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胜谁负——复盘库尔斯克会战 | |
www.wforum.com | 2025-07-24 16:55:41 阿隆随录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发生在1943年苏德战场上的库尔斯克会战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坦克战,普罗霍罗夫卡坦克战则是这场会战的最高潮。一般认为,苏联红军在普罗霍罗夫卡赢得了至关重要的胜利,然而通过对交战双方参战坦克数量和损失数量的再分析,可以看出德军在此战中接近胜利的程度比之前许多研究者所认为的都要大得多。 行动代号“城堡” 在1942年至1943年冬季于斯大林格勒城下惨败之后,德国军队于1943年7月4日在东线发起了代号为“城堡”行动的大规模进攻,这就是著名的库尔斯克会战。苏德两军在这场史上最大规模的坦克交战中投入了数千辆坦克,这诚然是卫国战争乃至整个二战史上最伟大的战役之一。 这场战役的最高潮是发生在普罗霍罗夫卡的大规模坦克战,通常认为,这场交战的最主要过程发生在7月12日。根据传统史学界的描述,普罗霍罗夫卡之战的主要内容,是采取了灵活战术的苏军击败了装备着新式重型坦克/自行火炮的德军。不过通过具体分析在不同年代披露出来的战场数据,人们或许会对这场坦克决战的进程产生不同的印象。 德军在“城堡”行动中的战役目标,是要消灭东线中部自东向西伸出的一个延展约112千米的大型突出部地带。德国人计划兵分两路,南北对进。北路部队是由冯·克鲁格元帅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其主力部队为瓦尔特·莫德尔上将的第9集团军,该集团军的编成内包括汉斯·佐恩将军的第46装甲军、约瑟夫·哈珀少将的第41装甲军和约阿希姆·勒梅尔森将军的第47装甲军。 相比之下,由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元帅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也就是南路部队的实力更强,其编成内拥有兵力更为雄厚的装甲部队,其中包括赫尔曼·霍特上将的第4装甲集团军和维尔纳·肯普夫将军的肯普夫集团军级集群。 苏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的兵力部署与德军可谓针锋相对。在北翼与克鲁格兵团相对应的是由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将军指挥的中央方面军,在南翼对抗曼施坦因兵团的则是由尼古拉·瓦图京将军指挥的沃罗涅日方面军。而在库尔斯克以东,伊万·科涅夫上将的草原军区(7月10日更名为草原方面军)待机而动,它既是抵御德军突破的预备队,同时也是苏军反攻的预备力量。 按照德国人的构想,他们将在库尔斯克突出部至少包围和歼灭5个以上的苏联集团军,这样的胜利将为东线战场的德军提供急需的喘息时间和空间,也就有可能扭转东线的局势。然而战役开始后,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无力攻破罗科索夫斯基中央方面军布下的坚阵,其麾下的3个装甲军很快就陷入了一场令他们无法自拔的消耗战中,“城堡”行动的北线成了僵局。 这样一来,德军取得突破的希望就完全落在了曼施坦因的南路部队身上,库尔斯克战役在开始后不久也就以南翼的对抗为主要内容。 正是在这个方向上,一个名为普罗霍罗夫卡的小镇为即将到来的苏德坦克对决布置好了舞台。 调兵遣将针锋相对 在德军的南路部队中,肯普夫麾下的第3装甲军也遭到了苏军的顽强阻击,不过战至7月10日,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已经迫近普罗霍罗夫卡镇,并且在该镇以西的普塞尔河对岸建立了一处桥头堡,从那里威胁奥博扬。普塞尔河是曼施坦因的装甲部队和库尔斯克之间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这意味着南路德军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第4装甲集团军的主力是由保罗·豪塞尔将军指挥的武装党卫队第2SS装甲军,另外还有奥托·冯·诺贝尔斯多夫将军的第48装甲军和奥特将军的第52军。 