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导弹击穿欧洲心理防线 世界正走回冷战? | |
| www.wforum.com | 2025-11-01 13:45:45 边解感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
当地时间10月31日,乌克兰副外长安德里·西比哈(Andrii Sybiha)通过路透社公开确认:俄罗斯近几个月已多次在乌克兰战场上使用编号为9M729的陆基巡航导弹。这是乌克兰首次正式披露该型导弹被用于实战,无论在乌克兰还是其他任何战区。 这一型号导弹并非普通武器,它正是2019年促使美国退出《中导条约》的争议焦点。当年美国指责俄方秘密研发并部署射程超过条约限制的地面发射型巡航导弹,而莫斯科则坚决否认。最终,川普政府以“严重违约”为由,正式废除条约,军控体系由此出现裂口。 如今,这枚导弹从军控条约走向真实战场,其象征意义远大于一次单一军事打击。正如西比哈所言,这种违约导弹的部署,直接践踏了美国曾经试图维护的安全红线,释放出“对美方外交努力的公然蔑视”。 更具政治意味的是,该导弹的首次实战使用时间,恰巧发生在2025年8月21日——仅比川普与普京在阿拉斯加举行非正式峰会晚了不到一周。据乌克兰另一名高级官员补充,自那时起,俄军已至少发射9M729导弹23次,另有两次早在2022年就被记录在案。乌克兰外交部虽未公布具体打击目标清单,但一场跨越1200公里的攻击行动已经坐实。 导弹残骸现身乌西,射程破千公里一场突发的攻击发生在10月5日,导弹击中了乌克兰西部利沃夫州的拉帕伊夫卡村(Lapaiivka)一处民宅,造成4人死亡。这一地区距俄方常规战线约600公里。而据乌方披露,该次袭击中使用的9M729导弹,飞行距离超过1200公里,可能由俄本土纵深地区发射。 路透社获得的现场照片显示,弹体残骸明确标注“9M729”,其中一段电缆管状金属筒体与该导弹公开展示图一致。美国米德尔伯里学院全球安全研究员杰弗里·刘易斯(Jeffrey Lewis)审阅图像后指出,残骸中引擎与管路结构与9M729导弹完全吻合,几乎排除误判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俄国防部至今未对这一指控予以回应。这种沉默,与俄方一贯否认条约违约的立场形成强烈反差。 9M729的前世今生9M729导弹原本隶属于“伊斯坎德尔-K”系统,是俄军近年来重点发展的中程地面发射巡航导弹,其最大射程据华盛顿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估计可达2500公里,远远超过《中导条约》所允许的500公里上限,并具备搭载核弹头与常规弹头的双重能力。 这也是为何2019年川普政府以“俄罗斯违反条约”为由,宣布美方退出《中导条约》。条约终结后,美俄均不再受射程与部署地域的约束,而9M729也因此从“灰色地带武器”转变为可以“公开上阵”的实战选项。 条约废除后,俄方虽然曾象征性宣布“自我冻结”中程导弹部署,但这一承诺并未纳入任何法律框架。2025年8月4日,俄方宣布今后不再对中程导弹部署地点设限。仅仅17天后,9M729便在乌克兰被证实使用。 为何俄军选它上战场?相较于俄军已有的“口径”海基巡航导弹或Kh-101空射导弹,9M729的意义并非简单重复,而是拓展打击方向与战术弹性。军事专家指出,9M729作为陆基系统,发射平台隐蔽性高、机动灵活,特别适合从俄本土纵深地区发起远程攻击,从而避开乌克兰西部的密集防空网。 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高级研究员道格拉斯·巴里(Douglas Barrie)指出,俄方频繁使用9M729,除实战目的外,也具备测试其作战效能与部署灵活性的价值。他指出,“使用23次意味着它已经不是战术实验,而是武器系统融入作战计划的明确信号。” 此外,从乌克兰防空系统角度来看,9M729可开辟“不同的攻击轴线”,打乱乌军判断路径、提前拦截的节奏。刘易斯也强调,该导弹的可移动性、陆基特性正是《中导条约》当初禁止这类武器的原始逻辑。 美重启核试,乌争夺战斧就在9M729导弹在乌克兰土地上留下弹痕的同时,2025年10月末,川普下令美军“恢复核试验”。白宫方面虽未就俄方导弹使用做出明确回应,但这一命令本身已构成间接信号:美方对“其他国家测试活动”的默认答案,就是以“行动回应行动”。 这一表态不仅回击了俄罗斯近年来不断推进的“非对称核武库测试”,也反映出美方对9M729之类中程核潜射导弹重新部署的高度警觉。事实上,就在川普宣布恢复核试前数日,俄军才分别测试了“海燕”(Burevestnik)核动力巡航导弹和“波塞冬”(Poseidon)核动力鱼雷,全面升级其“不可预测打击能力”展示。 