火星炮17等新型洲际弹道导弹试射成功后,作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核武力的象征,这些型号也被许多朝鲜模型玩具厂商盯上,并生产了对应的商品。随着2023年中朝直达航班的逐步恢复,这些模型也有一部分顺着哈耶克的大手来到了中国境内。笔者就有幸以和本文另一位笔者合作的形式购入了一枚火星炮17模型玩具。接下来,笔者将对这一模型玩具的做工进行品鉴,并以此引申出一些笔者对于朝鲜军事模型工业的思考。 初看还挺像模像样的 在拿到该模型时,笔者的第一感受是:该模型比起真正的火星炮17导弹要更为细长。通过较为粗略的测量可知,该模型的直径为3厘米,长度约为33厘米,而真实的火星炮17导弹直径为3米级,长度为25米级,因此,“更为细长”的感觉并非视觉误差,而是实际存在的。 一级加注量增加了不少嗷 除了更为细长的整体外,与原版火星炮17存在直径过渡的二级不同,模型的二级直径和一级直径完全相同,不存在直径过渡。这种错误甚至不需要进行多么精确的测量和制图,仅需肉眼判别即可看出,一定程度说明了这个模型背后的设计人员的工作态度。当然,考虑到他们拿出来展览的油画上对千里马一号的描绘也不是那么讲究,两万五朝圆的模型做成那样好像也不是那么无法理解。 为了艺术表现上的效果,这张油画还把金正恩同志和起飞火箭的距离压缩到了最小安全距离以内 不过除了批评模型设计人员的工作态度外,我们其实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这些现象:模型上与实际型号的这些差异,代表了朝鲜模型设计人员通过增加一级、二级的加注量,提高火星炮17投掷能力的美好愿景。希望张昌河和金正植两位大将能够领悟模型设计人员的良苦用心,尽早为我们推出火星炮17洲际弹道导弹的第三个改型版本(笑)。 在完成目力评估之后,让我们进入上手环节。一上手,笔者就发现:这个模型的所有涂装都是通过贴纸完成的,而且这个贴纸并不是模型中普遍意义上的那种全贴合的贴纸,只是长方形纸卷成一个桶后在贴合处上胶。因此,涂装贴纸和模型本体的违和感非常强烈,甚至近距离观察就能看到一级涂装贴纸和二级涂装贴纸的缝隙。全模型唯一使用油漆上色的地方就只有整流罩部分(当然整流罩上的军种标识还是贴纸)。既然涂装敷衍如此,那么毫不意外地,火星炮17弹体上的所有线缆管、输送管、姿控发动机喷口、检修盖等细节在模型中全部消失不见,尾部的一级发动机部分直接用4个锥桶拼接敷衍了事,至于什么废气管、泵系之类的发动机细节更别指望了。 肉眼可见的拼接面 你好歹把中间那个洞填上去呢 根据对整个模型的观察,笔者对于该模型生产过程的研判如下:该模型的主体为一个一端平头、一端圆锥头的空心塑料管,作为“一级、二级和整流罩”;头顶喷黑,锥段喷白,柱段喷黑;四个小圆锥用蜡粘结在直径与塑料管相同的空心扁锥台上组成“发动机舱”;发动机舱与塑料管平头胶粘连接,连接处刷黑漆;“一二级”粘上涂装彩纸,生产结束。值得一提的是,“发动机舱”和“一级”的连接处甚至没有做到基本的平整,胶粘非常暴力,没有对齐,也没有在连接后用砂纸打磨光滑。“发动机”和“发动机舱”的连接强度也很差,基本是手一用力就能薅下来的水平(寄过来的时候一个喷管还是歪的)。 无力吐槽 综上所述,这个模型的做工和质量已经到了让人无话可说的地步。诚然,模型中的细节缺失等问题可以用“如此低成本的模型无法做出较高的精细度”来找补,整体的做工粗糙可以用“朝鲜地方工业缺乏塑料增材制造技术”来解释,但整体比例错误、基本平整不到位、粘结质量差乃至贴纸能贴歪这些错误就显然不是技术或者成本问题,而是纯粹的态度问题了。可以想象的是,这种模型的生产不太可能是流水线形式,更像是工人手搓的。或许对于笔者手头这件粗制滥造到笔者甚至不愿意称其为模型的产品,可以用“运气不好碰到了态度不好的工人”来解释,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或许我们能从同一导弹型号的其他种类模型中找到答案。 