豪塞尔的装甲军由3个清一色的武装党卫队野战师组成:第1SS“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掷弹兵师、第2SS“帝国”装甲掷弹兵师和第3SS“骷髅”装甲掷弹兵师。尽管这3支在战史上颇为有名的部队当时就编装而言尚不是装甲师,但是每个师都拥有100多辆坦克。 到了7月11日晚上,在挥军进抵普塞尔河桥头堡后,豪塞尔开始为次日突击普罗霍罗夫卡做最后的准备。由赫尔曼·普里斯少将指挥的“骷髅”师位于第2SS装甲军的左翼;西奥多·威施少将的“警卫旗队”师位于中路,具体位置是普塞尔河和一条铁路线之间的镇西郊;由瓦尔特·克鲁格中将指挥的“帝国”师占据着右翼攻击区,位置是在普罗霍罗夫卡西南面几千米远处。豪塞尔所部的推进,标志着南路德军已经突破了沃罗涅日方面军的防线,这正是影响到整个库尔斯克战役进程的关键时刻。为此,由米哈伊尔·卡图科夫将军指挥的苏军第1坦克集团军全力投入到了迎击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的战斗中。 但是,即便得到了第33军和第10坦克军的加强,卡图科夫的部队仍然无法阻止德军,其作战最得力的第6坦克军在开战时拥有200多辆坦克,到7月11日只剩下50辆。 苏联最高统帅部一直在密切关注着库尔斯克战场南翼的严峻局势,此前就已决定调动一支强有力的预备队迎击第2SS装甲军,这就是由帕维尔·罗特米斯特罗夫中将指挥的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这个坦克集团军隶属于作为苏军战役预备队的草原方面军,也是到那时为止苏军在库尔斯克战场上最后一支尚未投入交战的成建制的装甲部队。 在接到调动命令后,罗特米斯特罗夫中将的部队立即展开了急行军,经过数日履带行军,在推进320千米之后于7月11日抵达指定位置,也就是普罗霍罗夫卡近郊地区。除了本部原辖的第18、第29坦克军和近卫第5机械化军之外,第2坦克军和近卫第2坦克军也在7月11日转隶于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这些临时配属的部队都一并到齐。 如前所述,草原方面军的定位是为苏军的库尔斯克防御体系提供支撑,或者在局势有利时扮演反攻的尖刀,现在,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奉命提前参战,就清楚地表明了第2SS装甲军取得突破的严重性。 也正是在这支近卫坦克部队开抵普塞尔河岸地区后,普罗霍罗夫卡之战的交战双方都到齐了。 究竟有多少坦克? 战场已经布好,对手也已就位,需要厘清的是交战双方参战的具体兵力规模。有史料称参与普罗霍罗夫卡之战的党卫队装甲部队的坦克数量高达700辆,也有一些研究者认为这个数字应在300辆到600辆之间。然而,即使是在库尔斯克战役开始之前,第2SS装甲军也从未拥有超过500辆坦克,更不用说600辆或700辆了。 存在“虚报”德军坦克数量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在战后二战史学盛行的年代里,有关普罗霍罗夫卡的德军装备数量的关键信息一直处于缺失状态,研究者更多只能依赖苏联提供的数据材料,而无法获得另一个阵营的相关资料,比如至为关键的第2SS装甲军在东线的作战记录等。在无从获取关键性数据的情况下,研究者也就习惯于接受有关东线战场的既有观点了。 这方面发布最早也是非常权威的数据,来自苏军总参谋部于1944年公开的《1943年库尔斯克战役》,其中有如下记述:“(向普罗霍罗夫卡进攻的德军)由3个党卫队装甲师和第17装甲师组成,还有第168步兵师。该集团共有600多辆坦克,其中包括100多辆重型坦克(‘虎’式)和重型自行火炮(‘斐迪南’式)。”至于得以保存下来的武装党卫队在东线的作战档案,则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逐步解密,而到那时,已经有大量权威的苏德战争著作出版传世,新披露的数据也无法撼动之前书籍中关于库尔斯克会战的描述和观点。 