而在更现实层面,乌克兰也加紧争取美方提供更远射程武器系统。西比哈在10月31日的书面声明中明确表示,乌方支持川普推动的“强制性和平框架”,但前提是对俄罗斯施加最大压力。在他看来,加强乌军远程打击能力,尤其是获得“战斧”类远程巡航导弹,将有助于迫使俄罗斯走向真正谈判桌。 这一请求也隐藏着一层战略博弈逻辑:9M729之所以在条约时期被视为禁忌,是因其具有“战术核载具”潜能。而美制战斧(Tomahawk)由于最初设计为海基系统,因此并未被纳入中导条约管制。如今若由美国陆军或乌军改装地面平台发射,虽不构成条约违约,却也将进一步模糊战术核与常规远程打击的界限。 从俄罗斯的角度看,美方若向乌提供该型武器,无异于对“非条约导弹对抗”的主动升级。俄方此前已就此提出严厉警告,称战斧若出现在乌克兰本土,将视作“战略挑衅”。 欧洲腹地直面危机《中导条约》的消亡在2019年尚属外交领域的警报,如今已化为实打实的地面爆炸。9M729导弹横贯千里、击中平民住宅,不仅击穿乌克兰,也刺穿欧洲安全的心理防线。 长期在莫斯科与基辅任职的英国前国防武官约翰·福尔曼(John Foreman)指出:“如果一个可携核的导弹已被实战部署,并出现在欧洲边界线以内,那这就不只是乌克兰战场的战术议题了。”他强调,这类弹道/巡航混合型导弹因其“可隐藏性”与“低预警性”,将迫使欧洲国家重新调整空域预警机制与前沿防御部署。 更重要的是,导弹的“欧洲威慑功能”正成为俄罗斯有意强化的战略工具。一方面,俄罗斯主动试射核动力巡航与水下无人核装置,不断在“常规冲突—核升级”之间制造模糊带;另一方面,9M729作为技术成熟、部署便捷、路径多变的中程导弹,成为其可控升级的代表。 从冷战后期的双边限制,到如今多国边界被推向模糊战线,军控失效的实际后果正在以瓦砾与焦土的形式重新展现。国际军控专家早已警告,中程导弹的重新部署并不会重建旧有平衡,反而更易引发区域突发性冲突,因为其部署快速、响应迅捷,反制时间极短。 而这正是乌克兰战争带来的一个副作用:在核协议、导弹限制、远程打击之间,国家安全从条约走向“谁敢先试”。 军控真空谁来填补?川普于2019年主导退出《中导条约》时,其政治说辞是“不能让俄罗斯继续占便宜”。但如今的现实表明,这一判断虽然不无根据,却并未带来任何“新的控制体系”。条约被撕毁后,既无替代条款,也无技术遏制手段,俄罗斯随即在未被约束的真空中推进其导弹现代化工程。 与此同时,美国自身也未对陆基中程武器进行实质性部署,只在测试阶段徘徊,这使得“脱约红利”几乎全数落入俄方口袋。更关键的是,美国对欧洲盟国也未提供实际导弹防御升级手段,北约层面仍然依赖冷战时期构建的空基与海基侦测平台。 分析人士指出,在川普推动“新军控谈判”的背景下,9M729的实战部署极可能成为俄方设定“谈判筹码”的前奏。通过实际部署获得筹码,通过模糊表态制造战术灵活性,在当前乌克兰战场进入僵局之际,这类“边打边谈”的模式,正在回归俄罗斯的传统外交剧本。 但值得警惕的是,这类谈判若无法迅速确立强制执行机制,很可能形成“越谈越打”的现实后果。 9M729导弹横穿千里并精准命中目标,其技术性能不再是争议焦点。真正让这枚导弹成为战略标志的,是它踩着废约而来的步伐——从一纸军控谈判中的禁忌武器,转身成为俄罗斯在实战中频繁使用的战术工具。 如果说2022年、2023年的乌克兰战场还在围绕火炮、坦克与无人机展开较量,那么进入2025年后,战场维度已经悄然升级为“导弹领域的对峙”。而这场对峙的起点,正是一个六年前被宣布“无效”的字条。 规则已被撕碎,而导弹正在填补这个空缺。在这个过程中,谁能控制发射按钮,谁就掌握了不再受限的战争节奏。 |
|
|
|
|
|
|
| 相关新闻 | |
| 俄罗斯脸挂不住 印度公开羞辱苏-57 | |
| 二战重演!俄乌双方在红军城巷战拼刺刀 | |
| 法国突然对德、西打响战机第一枪 | |
| 四川舰舾装收官 电磁起飞或改写两栖战法 | |
| 中国五层结构的海底杀伤网,且“可自愈” |
| 俄罗斯脸挂不住 印度公开羞辱苏-57 | |
| 二战重演!俄乌双方在红军城巷战拼刺刀 | |
| 法国突然对德、西打响战机第一枪 | |
| 四川舰舾装收官 电磁起飞或改写两栖战法 | |
| 中国五层结构的海底杀伤网,且“可自愈” | |
| 加拿大总理拿手机狂拍 习近平看呆了 | |
| F-35深陷交付泥潭 美军空中优势一夜崩塌 | |
| 从7000枚破片到蜂群压制:央视曝光雷达杀手 | |
| F-47战机性能参数曝光 西太格局生变? | |
| 打造新三体式无人艇 表明中国海军重视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