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风“击落”F-35A 是实力还是炒作? | |
www.wforum.com | 2025-08-26 14:27:40 装甲铲史官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8月20日法国空军公布了“大西洋三叉戟-25”演习中一段44秒的视频,展示他们的“阵风”战斗机先后“击落”了美国的F-35A隐形战斗机和芬兰的F/A-18“大黄蜂”的精彩瞬间,细节显示“阵风”是在近距离格斗(dogfight)模式下完成的击杀,依靠的是“卓越的机动性和先进的武器系统”。这不是“阵风”第一次在演习中挑战美国尖端战机。早在2009年,“阵风”就在阿联酋举行的“高级战术领导课程”演习中与F-22“猛禽”交手,在6场一对一“狗斗”中取得5平1负的成绩,两次用机炮锁定F-22。这一结果似乎颠覆了人们对“阵风”的认知,就在不久前的印巴冲突中印度3架阵风战斗机就折戟沉沙,被歼-10CE“剃了光头”,好名声“碎”了一地,这次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难道“阵风”真的具备对抗顶尖五代机的实力?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剖析这一事件背后的种种细节,揭开其中的奥秘。 ■“大西洋三叉戟-2025”联演,芬兰佩雷皮尔卡拉空军基地多机型同框 一、战果“实锤”——“阵风”有真实力 “大西洋三叉戟-25”演习旨在提升北约成员国之间的协同作战能力。此次演习汇聚了来自多个国家的先进战机,为各国空军提供了一个相互切磋、交流以及检验自身战力的平台。在这场多国联合演习中,法国空军的“阵风”战斗机与美国空军的F-35A隐身战斗机的格斗对抗成为最大的焦点。从法国空军公布的视频中可以捕捉到一些关键细节,在格斗开始阶段,“阵风”战斗机凭借其灵活的机动性,迅速对F-35A战斗机展开了战术动作。“阵风”的飞行员利用飞机良好的敏捷性和操控性,做出了一系列高难度机动,快速接近F-35A并抢占了有利攻击位置,最终锁定并模拟“击落”F-35A 。另外视频还展示了“阵风”锁定芬兰空军F/A-18“大黄蜂”的细节,充分展现了“阵风”在近距离交战中的机动性和武器系统的响应速度。 ■“大西洋三叉戟-2025”联演“阵风”FSO(前扇区光学系统)锁定F-35A ■“阵风”锁定F-35A平显画面视角 近距格斗是空战中最考验战机性能与飞行员技巧的,其胜负往往取决于战机在复杂机动中保持能量、抢占攻击位置的能力。此次法国 “阵风”战斗机在近距格斗中击败F-35A的结果,并非偶然,而是两者在气动设计、动力系统及能量管理能力上差异的必然体现。 首先从气动设计与动力特性上来看,“阵风”凭借其独特的气动布局,天生就拥有更敏捷的“身手”和更诡异的“步法”,在近距格斗的“贴身”缠斗中,能更快地获得攻击机会。 “阵风”采用的近距耦合鸭翼与大后掠三角翼组合,是一种非常优秀的高机动性设计。鸭翼不仅能提供额外的升力,其产生的脱体涡流扫过主翼上方,还能极大改善主翼的气流状态,延缓气流分离。这使得阵风能在更高迎角(Angle of Attack, AOA)下保持稳定和控制,通俗地说,就是机头可以拉得更“翘”而不失速,从而快速指向目标。另外阵风还具有低翼载优势。翼载是飞机重量与机翼面积的比值。阵风的低翼载(标准空战状态下约328 kg/m²)意味着其机翼单位面积需要承担的重量更小。这带来了两大好处,一个是极高的瞬时盘旋率,也就是飞机改变机头方向的能力极强,瞬盘角速度可达30°/秒以上。在格斗中能更快地把机头对准敌机,抢占射击先机。另一个好处是带来更小的诱导阻力。在进行高G机动时,产生的阻力相对较小,能量损失更慢,有利于持续格斗。 ■阵风采用近距耦合鸭翼与大后掠三角翼组合气动布局 ■“阵风”战斗机流场仿真 反观F-35A,它更像一个身披重甲、力量强大的战士。它采用常规气动布局,为了容纳内置弹舱和燃料,实现隐身,它的机身设计得比较“丰满”(俗称“肥电”),机翼负荷更重(高翼载),高翼载意味着在执行同样高G的机动时,需要产生更大的升力,从而导致诱导阻力呈指数级增长,能量会迅速流失。