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津到阅兵:中共如何用军火演出强国幻觉 | |
www.wforum.com | 2025-08-27 18:38:48 新头壳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阅兵不只是武器秀,更是威权治术的演练。每逢这类仪式,中共总是以“民族盛典”包装军事展示,透过大规模的仪式化动员来凝聚内部服从情绪,并对外释放政治讯号。 然而,若仅将其视为国防能力的展现或爱国情怀的投射,无异于低估这场高规格动员的真正功能。 阅兵的本质早已远离军事本位,它既是一场对外威慑的心理剧场,也是一场对内驯化的权力演练,更是一场以国家资源为底、以强国梦为名的军工行销赌局。 今年阅兵前夕,中国特意在天津高调举行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扩大规模邀请俄罗斯、巴基斯坦、伊朗、中亚诸国及东南亚观察员。 这场会议不只是多边合作的形式摆拍,更是为阅兵铺陈的外交预演,拉开全球“友邦观众席”的帷幕。 这些国家同时也是中国军火市场上的潜在买家,从无人机、防空飞弹到电子战系统,阅兵展示的其实是一整套明码标价的武器型录。阅兵不是展示战力,而是提供供应链样品;不是炫耀军威,而是“武装拍卖会”。 这场军事大秀也与中俄之间日益紧密的政治剧本环环相扣。习近平与俄国领导人普京在会晤中强调,中俄关系是当今动荡世界中“最稳定、最成熟、最具战略意义的大国关系”,这番话不只是外交礼仪,而是向国内外释放出一个清晰讯号:在主要大国之间摩擦升高、旧有秩序崩解的局势下,北京与莫斯科正在携手合作,试图共同书写一份“后西方秩序”的蓝图。 习近平更回溯二战历史,宣称中俄两国在亚洲与欧洲分别击败军国主义与法西斯,这段过去不仅是友谊的基石,更被用来合法化今天的战略联盟与“真正的多边主义”。中国呼吁反对“历史修正主义”,批评西方试图淡化中俄在二战的角色;外交部也回应指责日本施压多国不参加阅兵纪念,称真正尊重和平者不该逃避历史记忆。中俄借此将历史记忆转化为共同战线的政治语言,一种对西方国际秩序的挑战,也是一场记忆与叙事的外交武器化。 当前地缘政治升温,美中对抗趋于剧烈,阅兵成为中国对外释放“战略决心”最直白的语言。高超音速飞弹、无人舰艇、电子战系统依序登场,构成一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剧场式威慑。阅兵的镜头不仅对准华府,也投向东南亚、非洲与中亚,试图让所谓“全球南方”看到北京的准备与底气。但这场武力表演,从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一场危机管理下的暴力公关。当中国经济乏力、青年失业率飙升、对外孤立压力加剧,阅兵就不再是权力自信的体现,而是一种体制焦虑的遮蔽工程。再多的武器,也掩盖不了政权对未来的不确定、对内部不满的无解,以及对外联盟困境的根本焦虑。 此次阅兵与“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结合亦充满象征操作。中共透过对历史仪式的垄断,把原属于多元记忆的抗战史简化为“中共胜利史”,国民党被彻底抹除,蒋中正从历史画面中消失,留下的是习近平的肖像与“党指挥枪”的口号。阅兵不只是怀旧,而是对历史记忆的再加工——将过去改写为权威的根源、将集体记忆转化为单向认同。阅兵场上的齐步走与口号声,不是多元共鸣,而是审美一致的服从训练,象征著“党即国、国即党”这一统治逻辑的深化。 外交层面上,阅兵也被包装成一场“非西方世界的多边秀”。普京等国家领导人现身,不只是支持,也是背书;而西方领袖的缺席,反倒衬托出“东方联盟”的另类集结。中国透过阅兵这个舞台,传递一种替代模式:有别于以规则与人权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北京提供的是武器加投资、制度交换加政治护航的打包选项,尤其对陷入经济困境或制度孤立的政权而言格外具吸引力。但这样的联盟并不建立于互信与制度共享,而是利益交换与现实盘算,是一种披著“多边主义”外衣的地缘工具联盟。 而阅兵背后的军工外交布局更不容忽视。对伊朗、巴基斯坦与部分非洲国家而言,这场阅兵不只是政治仪式,而是一场大型军火“直播带货”。中国不仅卖飞弹与无人机,更以训练、技术转移、维修保固等一条龙服务,打造出一套结合商业利益与战略控制的“全景方案”。然而,这样的军事行销若缺乏实战验证与品质监督,恐怕只是包装精致的纸上军力,最终落入自欺欺人的幻象中。 阅兵远非一场单纯的军事仪式,它是中国式统治艺术的集大成:结合军事展示、历史操控、外交对垒与市场投射的复合性国家演出。对内,它是服从性的再动员;对外,它是战略布局的信号试探;对盟友,它是军火外交的诱饵;对敌人,它是边缘战术的剧场操作。而真正值得世界关注的,不是阅兵当下的火光与队形,而是那背后的政治意图与全球秩序重构的深层野心。阅兵结束,战车退场,烟火散尽,但这场新冷战格局下的“多极叙事竞赛”,才刚刚开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