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参战 朝鲜借援俄得到了远超预期的筹码 | |
www.wforum.com | 2025-09-24 05:59:02 边解感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9月22日,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在最高人民会议上释放出一系列信号:如果美国放弃“无核化执念”,朝鲜愿意重启对话;同时,他重申朝鲜的核地位不可动摇,并宣称“将继续提升防卫能力”。外界普遍将这番讲话视为一次外交主动,但若结合过去一个月来朝鲜的实际军事部署与政治动员,这场发言更像是一场阶段性成果的总结。 早在8月中旬,朝鲜就已秘密向俄罗斯派出一支万人规模的部队,参与俄军在乌克兰北线战场的行动,重点方向集中在库尔斯克州。虽然朝鲜未对外公布部署细节,但阵亡士兵回国、金正恩亲自接灵、英雄安葬仪式的连续演绎,已将这一出兵行动公之于众。而这场实战参与,也构成了金正恩敢于提出“可谈但不弃核”姿态的底层逻辑基础——他以出兵为筹,以成果为盾,在谈判之外先赢一局。 据多家外媒与情报分析中心判断,这支部队承担了后勤补给、火炮支援与区域推进等任务。援俄换来的,则是朝鲜亟需的战略资源与技术输入。包括石油、粮食、稀有金属在内的补给物资外,朝方还可能借此获得舰艇推进、雷达组网、精密制导等敏感领域的工艺资料,为其装备体系注入此前难以独立突破的模块。 更关键的是,朝鲜并未尝试将这场军事行动描绘成“国际主义义举”,而是迅速将其转化为国内凝聚力与制度正当性的再塑过程。出兵,既是对俄交易,也是一次精算过的体制内动员杠杆。这一动作既创造了外部回报,又重建了内部节奏,成为朝鲜近年来少有的“低成本多收益”的实战案例 意外收获:国内爱国氛围高涨与其说朝鲜高层提前预判了这场出兵的政治收益,不如说他们在局势发展中迅速看到了可操作的社会反应,并将其制度化推进。 随着前线援军事迹的持续传播,朝鲜内部掀起了罕见的动员浪潮。金正恩在9月下旬一次军政联席会议中指出,前线战士的英勇表现“激发了人民的战斗精神”,各地青年争相报名参军,多个县市甚至出现“主动提前服役”的集体申请案例。朝鲜官方媒体则反复强调,“保卫祖国不止是边境防卫,更是荣誉传承”。 更令当局意外的是,社会自发形成了对阵亡军人家属的大规模捐助浪潮。各地企事业单位、社区组织、普通市民纷纷行动,为烈士家属提供生活补助、物资慰问,甚至提出愿意承担部分抚养与医疗开支。朝鲜政府随后宣布,将原数退还所有自发捐款,由国家承担全部抚恤责任,强调“牺牲者的家庭,不应由人民负担,而应由共和国守护”。 这些举措并未削弱群众参与,反而进一步强化了政权的“庄严性”与“情感绑定”。配合全程直播的迎灵仪式与官方剪辑的金正恩落泪镜头,援俄士兵在朝鲜社会中的形象迅速从“海外战士”转化为“国家英雄”,其象征意义远超一场边境冲突。 这种精神动员的效率,在朝鲜体制内极为罕见。过去多年,朝鲜虽不断进行核试与导弹展示,但国内宣传始终停留在“遥远威胁”与“理论忠诚”的层面。而援俄出兵却让普通人第一次“感到战争离自己很近,牺牲是具体的”,因而更容易被卷入情绪与价值表达。这种“情感与制度的绑定”,远比任何口号来得有效。 军事象征:舰队、技术与“秘密武器”当朝鲜媒体还在回顾烈士事迹时,海军系统已悄然发布了另一则重大成果:两艘新型驱逐舰正式下水。 