二、465美元能让人稍微认真些,但认真的有限 七月末收到模型后,在也爆了金币的另一位笔者的聊天中,本人曾经就购买朝鲜商品问题以“资助朝鲜弹道导弹项目”说过一句:“先让俄罗斯人去爆金币吧”,不幸的是,这句话迅速的言中了。 算是一种言出法随 8月3日,微博上出现了一张俄罗斯人拍摄的“元山葛麻海岸旅游区内商店”的火星炮-17洲际弹道导弹连车带弹模型,售价465美元。在感叹哈耶克大手的可怖威力之余,笔者也以这张图为基础,对这个以对外售卖赚取外汇为目的的模型进行了以还原程度为指标的分析。 不细看还真挺不错的 我们先从导弹模型开始看起。可喜可贺的是,465美元的模型在检修口盖、姿控发动机喷口等细节上进行了还原,但仍然缺失线缆管等细节,可能是这种小件实在不好做。除此之外,发动机舱和贮箱的连接至少达到了浑然一体的效果,不再有可见的不平整和毛刺。 优点分析完了,接下来分析仍然存在的缺点。火星炮-17的第一批次和第二批次(2022年内试射的两发弹)因为318双室发动机的包络控制原因,一级发动机尾舱需要直径外扩(火星炮-17的第三批次和千里马一号火箭则因318双室发动机的降包络取消了尾舱直径外扩),465美元的模型虽然还原了这个直径外扩,但显然还原的用力过猛,笔者甚至认为模型的这个直径,在2台318双室发动机中间再塞进去一台318单室发动机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模型设计人员显然没有这种航天爱好者的堆积木思维,为了和这个夸张的直径外扩相适应,他们把318双室发动机的喷管也进行了直径扩大,甚至扩大到了你说这是台真空发动机笔者都会信的水平。在发动机舱和喷管的还原水平上,这个465美元的模型只能说与那粗糙的模型不遑多让甚至还有所不如。 说完了弹,再来说说车。乍一看,这个模型的TEL车在细节还原方面下了一番功夫,液压臂、检查口盖、涂装乃至勋章等细节都进行了还原,笔者并非车辆工程专业,因此不对TEL车进行过多分析,而将对TEL车上的发射支持系统(或者说发射底座)进行分析。 先来个对比图 众所周知,在使用车载发射弹道导弹或运载火箭时,为了避免点火时发动机的热流对发射车底盘进行一个铁板烧,普遍都会在发射底座上设计一个导流锥,将发动机热流向车体左右两侧排出(例如天兵科技的天龙二号运载火箭,当然天龙三号哪怕在巩义起飞的时候也有导流槽而不是导流锥)。 火星炮-17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车载液体洲际弹道导弹,TEL车的发射底座由四根液压杆作为支撑和调整姿态的结构,上部为箭地接口,下部则是一个左右双向导流的导流锥。但在出售给外国友人的465美元模型中,我们可以发现:发射底座变成了四根杆子和三块板。我们先不论过于意义不明的中间那块板放在那里是图个啥(反正不是图204,图204在高丽航空),单论最顶上直面2台318双室发动机喷出热流的钢板,或许这代表了模型设计人员希望将Starship-Super Heavy发射系统所使用的水冷钢板用于火星炮-17的美好向往,但第一模型上的这个钢板没有连接任何水路也没有喷水口,第二空叉自己在博卡奇卡修的Pad-B发射工位都开始挖导流槽了。火星炮-17的发射底座并非什么需要帧!察!才能发现的东西,而是在多次阅兵式和发射演练中都有画面流出的公开事项,出现这种堪称离谱的错误,很难用技术或者成本(你都卖465美元了真不能拿成本说事了吧)问题来解释,而是和粗糙模型如出一辙的设计人员态度问题。因此朝鲜导弹模型的“工人态度问题”并非个例,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状。 在长达几十年的经济不正常状态中,朝鲜的经济成分中引入了不少的“哈耶克大手”元素。