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有关于俄罗斯向中国兜售四代战机苏-57E(E代表出口型),乃至于中国有意引进苏-57在华生产的消息传得可谓是沸沸扬扬。
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作为这一切消息的源头,参加兰卡威2019航展的俄罗斯代表团根本没有明确做出类似“将苏-57向中国出口”的表态,而是向外界表明“苏-57向亚太等国际市场出口许可的申请已经提交,并等待俄总统普京审批”。至于其余一切内容,均是外人“添油加醋”的结果。
当然,除却因为缺失出口许可,所以苏-57暂时没有出口资格之外,这个“亚太等国际市场”当然涵盖中国,但也没有把越南、印尼、印度等其它苏-57出口的目标国排除在外。换句话说,这个消息的重点仍然是在“获得出口许可”这个问题上。
但即便获得俄总统亲自批准的出口许可,苏-57依旧难以在当下叩开海外客户的大门,原因很简单:苏-57的整个武器系统在当下都未通过俄罗斯的全套国家审核,根本没达到能够作战的水平。
简单来说,苏联/俄罗斯的军用飞机从研制完毕到正式服役,要经过三个验收阶段:在第一阶段验收通过后,该型战机就具备了量产可行性,可以进入工厂批量生产,但仍需进一步的“边造边改”来取得完整作战能力;而第二阶段则是和国内“定型”的说法大同小异,意味着该型战机已经达到了研发合同要求的完整功能;第三阶段则标志着该型战机“正式成军”,研制工作圆满结束。
就以俄空天军现在大量服役的苏-34攻击机为例,该机于2011年完成第二阶段验收,但第三阶段的验收直到2014年才正式完成。
相比之下,苏-57的进展相对不很乐观。单谈苏-57本体来说,该机在2017年通过了第一阶段验收,但第二阶段验收至今没有消息——这难免和苏-57所“专配”的各型武器子系统脱不开关系。
就拿俄罗斯首款具备红外焦平面制导的格斗空空弹K-74M2来说,从2014年开始该弹的研发和生产就陷入完全停滞,因为乌克兰方面不会再向俄罗斯交付至关重要的导引头部件。
换句话说,苏-57在面对装配红外焦平面制导格斗弹的西方三代战机时都很难占上风,至于苏-57将要对抗的四代战机,那更是想都别想。
而对于俄罗斯而言,更让人绝望的问题在于,仅通过第一轮验收的K-74M2并非苏-57将要标配的“目标弹”,这个位置属于K-MD所有。但在俄罗斯难以拿下红外焦平面制导技术的今天,所谓的K-MD也只能是彻头彻尾的痴人说梦。
在大部分武器子系统仅通过第一轮验收,离第二轮验收仍遥遥无期的今天,苏-57无疑依旧只能算是一件“实验室武器”,仍需进一步的打磨和演进才能上战场。
而一件仍不能上战场的武器,又有什么底气和资格向海外市场兜售呢?正所谓打铁仍需自身硬,再多的流言蜚语也没有办法改变苏-57孱弱的现实,更没有办法扭转俄罗斯工业体系“到处是洞”的狼狈现状……