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国内的抗战文学作品中展现出了日军一种特殊战术动作:在组织白刃战之前会在指挥官命令下集体拉动枪栓退掉弹仓内的子弹,将弹膛清空之后举着上了刺刀的空枪发起近战冲锋。对此国内许多刊物还进行了分析,有的认为是日军“武士道精神”的体现,“堂堂正正的”用刺刀作战而完全不借助子弹;有的认为日军是怕拼刺时子弹走火,38式子弹穿透力强容易连自己人带敌人打穿一串,因此在《步兵操典》中特意做出规定;有的认为是日军格外死板,将拼刺训练时出于安全考虑的要求带上了战场……种种似是而非的“解释”像模像样地营造出了日军拼刺前真的会退子弹的氛围。
二战日本倍加推崇白刃战,于是干脆不给第一批登陆部队发子弹,造成日军的严重伤亡。
然而并无任何直接证据表明日军会有意识地在刺刀格斗之前集体退子弹,日军《步兵操典》无论1896年、1923年、1937年还是1940年的全部4个版本中都无此要求,反而是1896年版《步兵操典》第178条“铳剑突击”里强调“在最前线的各个小队做举枪射击的准备,后方的小队尽量占领有利地形再次进行追击射击”,也就是说士兵需要同时做好拼刺与射击两种准备,在瞬息万变的战场条件下随时准备采用其中任何一种作战方式,在这种要求下绝不可能要求士兵退掉枪中的弹药,操典中还要求日军在集体拼刺前进行齐射,杀伤敌军或打乱敌方队形为白刃战创造条件。
而1923年和1937年的《步兵操典草案》里规定预备冲击时要右手紧握枪身,枪口朝上,左右握住刺刀座,在听到预备的命令时,射击前枪要处于安全状态,也就是必须上保险,这也驳斥了“日军拼刺前退子弹是为了防止子弹走火”一说,上了保险便无走火可能,再说拼刺时右手握枪柄离开扳机,很难有走火可能。退一万步说,如果始终对走火可能提心吊胆,也可以在拼刺前发射一枪后不拉枪栓退壳,枪膛内只留空弹壳自然无走火之弹。
到了1940年,日军《步兵操典草案》经实战检验后正式定稿颁发为新《步兵操典》,删除了突击前要求步枪上保险的条目,可以理解为日军方面已经默许士兵在拼刺中随时开枪。这是基于实战需求的改良,军方也认识到白刃战时是否开枪应由现场官兵自行决定。
而一些国内抗战老兵回忆中日军的白刃战前退子弹的场面,很可能是日军拼刺前齐射完一轮后退掉弹壳准备白刃接战的动作,或者干脆是在枪栓尾部上保险的动作,被以讹传讹成为了日军刺刀战特意退掉子弹。
想知道二战时,为了鼓励男人参军,日本让女性做了那些哪些“努力和牺牲”。两颗原子弹投向日本的决策内幕。二战时的日本军队处于一个什么水平?日本拥有700万军队,如何看部队番号,判断战斗力怎么样?二战日军有特种部队吗?大刀真的砍得过刺刀?老兵怒斥:胡说八道 一个排被日军一班挑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