不过在那之后,当以大卫·格朗茨的《从顿河到第聂伯河:1942年12月~1943年8月的苏军攻势》和《库尔斯克之战》、乔治·奈普的《乌克兰的决定:1943年夏德军东线装甲部队的行动》、安德尔森·弗兰克斯的《库尔斯克1943: 数据分析》、瓦尔特·邓恩的《库尔斯克1943:希特勒的赌博》等一批新一代研究成果陆续付梓后,史学界对于“城堡”行动中德军装甲部队规模的惯有概念才开始动摇。 大卫·格朗茨的研究结果是,在7月4日也即“城堡”行动开始的前一天,豪塞尔的3个装甲掷弹兵师一共拥有327辆作战坦克,以及若干指挥坦克,而在7月12日之前的那个晚上,第2SS装甲军拥有294辆坦克和突击炮。 邓恩在他的著作中引用了第2SS装甲军的战报,表明在普罗霍罗夫卡之战的前夕,3个党卫队师总共拥有211辆可用的坦克,其中“骷髅”师94辆,“帝国”师61辆(其中包括7辆缴获的苏联T-34坦克),“警卫旗队”师最少只有56辆。 相比之下,苏军在普罗霍罗夫卡投入的坦克数量要多得多。 1944年苏军总参谋部发布的材料中就记述,“到作战行动开始时,近卫第2坦克军和第2坦克军总共不超过200辆坦克……从属于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兵力得到加强的)该集团军拥有793辆坦克。”而根据格朗茨的研究,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原有650辆坦克,在得到临时增补的友邻单位的加强后,这个近卫兵团共拥有多达5个军,其可用的坦克总数约为850辆,其中500辆是T-34中型坦克,其余的则是T-70轻型坦克和英国提供的“丘吉尔”坦克。格朗茨还认为,苏军起初在7月12日至少向第2SS装甲军投入了450辆坦克,在次日又追加了100辆。 邓恩则在《库尔斯克1943》一书中记述道,“(苏军)攻击的第一梯队由第18、29坦克军和近卫第2坦克军组成,总计至少有450辆坦克……第二梯队包括近卫第5机械化军和第2坦克军,约有300辆坦克。” 有几辆“虎”式参战? 作为苏德战场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交锋之一,普罗霍罗夫卡坦克战一直是二战研究的重要点位,有关此战的书籍、文章和纪录片层出不穷,这些叙述的准确性各不相同,有的较接近史实,有的则是断章取义,更有的近乎虚构。而在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战斗描述中,3个党卫队的装甲掷弹兵师肩并肩地攻击普罗霍罗夫卡,冲进了普塞尔河和和铁道线之间的低洼地带中,共有500辆至700辆德国坦克参战,其中包括数十辆配备75毫米主炮的“黑豹”式中型坦克和配备致命的88毫米主炮的“虎”式重型坦克。 苏军很快就发起了正面抗击,数百辆行动敏捷的T-34中型坦克迎面而来,利用速度优势大胆逼近德军装甲部队,抵消了“虎”式88毫米主炮的射程优势,令德国人陷入混乱,并痛击了德军的前卫。 苏联坦克部队的大胆战术给德国人造成了灾难性的打击,混乱无序的党卫队装甲部队开始撤退,在战场上留下了400辆被摧毁的坦克,其中包括70辆到100辆“虎”和“黑豹”。这样高昂的损失粉碎了党卫队精锐部队的战斗力,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也就此丧失了赢得库尔斯克南线战斗胜利的机会。 然而,在前述的多位史学家对保存在包括华盛顿国家档案馆在内的多地档案馆的归档材料进行了研究,并对第2SS装甲军战时日志和作战报告做了比对后,他们认为此前的研究者对于普罗霍罗夫卡之战的描述虽然引人入胜,但似乎和真实情况颇有出入。 首先一点,前面已经说过,豪塞尔的部队在普罗霍罗夫卡战斗开始时所拥有的坦克数量比普遍认知的要少得多;其次,这其中的新型坦克也就是“虎”式重型坦克和“黑豹”中型坦克的数量实际上也要少得多。 “黑豹”坦克的实际参战数量是多少呢?零。3个党卫队装甲掷弹兵师当时没有装备任何一辆“黑豹”,虽然这些部队确实已经开始接收“黑豹”,但仍留在德国国内接受训练。“虎”式重型坦克确实是参战了,但是数量只有15辆,其中10辆属于“骷髅”师。关于这场战斗的另一个误解是,所有3个党卫队师都在普罗霍罗夫卡以西的狭窄地段中向前进攻。实际上,与许多著述给人留下的印象相反,第2SS装甲军的战线正面大约宽15千米,左翼是“骷髅”师,中路是“警卫旗队”师,右翼是“帝国”师。