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在台海方向的特战布局,如何应对? | |
www.wforum.com | 2025-07-15 14:14:06 蓝德智库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过去二十年间,美国特种作战部队从阿富汗山谷到叙利亚沙漠,始终是全球反恐行动的主力。然而,随着美国战略重心逐步转向大国竞争,其任务重心逐步由反恐转向灰区冲突应对、纵深渗透、信息控制等战略任务。自2020年起,美军不断增加特种作战力量在台海方向的活动频次与部署力度,深化与台湾地区武装力量的联合训练,约500名来自海豹突击队、绿色贝雷帽等精锐部队人员担任教官,并自2024年3月起将绿色贝雷帽特种部队长期派驻于台湾地区的金门和澎湖两栖作战基地周边,推动与台湾陆上力量的战术协同与情报融合。 一、美军特战作战模式的三重构建:前沿部署、力量融合与多域渗透 美国特种作战部队并非单一兵种,而是跨军种且具备多任务能力的立体体系,其当前作战模式主要包括如下三种。 (1)战略渗透与前沿部署 美军特种部队常以小分队形式在潜在冲突前沿秘密部署,实施战略存在、先期介入和心理压制,掌控局势主导权。 2025年“肩并肩”美菲联合军演中,美军特战部队与菲军在靠近台湾地区的巴丹群岛开展联训,着重提升其在台海周边的快速部署与应变能力,体现出美军在第一岛链打造“特战支点”的部署意图。 (2)特种作战融合与本地武装力量协同建设 美军持续推动绿色贝雷帽等特种部队与台湾地区作战单位的深度融合,意图以台湾地区作战单位为依托打造具备自主作战能力的前沿协同体系,强化特战作战纵深。 绿色贝雷帽作为美军核心部队,长期采用“训练-武装-协同”模式,与地方武装构建“本地防御网络”。近年来,其以“军事顾问”身份多次进驻澎湖、金门等岛屿,对台湾地区101两栖侦察营、海龙、夜鹰等单位实施渗透突击、无人协同、城市战等专项训练;美海军陆战队亦在高雄左营对台湾地区特战力量展开快艇渗透等突击科目训练。 台湾地区海军陆战力量 此外,美国安全协助小组还正在推动与台湾地区情报系统的对接融合,意图形成联合预警与作战辅助能力。自2020年以来,绿色贝雷帽部队与台湾武装力量在金门等地举行“平衡干扰”演练,海豹突击队则在澎湖主导“闪电突击”行动,部分台湾地区的蛙人特战队员更被送往弗吉尼亚受训一年以上。 尽管这些部队在高强度冲突中作战能力有限,但在前期破袭、舆论营造、情报侦察等“灰区作战”任务中作用突出。美军正在借此构建可控、灵活、具实战能力的联合特战体系,用以干扰我军部署、牵制战力发展,并影响周边安全格局。 (3)多域联动与体系渗透作战 当前,美军特战部队日益强调跨域协同作战,重点通过电子战、网络攻防、无人系统等新型手段对传统作战体系实施穿透打击。 在台海方向的相关演训中,美军尤其强调远程部署、平台联动与非对称打击能力建设。如使用电子干扰压制我军指挥链路,借助无人集群实施战场感知和精确破袭,并在信息域压制认知与应变能力,以实现多域条件下的复合作战优势。 二、构建“环台特战支点”体系,强化区域联动部署 美军已经在冲绳(美军印太地区的关键军事基地)、关岛(美军在西太平洋的重要战略枢纽)、菲律宾巴丹群岛、帛琉等地部署了特种作战前沿部署单位,初步构建起覆盖第一岛链多点的“环台支点”布局,形成对台湾地区的多点渗透态势。其关键节点如下所示: 显然这一布局并非偶然,而是美军基于印太战略推进,针对中国周边态势精心设计的区域性特战网络。其核心在于将冲绳、巴丹和关岛三大支点与台湾地区联动连接,形成对台方向的“特战包围圈”雏形。在此基础上,美军企图通过多节点协同部署,大幅提升其在台海及周边地区的战术渗透力、快速反应力和作战准备效率。 三、美军特战融合与渗透态势对区域安全格局的关键挑战 (1)美军对台湾地区特战融合的“行动梯队”构想 结合近年来美军在台湾地区的演训特点与任务分布,可见其正试图构建以“梯次协同、分层打击”为特征的特种作战梯队体系,强化对台湾地区特战力量的系统整合与实战牵引。 美军可能推动的“行动梯队”结构 显然,美军妄图将台湾地区武装力量的地理优势与其自身的远程投送、情报系统整合为一体,打造所谓岛内稳固、外围协同、快速瘫压的特征联合作战模式。此类梯队式配置本质上体现了美军主导、台湾地区武装力量配合的特战体系化运作意图,并强化台湾地区武装力量对美军作战节奏的依赖与绑定。 (2)“灰区渗透”对区域安全的持续冲击 当前,美军正在台海方向推动“低烈度、高存在”的灰区军事介入模式,依托特战力量维持常态化准冲突态势。其主要特征如下所示: 通过前沿驻训与常态化军事部署,压缩我军战术响应时间; 依托台湾地区特战力量协同,强化反登陆部署; 运用电子干扰和信息操控干扰我军决策体系。 综合而言,美军正逐步构建一种集情报感知、战术突袭与技术支援于一体的复合型特战架构,企图牵制我军战略行动自由,扰乱战时指挥链,削弱区域整体安全稳定。 四、应对美军特种作战威胁的战略思考 美军正依托特种作战部队构建“前沿部署、本地融合、多域打击”三位一体的作战体系,逐步在我台海周边形成多节点特战网络与战术梯队。其持续演练与渗透行动已对中国周边安全态势构成了实质性挑战。因此,我军应深入研究美军特战力量的行动方式与逻辑,重点构建联合作战机制并完善针对性反制体系。 (1)强化岛链内多层次防御,构建全面反特战防线 美军通过“行动梯队”构想试图将台湾地区武装力量纳入其作战体系,形成岛内协同、岛外联动与体系压制的作战闭环。对此,我军应进一步加强岛链内的多域联动与节点协同反制部署,具体措施包括: 强化关键岛屿、岛礁的反渗透监控网络,利用高分辨率雷达、岸基声呐、水下无人系统提升海上精确侦察能力; 一体化部署电子与网络对抗体系,精准干扰对手特战部队依赖的信息链路、感知节点与远程中继链条,切断其作战指挥链; 在关键海空接近通道、战术登陆区域构建多域融合的拦截节点,提升对对手小规模渗透的多点拦截能力。 (2)建设战时快速反侦察通报机制,提升联合反应效率 针对美军特种部队轻量化、快速渗透、情报嵌入及先期打击结合的战术模式,我军需构建高效的反侦察与快速通报机制: 其一,建立战区级情报共享与快速联动机制,整合东南沿海方向的预警体系与合成营侦察力量,以确保各军兵种间的情报实时交互; 其二,构建战术级侦察接力链,在重点区域部署小型侦察无人机,确保情报的实时上传、快速转发与打击。 其三,推动反特战演训的常态化与模块化建设,围绕渗透、内部联络、信息转发等典型场景构建实战化对抗模型,提升我军对特战威胁的实战应对能力。 总之,我军应以关键节点为支撑,以多域联动为依托,推动构建体系化的反特战防御与反应能力,并通过战时快速通报机制与常态化反渗透部署的同步推进,有效压缩美军特种部队的作战空间与时间窗口,削弱其“低可见、高效率”的作战模式,为我军在台海方向构建起稳固的反特战安全屏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