虽然如此,随着近几年来朝鲜国内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朝鲜经济中的国营计划经济成分也占据着重要地位,甚至有所加强。在这种特殊情况下,从民间吐槽的“药店售货员上电视像个人,面对顾客就变脸”,到元帅自己在讲话中提及的“不少农机因性能差、故障频发而没法正常使用”,这些“此事在我国八九十年代亦有记载”的事情正在朝鲜各地发生。上文提及的两种模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既是“月薪这么点我拼啥命啊”的直观体现(省流:穷闹的),也是缺乏竞争的经济现象所致的。“既然我随便做做模型也能卖出去,那我为什么要去认真考证呢?”,身为局外人,笔者很难去站在一个道德制高点上去指责模型设计人员的这种想法,毕竟人不能真的一直用爱发电。朝鲜要生产出真正的好军事模型,除了需求牵引和工作人员的热情外,归根结底还是要来自于经济体制的激励和驱动。 随着2024年“地方工业20×10”的启动,未来10年,我们毫无疑问将见证元帅对朝鲜经济体制进行一场改革,这场变革的方法和最终结果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观察,但在这之前,我们不妨先对朝鲜另一个更有眉目的方面进行一些观察。 三、“向敌阵倾泻火雨(火星炮)吧,发射,发射吧” 一般而言,模型随便设计也可以卖,但导弹随便设计真的会原地爆炸。在技术的客观性和国家的大规模激励下,朝鲜的导弹行业人员在这十年来取得了堪称“主体超人”的成就,将朝鲜从一个具备有限常规中程弹道导弹打击能力的国家,发展成了一个具备多型弹洲际核打击能力的核国家。但在进入2025年,即朝鲜劳动党八大会期的最后一年后,上半年的朝鲜弹道导弹发展似乎没有前几年那么引人注目。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2025年上半年朝鲜弹道导弹的相关成就,并对下半年乃至明年劳动党九大的规划做一些身败名裂的研判。 首先是短程固体弹(火星炮-11系列)。上半年火星炮11系列导弹仍然维持了较高密度的发射——当然发射地点不仅限于朝鲜。在朝鲜本国,人民军有关部队在包括但不限于1月14日、3月1日、5月8日等日期进行了多发火星炮11系列的抽检试射或者训练发射,其中在5月8日,东部战线远程炮及导弹兵部队进行了火星炮-11甲的核反击训练。 从发射载具来看,火星炮-11甲可以说是火星炮-11系列里最“金斯坎德尔”的弹了 而在俄罗斯,火星炮11系列导弹继续维持了较高的使用频率,支撑了俄罗斯在上半年发起的高频率对乌空袭行动。据乌克兰人接受路透社采访称,发射向乌克兰的朝鲜导弹精度在今年年初提升至50米到100米(当然考虑到乌克兰人有充分地贬低朝鲜导弹性能的动机,可以认为火星炮11的精度已经优于50米)。与大规模援俄相对应的,朝鲜境内生产火星炮11的工厂也在持续进行扩建和生产能力提升。可以说,火星炮11已经超越了火星5/6/7/9这些前辈,成了为朝鲜带来源源不断的现金流乃至各项技术的“奶牛”导弹,与此同时,主要来自俄罗斯的技术也反哺火星炮11进一步提升精度、可靠性等指标,帮助朝鲜实现有自己特色的“快速迭代”。 当然,除了利用来自外部的技术外,朝鲜也在靠自己的力量对火星炮11进行着一些改进。到2024年,火星炮11系列导弹已经点出了车载机动发射、发射井发射、潜艇水下发射、水库水下发射四种发射形式,而在2025年,他们又为火星炮11系列点出了一种堪称惊为天人的发射方式:驱逐舰舰载发射。 欸不是哥们你直升机机库呢 2025年4月,朝鲜人民军海军5000吨多用途驱逐舰“崔贤”舰下水。崔贤舰在靠近直升机甲板的、一般来说是机库的上层建筑设置了10个垂发坑位。根据下水仪式的视频报道,我们可以发现这10个坑使用的导弹大概率是火星炮-11潜的改进型,使用冷发射形式。