“骷髅”师主要用于巩固普塞尔桥头堡,抵御苏军对该地的冲击;“帝国”师从普罗霍罗夫卡西南方几千米处开始进攻;实际上只有“警卫旗队”师的进攻路线在普罗霍罗夫卡以西延伸,这也是唯一负责进攻小镇本身的部队。 7月12日凌晨,“警卫旗队”师率先发现了当面的苏联坦克部队正在集结的迹象,5时过后不久,大批载有步兵的苏联坦克出现在普罗霍罗夫卡周围地区,其中包括T-34中型坦克和T-70轻型坦克,它们以40辆至50辆组成一个攻击编队,一浪接一浪地向德军扑来。 当德军开始向苏军的攻击编队发出穿甲弹和高爆弹后,苏联步兵纷纷跳离搭载他们的坦克,T-34在没有步兵伴随的情况下继续前进。“警卫旗队”师的位置最靠前的坦克开始与苏联坦克接战,并挡住了后者的进攻势头。 当这一波苏军的攻势停止时,“警卫旗队”师开始将自己的主力推向普罗霍罗夫卡,在此过程中与罗特米斯特罗夫派上来的另一波苏联坦克相遇。 正是在这场遭遇战中,为数不多的“虎”式重型坦克留下了自己的参战记录。 当苏军第181坦克团奋力迎前之际,数辆“虎”式坦克对其施以狙击,其中一辆由第1SS装甲团第13连(重型)的连长米夏埃尔·魏特曼中尉担任车长,魏特曼后来将成为二战期间击毁敌方坦克数最多的王牌坦克手。 当苏联坦克团进攻时,魏特曼所在的重型坦克分队正处于为德军的进攻提供侧翼支持的位置上,这就给了他实施远距离攻击的机会,而远距离交火正是“虎”式相较于T-34的一大优势。苏联坦克直冲而来,“虎”式发出远程炮火,在同等距离上,T-34的76毫米主炮无法触及或者击穿“虎”的正面装甲,结果是第181坦克团遭到了重创。 这场战斗印证了1944年苏军总参谋部发布的那份材料中的观点,“双方在力量核心的对比上大致相当,不过敌人拥有质量上的优势,尤其是其重型坦克。” 损失数字比较谈 “虎”式坦克虽有其技术优势,却绝非万能,而且在普罗霍罗夫卡战场上的数量也太少。在7月12日晚些时候,罗特米斯特罗夫果断地投入了他最后的预备队,即近卫第5机械化军,这支带有近卫称号的部队打得英勇,最终挡住了“警卫旗队”师的攻势。在另一个方向上,当“帝国”师展开他们的行动后不久,便同第2坦克军及近卫第2坦克军的分队发生了交战。在“帝国”师的前进路线上,不断发生激烈而混乱的战斗,得到步兵和攻击机支援的由20辆至40辆T-34组成的苏联坦克战斗群不断出现,与“帝国”师各部渐次交火。罗特米斯特罗夫不断向这一方向投入力量,使得一天之内的激战不断,不过“帝国”师仍能够继续缓慢地向东推进,一直持续到深夜。 同时,在战场的左翼,苏军试图挤压“骷髅”师的桥头堡,但未能成功。德国人击退了多支苏军部分的相继进攻,而在抵御苏军攻势之余,“骷髅”师一部也沿着指定的道路推进,该道路从河岸地区的卡塔谢夫卡村指向普罗霍罗夫卡。 以上就是7月12日发生在普罗霍罗夫卡的坦克交战的概貌。根据以往的研究,德军装甲部队在这一天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大致都是称有数百辆坦克被击毁),以致无力延续此后的战事。 邓恩在他的《希特勒的赌博》一书中引用了苏军发布的数据: “罗特米斯特罗夫将军估计,双方各损失了300辆坦克”,邓恩对此的评价是,“这对苏军来说可能是准确的,但对德国人来说是偏高了。”邓恩提到了“净损失”的概念,也就是被击中后无法被修复的损失。他在研究后认为,第2SS装甲军在7月12日的坦克净损失为48辆,他粗略估计第2SS装甲军有70~80辆坦克在战场上被击毁,但是一部分在经过抢修后又恢复到了使用状态。邓恩引用的一个佐证来自第4装甲集团军在普罗霍罗夫卡之战的次日也即7月13日发布的战报,这份材料声称当日第2SS装甲军共有163辆作战坦克可用。 格朗茨在《库尔斯克之战》一书中的研究记述和邓恩基本一致。 他还认为,第2SS装甲军的战报将其在7月12日遭受到的损失评估为“中等程度”,考虑到这类报告的目的是让高级指挥官能够准确评估战斗情况和部队实力,所以格朗茨认为这是比较可信的。 至于苏军的损失,邓恩和格朗茨等研究者都给出了相对保守的说法,他们认为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在7月12日损失了大约200辆坦克。 这个数字是基于第2SS装甲军的战报而来,这份战报称其在7月12日摧毁或缴获了249辆苏联坦克,考虑到其中有部分应该是可以修复的,因此格朗茨等人分析的“200辆坦克”也是一个净损失值。 