较“胖”的机身和较大的翼面积在高速机动时会产生较大的阻力,进一步加剧了能量的消耗。当它在做急转弯等高难度动作时“惯性”更大,更“费力”。尽管F-35A配备的F135是地球上推力最强的战斗机发动机,但庞大的机身重量导致其推重比并不突出。而“阵风”配备的两台斯奈克玛M88-4E发动机,双发设计及轻巧的机身使其推重比反而更加占优,这意味着“阵风”能更快地加速、更快地爬升,在垂直机动中能量损失更小、恢复更快,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完成能量转换,这与其在演习中表现出的出色能量特性相符。 ■F-35A采用常规气动布局,短粗臃肿外号“肥电” 其次从能量机动的角度来看,阵风在能量管理上更具优势。格斗不仅是比谁出手快,更是比谁的体力更持久,这个“力气”的多少,直接决定了飞机在格斗中能否持续保持优势。美国空军上校约翰・博伊德提出了能量机动理论,这一理论从能量的角度来分析空战中的战机性能与战术运用。在空战中,战机的能量主要包括动能和势能,动能与飞机的速度相关,势能则与飞机的高度有关。根据能量机动理论,一架战机在空战中的优势,取决于其在各种飞行状态下获取、保持和运用能量的能力。简单来说,在近距格斗中,能够快速改变能量状态(如迅速增加速度、提升高度或者灵活转换动能与势能)的战机,往往更具优势。博伊德用“单位剩余功率”(SEP)来衡量战斗机的“体力”好坏。你可以把它通俗地理解为:飞机在完成当前飞行动作后,还剩多少“力气”可以用来加速、爬升或做更剧烈的机动。它直接回答了飞行员最关心的问题:“我当前的能量,能让我多快地爬升或加速?”其计算公式为:SEP = (推力-阻力)×速度/重量。 ■提出“OODA”理论和能量机动理论的约翰·博伊德上校 ■按能量机动理论设计的F-16比F-4有着更小的转弯半径,同时并不损失太多能量 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时,翼载越高,诱导阻力带来的能量损失就越大,从而导致单位剩余功率降低。“阵风”得益于其低翼载和高效的气动布局,在进行高G机动时,诱导阻力的增长相对温和。这使得阵风能够在一个较宽的飞行包线内(特别是中低空、跨音速)保持较高的SEP值。高SEP意味着“阵风”在激烈格斗中“能量更经用”,速度不易衰减,更容易维持或快速恢复能量优势,从而获得攻击机会。这就好比一个身材精干的跑步者,风阻小,动作效率高。“阵风”在激烈格斗中“体力”(能量)消耗得更慢,可以持续进行高机动而速度不会掉得太厉害。即使速度有所下降,它也能较快地恢复过来。这种高效的能量管理能力,使得它在多个回合的缠斗中能越战越勇。 ■F-35装备的F-135发动机推力强劲 反观F-35A,更像一位“短跑冲刺手”,它强大的发动机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加速潜力。但是,它较“胖”的机身、很高的翼载导致它每次“猛打”方向做急转弯时,都会因为“惯性”和“风阻”的巨大消耗而瞬间损失大量速度,“体力”(能量)流失得非常快。可能一两个急转弯之后,它的速度就明显慢下来了。若未能一击必中,极易陷入被动挨打的“能量劣势”局面。虽然它有劲爆的发动机可以再次加速,但这个“减速-再加速”的过程会让它陷入被动。 “阵风”正是凭借“敏捷性”(气动布局)及“持久力”(能量管理) ,在预设的近距格斗场景中,对F-35A构成了显著的性能优势。F-35A对抗的策略应该是“避免这样不公平的贴身肉搏”。 二、确实难打——“肥电”是真碾压 近距格斗的演习结果,绝不能等同于真实空战的胜负。在“信息为王、智能制胜”的现代空战中,F-35凭借优秀的隐身性能、航电武器系统以及信息体系优势,实现“先敌发现、先敌发射、先敌摧毁、先敌脱离”,可以在“阵风”进入近距格斗范围前就结束战斗,这才是五代机对四代机的真正“碾压”。 首先F-35A的隐身优势是“阵风”难以逾越的存在。隐身设计是五代机的最显著特征,是形成跨代碾压优势的核心。