这标志着在战略核攻击潜艇“金君玉英雄号”后,朝鲜海军再次拥有了一型短程核打击载具,海军“通过与核武力绑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路径愈发清晰。毫无疑问,作为目前朝鲜最成熟、实战经验最丰富、改型最多的弹道导弹,火星炮11在上半年于显眼和不显眼的方面继续着自己的进化之路,进一步增加着自己作为半岛局势压舱石和俄乌战争天平砝码的重量。 与动静不大、故事颇多的短程导弹相比,朝鲜的中远程和洲际弹道导弹在上半年格外沉寂。中远程导弹方面,仅在1月份进行了火星炮-16B高超音速中程固体弹道弹的第二次试射;洲际导弹则一次试射也没有,特别是去年11月首飞的火星炮-19至今仍未进行二飞。笔者认为,这可能由以下几个原因导致:首先,朝鲜的地方建设(以“地方工业20×10”为首)项目和其他民生改善项目挤占了部分资金,导致流入中远程和洲际导弹项目的资金减少;第二,在去年11月南边牢尹整烂活失败后,朝鲜半岛的局势在今年上半年相对平稳,因此暂无对现役型号洲际导弹进行抽检试射的局势上的必要;第三,朝鲜的导弹研制力量在上半年可能有一部分转移到了其他方向,外加火星炮-16B乘波体高超音速导弹和火星炮-19多弹头洲际核导弹的难度也并不小,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优化和完善。 无人机拍导弹流派始祖之一(另一个始祖是伊朗)恐怖如斯 总结完了上半年朝鲜弹道导弹的成就,接下来就进入到喜闻乐见的身败名裂环节了:对下半年朝鲜弹道导弹发展进行研判。首先,在短程导弹方面,火星炮11毫无疑问会继续进行抽检试射、实战应用和改进。作为一个射程已经覆盖800公里范围内不同区间的导弹系列,火星炮11在甲乙丙丁后再出个火星炮-11戊的概率不大,但可能会为了适应更多的载具而推出其他小改型,此外,根据崔贤舰的建造进度规划,火星炮11的舰载发射型大概率将于下半年在崔贤舰上首飞。 关于中远程导弹和洲际导弹,考虑到上半年的进度较少,且下半年将迎来劳动党建党80周年等重大节点(更不用说明年将召开的朝鲜劳动党九大),这一射程范围的导弹可能在下半年有比较多的动作。现有型号方面,火星炮-19大概率将进行第二次试射,再次对全弹设计方案和性能进行验证,并可能检验分导弹头再入能力;火星炮-12/15/17/18等现役型号可能会根据局势紧张程度,择机进行抽检试射;火星炮-16B乘波体高超大概率也会进行试射,延续朝鲜已经进行了3年的乘波体弹头技术迭代;2024年初试射过的双锥体弹头两级固体弹也可能会有进一步发展。而关于新型号,笔者认为下半年朝鲜大概率会公开正在研制的新一代潜射远程/洲际弹道导弹:一方面,潜射洲际弹道导弹是朝鲜劳动党八大决议中至今仍未实现的少数军事武器目标之一;另一方面,随着朝鲜核潜艇建造的持续推进,在下半年公开潜射洲际弹,以防止外界对于朝鲜核潜艇“有枪无弹”的判断,是必要和合理的。至于公开的场合,笔者认为大概率会是2025.10.10朝鲜劳动党建党80周年阅兵式。 笔者一直认为这个弹是有继续发展下去的潜力和必要的 四、朝鲜民族迈向星辰大海 俄乌冲突和伊以冲突都告诉我们:虽然弹道导弹打击体系一定要有弹道导弹,但要搞好弹道导弹打击体系,光有弹道导弹是不够的,打击前对目标的侦查和打击后对目标的打击效果评估也同样重要,而承担这两项任务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军事侦察卫星。2023年11月,朝鲜成功发射了万里镜-1军事侦察卫星,与知名军事笑话创造者大韩民国国情院和某些互联网韩媒肉喇叭的宣称不同的是,该卫星目前仍在轨道上正常运行,运行寿命已经超过了上世纪的一票苏联非返回式军事侦察卫星。 