相比之下,由亲历者自己披露的数据则更为惊人。上世纪80年代中期,罗特米斯特罗夫将军本人在他编撰的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的官方战史中记载,该部队到7月13日共损失了400辆“可修复”的坦克,至于完全损毁或无法修理的坦克,他没有给出具体数字。 此后有俄罗斯历史学家研究认为,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在7月13日的可用坦克数量约为200辆,也就是说,在前一天的战斗中损失的坦克数超过600辆。同一项研究还指出,这个近卫坦克集团军因其高昂的损失招致了最高统帅斯大林的严厉批评。 徒然的努力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在7月12日的普罗霍罗夫卡战斗中,似乎没有任何一方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功,这与许多成文的东线研究结果是相左的,此前的研究普遍认为此战是德军的一次决定性失败。另外,在7月12日之后,发生在普罗霍罗夫卡附近的战斗又继续进行了好几天。力量消耗很大的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得到了一些坦克的补充,但始终没有能力恢复进攻,罗特米斯特罗夫所能做的只是采取防御姿态。 “帝国”师继续在普罗霍罗夫卡以南的地区缓慢向东推进直到7月16日,这一进展使得第2SS装甲军在14日与相邻的第3装甲军建立了联系,从而得以包围了普罗霍罗夫卡以南的几个苏军步兵师。“骷髅”师最终前出到了卡塔斯切夫卡-普罗霍罗夫卡公路一线,同时拿下了其周边的几个战术上非常重要的高地。 就在那时,传来了盟军登陆西西里岛的消息,同时德国情报部门还指出苏军即将对米乌斯河和伊齐姆河发动一次牵制性的反击。得此消息的希特勒决定中止对库尔斯克突出部的攻击,将兵力转移到上述地区。 曼施坦因自然对这一“始乱终弃”的决定大为不满,他争辩说,应该允许他消灭两个苏军的坦克集团军。曼施坦因的理由是,当时他手里还有一支未曾动用的预备队,那就是拥有3个经验丰富的装甲师的第24装甲军,假如将这支部队投入攻击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的侧翼,在苏军已经将南线所有可用的坦克部队都已投入战场的情况下,德军很可能赢得重大突破。 但是,曼施坦因说服不了希特勒。这位大独裁者发出的命令是,拆分第2SS装甲军各部,“帝国”师和“骷髅”师留在东线应对苏军在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地区以南发动的牵制性攻击,而“警卫旗队”师则被调往意大利战场。7月17日至18日晚上,豪塞尔的装甲军从普罗霍罗夫卡附近的既得阵地上撤离,其时这个装甲军报告自己仍有200辆坦克可用。 因此,普罗霍罗夫卡的战斗之所以结束,并不是因为德军装甲部队受到了重创,而是因为希特勒缺乏继续进攻的意愿。撤离库尔斯克的党卫队装甲部队仍然具有可观的战斗力,一个明证是在接下来的整个夏季时光里,其中两个师在苏德战场的南段持续进行了有效的战斗。 而据格朗茨的研究,到第2SS装甲军脱离普罗霍罗夫卡的7月17日,罗特米斯特罗夫在一份报告中称,截止到那时,他一共损失了222辆T-34、89辆T-70和12辆“丘吉尔”坦克,而且这些都是“净损失”。仅把这些数字相加,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在历时数天的普罗霍罗夫卡之战中就有323辆坦克被击毁。 同一时期,第2SS装甲军至多损毁了54辆坦克,这意味着交战双方的坦克战损比达到了1:6。格朗茨还指出,由于这项计算中已经把没有直接参与普罗霍罗夫卡战斗的一些德军部队的损失也包括在内,因此仅仅发生在普罗霍罗夫卡的坦克战损比甚至还会更高。 仅战时坦克的损失交换比而言,可以认为德国人在库尔斯克突出部的南翼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但是,由于希特勒在盟军登陆西西里后做出了中止“城堡”行动的决定,便使得所有这些成功全都变得徒然了。 失去的胜利 在转移到第6集团军的战区后,“帝国”师和“骷髅”师于7月31日至8月2日发起了一场反击,消灭了苏军建立在米乌斯河上的桥头堡。