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印度军方开展过多次大规模三军联合演习,但近期的“三叉戟”(Trishul)演习却独具特殊性。 “三叉戟”演习于10月30日至11月13日举行,其特殊性体现在演习时机、协同配合、规模体量,以及对新型作战理念与先进武器系统的检验上。该演习的核心目标是加强三军指挥部之间的协同能力,使印度军方能够更高效地开展多域作战。
此外,此次演习还旨在反驳一种观点,即“朱砂痣行动”之后,“非接触战争”将成为新的常态。那么,这对巴基斯坦可能产生哪些影响?日前,《外交官》杂志发表文章,就此进行了多维度探讨。 “三叉戟”演习被定义为一场“综合性演习”,包含多个子演习项目,如“梵天之力”、“持续打击”、“沙漠烈焰”、“两栖作战-25”等,各子项目均有明确目标。其中,陆军机动演练分别在拉贾斯坦邦和古吉拉特邦的沙漠与沼泽地带进行,海上及两栖作战演练则在北阿拉伯海沿岸展开。在为期两周的演习中,印度陆军投入3万余名士兵,海军出动25艘战舰及潜艇,空军部署40架战机,准军事部队也派员参与。这是印巴停火以来,印度规模最大的一次多军种联合力量展示。“梵天之力”(BrahmaShira)子演习由第75独立步兵旅联合空军力量在库奇兰恩地区开展,重点检验新成立的联合控制中心与“实时支援多域作战”作战基础设施的整合能力,这一成果也体现了印度军方过去十年围绕“部队整合与现代化”推进的转型进程。“持续打击”(Akhand Prahar)子演习由陆军第12步兵师及第4独立装甲旅(隶属第12军)在斋沙默尔地区实施。此次野外机动演练验证了印度军方新采用的“现代战场联合兵种作战战术”。该战术适用于以无人机及反无人机系统为主导的战场环境,演习地点位于拉贾斯坦沙漠。此外,该子演习的另一核心目标是检验并验证第12军新组建的“拜拉夫营”与“鲁德拉旅”的作战能力,最终为“打击军”适应多域战争环境做好准备。第三个子演习“沙漠烈焰”(Maru Jwala)由陆军第36步兵师(隶属第21打击军)主导。演习期间,第603航空旅的旋转翼航空力量与机械化部队协同作战,发挥了关键作用。除执行直升机特种作战外,还对目标区域进行早期侦察,并提供近距离空中支援。演习中还展示了“伞兵空投”科目,即通过空投士兵组建快速反应部队,以打击战略目标。与此同时,印度军方还部署了一个旅级规模的电子战部队,模拟战时对敌方无人系统的反制措施。在远征作战演练方面,第21打击军下属的第54步兵师在海军西部司令部与空军西南司令部的支援下,于印度西海岸开展了名为“两栖作战-25”(AMPHEX-25)的三军联合演习,旨在验证印度发动两栖作战的能力。演习中,空军苏-30战机为陆军两栖部队提供空中掩护,而陆军两栖部队则在海军Mk.IV型登陆舰的支援下,对海岸线发起突击。 “三叉戟”演习的规模与覆盖范围引发了一个关键问题:为何印度在与巴基斯坦停火不到六个月、且其武装部队仍在补充战争储备的情况下,选择此时开展这场演习?首先,“三叉戟”演习的核心目标之一是评估印度陆军新组建部队的效能与作战表现,这些部队包括“鲁德拉旅”、“拜拉夫营”及“阿希尼排”。通过演习验证,印度军方可确保当前的部队重组进程符合预期方向。其次,此次演习旨在帮助印度武装部队进一步熟悉“多域作战”理念,尤其是在“朱砂痣行动”中,三军联合行动暴露出在多域作战能力上的不足。这一目标贯穿所有子演习项目,包括以“强化多域作战能力”为核心的“梵天之力”演习,是整个“三叉戟”演习的核心议题之一。第三,自2025年5月以来,印度陆军一直在整合一系列新型装备,包括无人机、反无人机平台及其他技术装备。尽管这些装备已在小规模演习中完成测试,但仍需通过大规模演习进行全面验证。因此,“三叉戟”演习为印度军方提供了在拉贾斯坦邦和古吉拉特邦恶劣地形中检验这些装备效能的机会。最后,此次演习也强化了印度军政高层的立场:此前印度政府决定“暂停”而非“终止”“朱砂痣行动”,演习正是这一立场的体现。“三叉戟”演习表明,印度并未完全放弃大规模联合作战能力,对新组建的“鲁德拉联合兵种旅”的测试便是佐证。演习中的各项机动演练,也体现了印度近期采用的“动态响应战略”(DRS),即根据任务需求,政治领导层可从一系列预设打击方案中选择特定应对方式。总体而言,“三叉戟”演习令巴基斯坦感到担忧,原因主要有:该演习表明印度军方拥有从“外科手术式打击”到“联合兵种作战”等多种打击选项,且可根据需要迅速部署。此外,印度陆军此次展示的新型作战理念与装备,未来或可用于对巴基斯坦的行动。这一局势要求巴基斯坦保持高度警惕。官方层面,“朱砂痣行动”尚未正式结束,这意味着印度武装部队仍处于“准战时部署状态”。在此背景下,巴基斯坦必须持续保持戒备。尤其当前新德里爆炸事件已导致地区紧张局势升级,印度采取新冒险行动的可能性正显著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