根据CelesTrak网站显示的、专门负责在轨物体监视的美国太空军第18太空防卫中队提供的外测轨道数据:NORAD ID为58400、国际识别号2023-179A的万里镜-1卫星,截止至2025年8月23日,运行在近地点492公里、远地点501公里(SMA根数496.6公里)、倾角97.35度、周期94.55分的太阳同步轨道上,并分别于2024年2月、2024年5月、2024年9月和2025年1月进行了轨道提升操作,将卫星的SMA根数从496.3-498公里不等的高度提升至503公里左右,且单次轨控点火升轨幅度逐渐增大,最新一次的轨控点火时星下点位于大西洋而非朝鲜境内,意味着地面站对于万里镜的轨控策略逐渐成熟和完善,开始进入长期运营阶段。在2024年11月的国防展会上,朝鲜还展出了万里镜-1卫星的成像图片(当然公开报道中被打码了)。总之,不管是美国太空军的外测数据还是朝鲜自己的宣传,都证实了万里镜一号在正常运行。当然你要是认为万里镜一号成像不了一点,轨控是为了虚张声势,展出的成像图片都是找商业卫星公司买的话,那我只能说你开心就好,美国太空军第18防卫中队也是朝鲜宣传口,夏延山就是第二个白头山,你说得都对。 万里镜1号卫星变轨记录图 在2023年11月万里镜一号发射成功后,金正恩提出“要在短时间内多角部署多颗侦察卫星” ,并在随后的党代会上制定了在2024年发射3颗侦察卫星的计划,然而,在2024年5月,用液氧煤油发动机和常温燃料(此事在冷战美国亦有记载)的“新型卫星运载火箭”发射“万里镜-1-1”(吐槽一下朝鲜这种后缀越加越多的神经病武器命名规则)失败后,这一计划就进入了绝赞完蛋阶段。在2024年6月进行了故障复现试车后,朝鲜航天就进入了长期沉寂的“吃龟苓膏”(归零)阶段。然而,在进入2025年后,一系列卫星图上的迹象告诉我们:这碗龟苓膏快吃完了。 根据Google Earth、Copernicus Browser等网站的卫星图显示,2025年3月,西海卫星发射场的垂直发动机试车台出现了几个月未曾出现的试车痕迹,并在2025年3到6月进行了5次左右的试车。除此之外,5月末和6月末,西海卫星发射场海边发射台的两个射前发射准备车辆停车棚先后出现车辆停放,这意味着西海卫星发射场可能已经开始了初期的发射任务准备。个人认为,按照目前的进度推断,千里马一号有望在今年实现复飞,不过复飞的结果怎么样就是另说了,不管怎么说,看在吃了这么久归零的份上,笔者还是希望复飞任务能成功的。 西海卫星发射场垂直液体发动机试车台的试车痕迹 在这里,笔者再重复一下一直以来的一个判断:千里马一号的发展分为三个生产批次,进行“三步走”的朝鲜式快速迭代。第一批次,即千里马一号遥一至遥三,利用洲际弹道导弹研制所攻克的技术,尽快实现新型运载火箭和侦察卫星的入轨;第二批次,即千里马一号遥四至遥六,仍然使用常规燃料,但进行更换液氧煤油发动机等改进,验证新型低温液体动力;第三批次,即从千里马一号遥七开始,将火箭改为一型使用液氧煤油燃料的运载火箭,进一步提升火箭的运载能力,并跟上世界运载火箭发展的低温潮流。 在朝鲜劳动党八大会期中,朝鲜将军事侦察卫星定为“首要任务”,将地球观测卫星、气象卫星和通信卫星定为“先占高地”。随着万里镜-1的入轨,军事侦察卫星虽然算不上完善,但也可以定义为“建成”。因此,在即将召开的朝鲜劳动党九大上,大概会将“先占高地”涉及的卫星种类列入决议的计划中。火箭方面,结合一年来西海卫星发射场在大型运载火箭水平总装测试厂房、海港、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新建和扩建来看,千里马一号完全体明显不会是朝鲜运载火箭发展的终点,朝鲜一定还在研制运载能力更大的中型液氧煤油运载火箭,因此劳动党九大的决议中大概率也会写入“大中型低温运载火箭”一项。总之,今年下半年,我们将见到朝鲜在弹道导弹和运载火箭上的多个动向,当然,如果军事模型上能有些动向那就更好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