F-35A综合采用了雷达隐身、射频隐身以及红外隐身设计,实现了全频谱关键角域范围内的低可探测,特别是通过外形设计、吸波涂层等措施使其雷达隐身性能突出,前向隐身水平据说达到了千分之一平米的量级(0.001平米量级),反观阵风作为四代半战机,虽然在航电武器系统上与五代机相比可能做到了“半斤八两”,但隐身性能是个“硬伤”,据说使用了吸波涂层进行改善,前向雷达散射截面积达到了1平米量级,比F-35A足足大了1000倍,根据雷达方程,雷达探测距离与目标RCS的四次方根成正比,若飞机的RCS减小一个数量级(1/10),则雷达探测距离相应降低为原来的56%,即减少了44%;若飞机的RCS减小三个数量级(1/1000),则雷达探测距离相应降低为原来的18%左右,即减少了82%。同一部雷达探测阵风战斗机的距离如果是120公里,那么探测F-35A的距离将被压缩至21公里了。这意味着F-35A具有碾压性的先发现目标的能力。 ■不同机载雷达对不同RCS目标的探测距离比对曲线 另外F-35A的火控雷达比阵风要先进得多。F-35A所配备的 AN/APG-81有源相控阵雷达,与法国阵风战斗机搭载的RBE2-AA雷达相比,有着显著的领先优势。 从雷达组件数量来看,AN/APG-81雷达实际安装数量约1200个,阵风的RBE2-AA雷达T/R组件仅有836个。T/R组件又称为收发组件相当于雷达的“细胞”,数量越多,雷达的发射和接收能力就越强,就好比人耳数量多能听到更细微声音一样,更多的组件让 AN/APG-81雷达在目标探测上更具优势。功率孔径方面,AN/APG-81 雷达同样出色。我们知道雷达的功率孔径积与探测距离紧密相关,孔径越大、功率越高,探测距离就越远。F-35A 机头空间为AN/APG-81 雷达提供了相对较大的孔径,并且其功率输出也较为可观。相比之下,阵风战斗机为了满足紧凑的机体设计,RBE2 雷达天线孔径受到严格限制,这直接导致其功率输出和探测能力大打折扣。有关资料显示阵风RBE-2雷达对“传统战机”(5平方米量级)的探测距离为145km,F-35A飞机AN/APG-81雷达对这一大小目标的探测距离高达203km。 ■最新型的“阵风”FR.3战斗机的RBE2-AA有源相控阵雷达,天线直径仅有450毫米,836个T/R单元。是目前世界上现役战斗机里面口径最小、T/R组件最少的有源相控阵雷达 ■F-35A所配备的 AN/APG-81有源相控阵雷达 现在,我们来计算一下当阵风与 F-35A 迎头对抗飞行时,谁会先发现对方以及发现距离。假定F-35A的前向雷达反射截面积为0.001平方米,阵风的为1平方米。那么在这场对决中,F-35A将享有压倒性的“先敌发现”优势。在双方相距还有136公里左右时,F-35A的AN/APG-81雷达就能捕捉到“阵风”的踪迹,并完成识别、跟踪和火控锁定,还能保持射频隐身。此时,“阵风”的雷达和无源电子战系统完全无法探测到隐身的F-35A,理论上要等到17公里左右才能发现“肥电”。“阵风”飞行员对即将到来的攻击一无所知,处于“单向不透明”的绝对劣势。F-35A可以在130公里的距离上,率先发射AIM-120D等超视距空对空导弹,实现先射、先毁、先脱离。这个计算清晰地展示了五代机隐身技术带来的革命性优势。它并非让飞机“无敌”,而是彻底重塑了空战的节奏和规则。 ■F-35A与阵风迎头发现距离分析 因此对于F-35A来说它的核心战术是利用隐身和远距探测能力,在敌方无法反应的距离上结束战斗,避免进入不必要的格斗。作为一款极其优秀的四代半战机,阵风在一旦进入视距内格斗时表现出色。但它的设计哲学决定了在真实战场,在面对真正的五代机时,很难获得与其进行格斗的机会。在体系支撑的空战中,F-35A会在100公里外完成发现、锁定、攻击的全流程,而“阵风”在这个阶段要么被击落,要么被迫进行大过载机动规避导弹,导致能量严重消耗,还要迎接“新一波”中远距空空导弹的补射。前不久的印巴空战再一次说明了百公里级的远距空战已经成为主导,未来面对五代机,缺乏体系支撑的四代机连近距格斗的“入场券”都难以获得。 三、为何炒作?一切为了好“卖” 既然在真实的空战环境中,“阵风”很难对F-35形成真正的威胁,那么法国为何要大肆炒作这次演习中“阵风”击落F-35的消息呢?这背后其实与“阵风”战斗机的国际市场销售状况密切相关。 一方面印巴空战失利严重冲击“阵风”声誉,法国人需要逆转舆论。印巴空战,犹如一记重锤砸向法国军工的金字招牌。