这两艘被外媒称作“江建级”或“崔贤级”的舰艇,排水量远超朝鲜现有水面舰艇,不仅具备远洋航行能力,还配备了防空、反舰与指控整合系统。虽其中一艘在首次试航中发生意外侧倾,短时间内被打捞修复,再次入列并完成系统检测。短期内完成“从设计到纠错到部署”的完整闭环,背后显然有技术加持。 金正恩亲临舰艇下水现场并致辞,称“朝鲜已拥有多任务海上作战能力”,并强调“海军将在国家防卫体系中承担更大角色”。尽管其发言未提及援俄回报,但军事分析机构普遍认为,这一舰艇跃升极可能源于俄方在推进技术、电磁防护材料与舰载雷达集成领域的输入。 更引人关注的是,金正恩在海军视察期间首次提出“秘密武器”概念。他声称,“国防科学界已取得历史性成果,将适时公布”。虽然未透露具体细节,但朝方媒体随后配合释放的试验画面与导弹轨迹分析图,似在暗示朝鲜正在推进高超音速武器、潜射导弹平台或无人打击系统。 “秘密武器”不仅是技术能力的象征,更是战略威慑的叙事手段。通过模糊的表述、有限的展示与不确定的部署节奏,朝鲜试图制造出一种“虽不明说,但你无法忽视”的安全压力。而这类模糊战略,在对外谈判与对内统治中都具有稳定心理预期的作用。 以出兵为起点的战略筹码重组这一轮援俄出兵,在形式上是一次有限军事支援,但在实际运行中,它成为朝鲜少有地整合资源、凝聚人心、提升军力并拓展外交空间的多重平台。其策略含义已远远超出战术层级。 金正恩在9月22日讲话中所说的“可以谈,但不弃核”,正是基于这整套动作所得出的政策底线。他通过一场可控输出的外战,实现了技术补链、内部巩固、国际投射三重目标,再辅以清晰表达的对外预期,为下一阶段谈判赢得主动空间。 更具深意的是,朝鲜并未一次性透支筹码。换言之,此次援俄不过是“尝试性下注”,若其回报路径稳定,是否再次出兵、以何种方式介入,已然成为政权可调配的战略工具。俄罗斯面临兵员持续压力,而朝鲜正处于动员高点,未来在技术换取、制裁缓冲与联合训练等领域的博弈空间仍待释放。 在此意义上,出兵不再只是地缘政治选择,而是一种政策工具,一种结构性杠杆。金正恩通过这次“风险可控”的输出试验,拓展了朝鲜参与国际格局的方式。他不再是被动承压者,也未必是大国附庸,而是在有限空间内完成主导行为的动点角色。 这是一场典型的“有限参与,最大转化”。朝鲜未必希望长期深陷战场,但它已学会如何从一场区域冲突中提取军事实力、内政动能与外交话语权。下一步,或许并不取决于朝鲜“是否愿意出兵”,而在于:谁更需要它再次这样做。 |
|
|
|
![]() |
![]() |
俄对华提供尖端发动机 打破美国技术封锁 |
![]() |
官宣!三机弹射画面公开 已经领先福特级 |
![]() |
70万兵力压境 普京“苏联复兴蓝图”越战越 |
![]() |
埃及集结重兵挑战以军 歼35E成破局关键 |
![]() |
川普政府突传重磅消息 |
![]() |
俄对华提供尖端发动机 打破美国技术封锁 |
![]() |
官宣!三机弹射画面公开 已经领先福特级 |
![]() |
70万兵力压境 普京“苏联复兴蓝图”越战越 |
![]() |
埃及集结重兵挑战以军 歼35E成破局关键 |
![]() |
川普政府突传重磅消息 |
![]() |
美军提出“快速龙”概念 或中国率先实现 |
![]() |
“阵风”战机一年遭到两次“痛击” |
![]() |
中日开战日本稳赢? |
![]() |
风行者,一款比安-225还要大的超大型运输机 |
![]() |
看完参数后沉默了 彩虹-7刷新无人机极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