接着,这两个自库尔斯克而来的师在没有休整的情况下又于8月上旬被转移到了波哥杜霍夫地区,在那里被纳入到第3装甲军的序列中。在接下来的3周时间里,这些装甲部队不停转战,参与阻止了苏军于库尔斯克会战后发起的“鲁缅采夫”行动。有意思的是,“帝国”师和“骷髅”师在此战中与他们在普罗霍罗夫卡的老对手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再度相遇。后者在经过有效整补后获得了重生,当时已经有503辆坦克可用,与其协同作战的是另一支参与过库尔斯克会战的部队:卡图科夫将军的第1坦克集团军,其时该部拥有542辆坦克。在此地发生的坦克战在相当程度上复制了普罗霍罗夫卡之战的进程,战至8月底,罗特米斯特罗夫报告称自己可用的坦克已不足100辆,同时,卡图科夫的部队还有120辆坦克可以行动。 而据德军方面的记载,“帝国”师和“骷髅”师在此期间的坦克数量最高峰均不超过55辆。 “骷髅”师多次击退了第1坦克集团军对哈尔科夫-波尔塔瓦铁路线的进攻,“帝国”师在波哥杜霍夫以南击退了两个苏联坦克军,并挡住了罗特米斯特罗夫在哈尔科夫以西所发起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 但是这样的局部战斗对东线战场的整体影响并不大,在苏军成功解放哈尔科夫之后,附近的德军战线逐渐瓦解。苏军能够重新集结并不断投入更多的后备力量,迫使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只能弃守乌克兰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可以说,德国人在库尔斯克会战之后就彻底丧失了在东线掌握主动的机会,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德国陆军和武装党卫队无力在夏季继续控制哈尔科夫-别尔哥罗德-波尔塔瓦地区。 记述上述行动的作用在于,这表明此前参与“城堡”行动的几支党卫队装甲部队并没有在普罗霍罗夫卡之后丧失战斗力,相反他们仍保持着可观的实力。对于后世的很多研究者来说,东线战场上中最负盛名的这场坦克战在相当程度上被曲解了,尽管就战术层面而言很难说苏军和德军谁胜谁败,但至少德军并没有在普罗霍罗夫卡遭遇“重大失败”。 而这也就带来了一个有意思的“假如”设问:假如曼施坦因继续“城堡”行动的建议获得批准,德军是否能够赢得库尔斯克会战的胜利呢? 假如曼施坦因的装甲预备队能够被用来包围并摧毁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和第1坦克集团军,那么库尔斯克突出部南段战事的进展确实可能会大不相同,但与此同时,德军恐怕还是难以在北段取得什么进展。而且,就算德国人赢下了这场会战,这种南线的局部成就顶多也就是可能把苏联的战略大反攻推迟数月时间。 不过反过来说,当希特勒决定放弃“城堡”行动的时候,德国人连获得这样影响有限的战术胜利的可能性也不复存在了,这就正如曼施坦因元帅战后为他的回忆录所取的书名一样,乃是——《失去的胜利》。 |
|
|
|
![]() |
![]() |
爆中国“渤海怪物”完整影像 能躲避雷达锁 |
![]() |
南海“对决”?法国航母遭遇“沉默压制” |
![]() |
非洲小国卢旺达 为什么打遍周边无敌手? |
![]() |
印度威胁将中国告到联合国 边境也异动不断 |
![]() |
孟加拉终于醒悟了 歼-10C+枭龙全部都要买 |
![]() |
爆中国“渤海怪物”完整影像 能躲避雷达锁 |
![]() |
南海“对决”?法国航母遭遇“沉默压制” |
![]() |
非洲小国卢旺达 为什么打遍周边无敌手? |
![]() |
印度威胁将中国告到联合国 边境也异动不断 |
![]() |
孟加拉终于醒悟了 歼-10C+枭龙全部都要买 |
![]() |
突袭千里:以色列秘密开火 中东新战场爆了 |
![]() |
拖2个多月才炮轰 北京翻脸内幕曝光 |
![]() |
中企的噩耗来了 |
![]() |
日本巨头宣布彻底退出中国市场 |
![]() |
法国航母“强闯”南海 被中国40艘军舰包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