印度空军投入实战的3架“阵风”战斗机在与巴基斯坦歼-10CE的对抗中惨败。这一结果彻底打破了“阵风”作为“欧洲最强四代半战机”的神话,国际军贸市场的质疑声如潮水般涌来。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印度为采购“阵风”花费89亿美元,成为了“重金买摆设”,让印尼、阿联酋、卡塔尔等潜在买家对“阵风”的实战价值产生动摇。法国情报部门甚至急不可耐地指控巴方“散布虚假信息”,试图将“阵风”声誉下滑归咎于外部势力。面对舆论危机,法国采取了“双管齐下”的应对措施。一方面加速推进“阵风”F4.3版本的升级测试,整合“流星”超视距导弹和SPECTRA电子战系统的最新功能,试图通过技术迭代挽回颜面。另一方面,通过高调公布 “大西洋三叉戟-25”演习视频,塑造“阵风”对抗五代机的“神话”,用近距格斗的“胜利”转移矛盾焦点。 另一方面军售“压力山大”,法国人需要一场舆论造势。作为 “阵风”最大的海外买家,印尼在印巴空战后的选择备受关注。尽管巴基斯坦的歼-10CE用实战证明了性能优势,但印尼仍在2025年5月与法国签署增购12架“阵风”的协议,使总采购量达到66架。这一看似矛盾的决定,实则是地缘政治与经济利益的复杂博弈结果。印尼启动对歼 -10C的评估,并公开表示“性价比是重要考量”,这表明法国的舆论攻势并未完全消除客户的疑虑。马克龙在访印尼期间,不仅承诺提供“阵风”的技术转让,还同意帮助印尼建立本土维修体系,甚至暗示将在核能合作上让步。这种“军售捆绑经济”的模式,试图用长期利益绑定客户,但其代价是进一步压缩“阵风”的利润空间。歼-10CE在印巴空战中的卓越表现,直接冲击“阵风”在中端市场的竞争力,动摇法国“欧洲防务领导者”的地位。为应对这一挑战,法国人急需通过一些“亮点”来提升“阵风”的形象,吸引潜在买家的注意。而“阵风”在演习中击落F-35A的消息,无疑成为了一个绝佳的宣传点。通过炒作这一消息,达索公司试图向国际市场传递“阵风”具备对抗五代机能力的信号,以此来挽回“阵风”的声誉,提升其在国际军贸市场上的竞争力。但是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法国在炒作“阵风”击落F-35的同时,却对中国歼- 10C在演习中超视距“击落隐身战机”的事实避而不谈。其实如果法国人承认歼-10C的跨代对抗能力,那么“阵风”在近距格斗中的“胜利”将会显得多么苍白无力。 ■第十七届兰卡威国际航展上,最引人注目的明星战机歼-10CE 需要明确的是,演习和实战有着本质的区别。演习通常是在预设的条件下进行的,双方的战术、装备使用等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在 “大西洋三叉戟-25”演习中,为了检验近距格斗能力,主办方限制了 F-35A的隐身性能,视频显示使用了龙伯透镜,强制两机进入近距离格斗场景。而在真实的空战中,情况要复杂得多。F-35A不会给“阵风”进行近距离格斗的机会,而是会充分发挥其隐身性能、超视距作战能力和体系作战优势,在远距离上对“阵风”进行打击。因此,仅凭一次演习中的结果,不能说明“阵风” 在真实空战中能够战胜F-35。 ■央视《攻坚》节目中披露歼-10C在演练中超视距成功“击杀”了隐身战机 真正的军事专家和明智的买家都清楚,一款战机的真实作战能力需要经过实战的检验,而不是依靠演习中的个别结果来评判。法国人的这种炒作行为,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吸引一些关注,但从长远来看,只有不断提升战机的性能,积累实战经验,才是真正赢得国际市场的认可的唯一途径。 |
|
|
|
![]() |
![]() |
长崎核爆隐藏细节:“紫电改”偷懒害了长崎 |
![]() |
中国的歼-20并不完美,至少存在四大弱点 |
![]() |
中国硬壳艇加挂重机枪 仁爱礁进入实战? |
![]() |
中方强化仁爱礁的管控 菲海警高挂“免战牌 |
![]() |
美军B-2隐形轰炸机突然“无所遁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